首页 > 资讯 > 正文

以“走出去”战略应对新能源产业的产能过剩

点击:715 时间:2009年12月13日 来源:东方网

  新能源产业产能过剩的事实与危害


  我国新能源产业的产能过剩已是不争的事实。根据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刚刚联合发布的《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我国风电装备产能到2010年将超过2000万千瓦,而每年的风电装机规模仅为1000万千瓦左右。2008年底国内风电机组整机制造企业超过80家,还有许多企业正在摩拳擦掌,准备杀入其中。在多晶硅领域,2008年全国产量只有4000吨左右,但实际生产能力是2万吨,在建产能更高达8万吨。 


  与其他产业的产能过剩一样,新能源产业产能过剩的危害不容底估,主要包括:极易导致恶性竞争,经济效益难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也因此受到严重制约;浪费大量的自然资源,还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多晶硅的生产就是典型的高耗能、高污染产业);造成大量不良银行资产,浪费宝贵的财政资源;在应对全球金融动荡的大背景下,“不仅严重影响国家扩大内需一揽子计划的实施效果和来之不易的企稳向好的形势,而且将错失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市场形势推动结构调整的历史机遇”。 


  面对产能过剩的既成事实,我们且不可一关了之。强行关闭或者通过金融手段间接关闭相关企业,势必造成大量人员下岗失业,从而对社会稳定构成潜在挑战。而且,这些过剩的产能已经吸收了大量的资本存量,在找到新的出路之前就强行关闭,容易造成资本闲置和巨大浪费。显然,堵不如疏,是因为堵的代价太过高昂。 


  疏导的方法有多种。论者多有指出的包括:实行优质企业的并购,鼓励做大做强、以大带小;建立和完善产业标准、产品检测和认证体系,完善质量控制体系;把金融支持的重点从生产部门转向研发部门,摆脱在核心技术上对国外的依赖,等。虽然以上这些从根本上说应该是我国新能源产业的调整方向,但真正实施起来需要复杂的利益协调,从而也需要较长的时间,效果如何更需要时间来检验。因此,如果要尽快解决新能源产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就要有新的思路。   


  实施“走出去”战略是解决产能过剩的有效途径


  产能过剩的本质是生产能力过于强大。生产能力强大本来是一件好事,但当这种生产能力被局限于一个特定的地域或边界之内时,强大的生产能力就无法得到有效施展,出现“消化不良”,好事变成了坏事。因此,解决产能过剩的根本出路,就是要突破地域和边界的限制,实施“走出去”战略。一旦成功走出边界,在国外站稳脚跟、占领市场,“产能过剩”这件“坏事”就可以再次变成“生产能力强大”的“好事”。 


  “走出去”战略是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中央在深刻分析国内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其基本内涵简单说就是鼓励我国有优势有实力的企业到国外投资办厂,开拓国外投资市场。当时提出并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必然选择,也是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提高我国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今天来看,这项决策的确具有高度的前瞻性。 


  与国外同类产业相比,我国新能源产业的主要优势就是强大的生产能力。中国目前已成为太阳能电池生产的第一大国,太阳能热水器的使用量和年产量均占世界总量的一半以上,毫无疑问也是世界第一。在风能领域,中国今年新增风电装机容量预计将跃居世界第一。事实上,某些国际机构的统计数据已表明,中国在风能设备、太阳能光伏电池、水力发电设备等方面的实力都是世界第一。如此强大的生产能力,如果能够走出国门,比较优势就会立即显现出来。 


  例如,根据欧盟相关机构年初所做的评估,只要0.3%的撒哈拉沙漠得以开发建设成太阳能发电厂,就能满足全欧洲的电能之需。欧盟的科学家据此提出了一项价值357亿欧元的投资计划,包括太阳能发电厂和通往欧洲的输电线路建设。但欧洲的太阳能发电设备生产能力严重不足,根本无法满足这个特大型项目的需求。如果拥有强大生产能力的中国生产企业能够抓住这个机会,利用北非和西非地区并不昂贵的劳动力成本在当地投资建厂,或者干脆直接把国内过剩的生产能力转移到相关地区,则既能满足欧盟的建设之需,也能帮助东道国解决就业、增加税收、发展经济,可谓一个“三嬴”的结果。而且,与商品输出相比,资本输出可以有效规避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 


  国家的政策支持是关键


  事实上,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强大生产能力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二是相对充裕的可用资本,三是政府的政策支持。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成本比中国还要低,而投资所需的资本可以随着投资主体的转移而转移,因此国家的政策支持至为关键。金融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的银行已经大规模地从发展中国家撤退,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严重的资本短缺,而中国面临的主要难题则是如何把巨量的外汇储备用于有效的海外投资。如果国家大力支持中国新能源企业的海外投资,这个难题至少可以得到部分的解决。 


  在这方面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是,温家宝总理在刚刚结束的中非合作论坛上宣布,中国将在未来三年内帮助非洲国家建造100个新能源项目,作为帮助非洲应对气候变化努力的一部分。在笔者看来,如果这种努力能够进一步向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扩展,则就意味着国家已经把新能源产业实施“走出去”战略作为中国整体对外经济战略的一部分。若如此,则中国新能源产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必将得到极大的缓解。   王伟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