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排放权交易加速中国温室气体减排之路

点击:644 时间:2009年12月16日 来源:新华网

  继11月提供了中国首笔碳中和综合服务后,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基于排放强度的交易也有望在近期取得突破。 


    随着一项项可复制排放权交易实践,以市场化金融手段实现低成本温室气体减排的探索正在中国加速推进。
 

    我国政府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从2006年到201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等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这些约束性的量化指标被分配到各个省市和企业,使得排放权配额交易成为可能,也推动中国环境权交易市场的加速形成。 


    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是根据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关于建立清洁发展机制和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要求设立的,由中油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天津产权交易中心和芝加哥气候交易所三方出资设立。 


    作为一家综合性排放权交易机构,其定位是利用市场化手段和金融创新方式促进节能减排的国际化交易平台。    天津排放权交易所董事长戴宪生说:“交易所目前主要致力于开展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和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能效交易及相关咨询服务。” 


    “自2008年9月25日开业以来,交易所已发展了40多家会员单位和近10家战略合作伙伴,交易系统和交易平台准备就绪。”戴宪生说。 


    2008年12月23日,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组织的中国第一笔基于互联网的二氧化硫排放指标电子竞价交易成交,天津弘鹏有限公司以每吨3100元的价格竞购到50吨二氧化硫排放指标。 


    不仅在天津,2008年8月,同样关注于节能减排和环保权益交易的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分别成立。其他地方近来也都出现类似的探索。 


    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副总经理穆玲玲说,国家有目标,许多企业也有减排愿望,金融机构也希望使资金更多投向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和项目,排放权交易所正是把这三者结合在一起的平台。 


    基于清洁发展机制(CDM),中国目前已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指标出售国,但国内交易并不活跃。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等市场化减排平台的搭建,为中国企业在接受政府节能减排政策指标约束的同时,参与配置环境容量资源、履行社会责任提供了更多的途径。 


    戴宪生介绍,今年9月,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发起“企业自愿减排联合行动”,计划招募20家具有行业代表性的大型排放类企业,试点符合中国国情和企业实际的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测量、报告、核实体系,减排和交易体系等。目前,已有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铝业公司和三星、摩托罗拉、丰田、拉法基等跨国公司在华企业共30多家单位正式加入。 


    专业人士指出,从全球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发展来看,相对于高成本的行政减排,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低成本的温室气体减排更加有效。运用行政手段的同时,如果加上市场化机制,中国减排的进展将更快。      记者邹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