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能源投资出现泡沫了吗?答案是“否”,最多是太阳能、风能等所谓狭义新能源领域有局部投资过热的嫌疑。但很显然,狭义新能源并不代表全部清洁能源。清洁能源,不仅仅是指太阳能或风能,其囊括的范围更广,如果将整个新能源产业和IT产业做对比,那么,新能源就相当于IT产业中原始的.COM,只占一部分的比例,而剩余的更大比例的价值,则会产生在风能、太阳能之外的产业领域,其推动传统能源领域的转型并充分渗透其中所带来的价值更为可观,那就是低碳经济。因为按照现有的能源结构,至少在几十年内新能源都无法完全替代传统能源,颠覆现在以煤炭为主的结构现状
随着2009年12月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日程的逼近,以及“后京都时代”的来临,全球能源问题再次面临新一轮的拷问。 政策先行 进入5月份以来,有关新能源的诸多话题渐渐浮出水面,焦点就是正在制定中的新能源规划草案。这无疑是在前一波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出炉高潮后,再次掀起的新一轮产业大讨论。从最初“总投资至少会超过2万亿”的估计,到近期外电报道的一位业内高层人士透露的“总投资额达4.5万亿人民币,拉动全社会总投资约9万亿”的数据变化来看,新能源产业的投资热度只增未减。
6月1日,在国家能源局召开的“新能源振兴规划即将上报” 新闻发布会上,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刘琦也表示,中国的新能源产业振兴规划已形成较成熟的讨论稿,在进一步研究后,将上报国务院、国家发改委,并选择条件成熟时择机出台。刘琦同时透露,在新能源振兴规划中,重点会把新能源界定在两个方面:一是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的能源;二是对传统能源进行技术变革所形成的新的能源,比如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车用新型燃料等。 沿着产业振兴政策这条主线,是否可以预见其一定会引爆整个清洁能源行业实质性的变化?那些身处投资一线的VC、PE们又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呢? ○路跃兵(英国气候变化资本集团董事总经理 中国区总裁) 一个行业能否做起来,或说做多大,关键还是要看政策引导。以现在投资界对清洁能源关注的热点来看,有些人会觉得太阳能、风能有投资过度的趋向,但我看并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太阳能是一个非常典型例子。现在市场环境下,信息是不完全对称的,投资自然会有一定的趋同化,这种现象恰恰说明了一些问题,即政策还需进一步加大力度。政策的制定其实是为行业的发展空间制定一个框架,市场之所以热,说明这个框架还不够大,大家只能都挤在这个地方,使劲儿“挤”才会觉得“热”。但假如把空间扩大了,就可以释放这个能量,所以相关政策还应加大力度。 ○唐鹏飞(软银赛富高级副总裁) 由于去年的金融危机,使得清洁能源在全球范围内都受一定影响,但随着美国一系列振兴方案的带动,现在全球市场开始回暖。在中国我们也看到类似的变化,比如青海等一些大的风电厂,以及一些太阳能项目等都在进行招标,尽管这些项目都不是特别大,可以看到清洁能源领域的发展空间很大。相信随着相关细则的最后确定,会给整个产业带来更大的传动反应。 另一方面,相对于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来看,目前在节能减排环节上强调的力度还不够。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一块能够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甚至不需要政府补贴就能为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但遗憾的是,我们还没看到这一领域出现一些大企业。 ○吴涛(长安私人资本联席董事) 新能源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中间需要政府的引导。对于新能源振兴规划的政策推动能否落到实处,以及能产生多大的影响,我认为还需从长计议,从实际出发。 ○林霆(智基创投合伙人) 从国家财政补贴层面来说,有一个很实际的问题,即风能上网电价有具体规定,所以市场非常红火。但国家却一直没有出台太阳能上网电价的相关法律规定,所以造成太阳能市场过分依赖欧洲市场,而一旦欧洲市场不行了,国内20多家太阳能企业的日子自然不好过。 新能源的成本很高,最后一定是由国家来“买单”。这里所说的国家买单,是指无论是太阳能发电,还是风能发电,最后都要上国家电网。即使是生物质能发电,最后还要通过中石油(14.52,0.09,0.62%)、中石化的渠道卖出去。所以新能源的发展受国家政策影响非常直接。 清洁能源“谁最热?”
据Clean Edge清洁能源研究报告显示,太阳能光伏、风力发电,以及生物质能的全球总收入,已经从2007年的758亿美元扩大至2008年的1159亿美元,其中仅凭风能的孤军奋战就获得超过500亿美元的总收入。而全球包括风险投资、项目融资、公共市场、研究和发展新能源技术的投资,也从2007年的1484亿美元扩大至2008年的1554亿美元,增幅4.7%。
报告表明清洁能源和能源情报将被看作是一种手段,帮助世界各地经济走出目前的困境,带动市场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 [page]
Clean Edge预测,到2018年,生物燃料(全球生产和批发价格的乙醇和生物柴油)预计将从2008年的348亿美元增长至1054亿美元,而2008年全球生物燃料市场包括超过170亿加仑的乙醇和25万亿加仑的生物柴油。风力发电(新安装的资本费用)将从2008年的514亿美元扩大到2018年的1391亿美元,实际上去年全球风力发电设施,已经达到了创纪录的27,000兆瓦。太阳能光伏(包括模块,系统组件和安装)将从296亿美元增长到806亿美元。2008年全球安装达到4千兆瓦,是2004年曾被认作是太阳能光伏市场里程碑的1千兆瓦的4倍。
在这样一个押宝新能源(9.16,0.31,3.50%)的全球环境下,中国清洁能源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又如何? 风能——呼风唤雨 过去的四年中,风电无疑是中国清洁能源行业投资最火热的子行业。 因为风能成本低,目前已非常接近传统能源的发电成本,因此成为投资关注的热点。2007年全球在风电领域的投资高达502亿美元,占清洁能源领域投资额的三分之一。虽然2008年全球风电领域的投资略有下降,但仍然达到365亿欧元的投资额,截止2008年底全球风电累计装机突破1亿千瓦,达到1.2亿千瓦,增长速度为28.8%。同年全球风能累计装机容量为120798MW,其中新能装机容量为27051MW,同比增长36.2%,较2007年增加5.9个百分点。
按照产业链划分,风能可以简单概括为零部件、整机、终端设备和并网三个环节。 德同资本合伙人赵军认为,中国的风电产业链并不完善,尤其是作为上游的零部件生产基本上是杂乱无序,缺乏核心技术的。“叶片目前的产能进展很快,但是缺乏核心技术。发电机相对来说壁垒很小,中国基本上掌握了这个技术。齿轮箱和国际上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至少已经形成了很好的产业化。相比之下,轴承是中国风能产业发展中一个很大的缺口,也是目前风电发展的瓶颈。”
对于这一点吴涛也持类似观点,“中国在一些核心部件上缺乏核心技术,虽然在叶片、齿轮箱和发电机环节上国内的产品已经可以替代国外的产品,但是轴承和电控系统还是要依赖进口。”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些缺口也预留出了很多投资机会和成长空间,“中国的风电行业处于一个市场初始爆发的阶段,从目前来看,零部件的发展还有很大的机会。两年前,德同曾投资保定的中航惠腾,现在是世界排名第二大的叶片制造商。今后在整机厂方面会有一个整合,而零部件方面会有一个很快的国产化和批量生产。而对于这类项目,我们主要看重三点,一是自主创新能力如何,二是产品可靠性如何,三是产业链控制能力强不强。”赵军说道。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9年4月初,中国境内的风电机组叶片厂商共有67家。其中,已经进入批量生产阶段的有10多家,处于样机阶段的有12家,处于研制阶段的近20家。2008年,已经批量生产的叶片公司生产能力为460万千瓦。预计2010年,这些叶片公司全部进入批量生产阶段后,综合能力会达到900万千瓦。
一直在风电零部件行业积极寻找投资机会的唐鹏飞认为,高质量配件的短缺,制约了国内和国际企业在中国的增长。“因为在中国通常有70%国产化的要求,所以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这个行业的发展。风电零部件是在微笑曲线的左端,意味着利润率高一些。我们一直在问自己,风能行业的‘万向集团’在哪?”
那么,位于风能产业链的中游,风电整机生产又是怎样的情况?
从风电设备企业来看,中国风电整机制造企业主要划为内资(含合资)和外资,我国目前具备批量产能的风电整机生产企业有金风科技(32.49,0.19,0.59%)、大连华锐、东方汽轮机、浙江运达、上海电气(11.39,0.02,0.18%)、江苏新誉等。合资公司则有南通航天??安迅能、瑞能北方、湘电风能公司等。其中华锐市场份额最大,占新增总装机容量的22.5%,内资与合资企业装机容量的29.7%。 从风电装机机组类型来看,双馈式风机占据了中国风电装机容量较大比例,代表厂商有华锐风电、歌美飒、维斯塔斯等厂商。受零部件供应紧缺的影响,直驱式风机占据的比例较小,代表厂商有金风科技等。
作为第一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民营风能制造公司,第一能源公司的首席战略官林申也透露,第一能源一直以分布式发电为主要业务,但现在也开始进入风机整机组装的新领域。“今年1月份,我们在沈阳建起了两条生产线的风机组装工厂,一个是挪威450千瓦的技术生产线,另一个是2.7兆瓦的德国技术生产线。生产规模是300台2.7兆瓦的风机和400台750千瓦的风机,如果需要的话,我们还可以再进行扩建。” [page]
与此同时,相关专家也表示,整个风能产业链中利润点并不集中在风电整机这一块,而国内却有几十家整机厂商正在抢食这个盘子的“蛋糕”。对于这一点,启明创投的张勇提出了自己的顾虑,“短时间内将近80家的整机厂都在做整机,是不是很快就会形成一定的泡沫?从某种角度上讲,如果政府没有特别的措施出台,让这个市场自动调节,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看到较多的市场重组。但如果政府对市场进行干预,也许整个形势会在一夜之间发生无可预料的变化,但这个变化到底意味着什么,是好的影响?还是一些负面影响?值得大家持续关注。”
唐鹏飞则认为,目前风电场的发展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中国政府担保风电价格15年不变,现在是0.5-06/kw.h的价格,对比煤电的0.35-0.5/kw.h高不少,这样投资回报较低,大部分的国有能源企业投资都是出于战略考虑。据悉,目前国内几个领先的风力厂家的毛利比国外同等风电企业的净利润低10%。另外,风电跟电网的对接也是一个瓶颈,总之,作为投资人,对投资风电厂的低回报还是有很大顾虑。”
太阳能光伏——太阳之子
唐鹏飞认为,相对于过去中国太阳能产业需要政府拉动发展,近年来在中国一些日照充裕地区,太阳能电价已与零售电价水平接近,“虽然目前其成本仍高于风电和煤电,但看上网价格已经与煤电和风电越来越接近了。”
按现有太阳能发电成本及火电上网价格计算,太阳能发电每千瓦时需补贴一元,若将目前征收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全部补贴太阳能,可支持400万千瓦太阳能发电。再加上类似美国净电流表政策以及屋顶太阳计划,中国太阳能发电总容量完全有希望实现2020年达到1000万千瓦以上,甚至达到2000万千瓦的目标。
回望太阳能光伏产业在中国的发展历程,2007年是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快速发展的一年,整个光伏产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投资热潮,如今随着技术进步,继多晶硅技术迅猛发展后,中国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到达黄金期。
赵军表示,“与传统能源相比,太阳能的优势是它的可再生,但劣势也很明显,就是它的成本。在这一个行业中,一般关注两大问题:一个是发电效率,第二是造价成本。在发电效率方面,我们又关注三个因素,第一是光转换效率,第二是组建可发电的时间长短,第三是在各种日照情况下的吸光特性。特别是第三个特性,其在太阳能发电当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和指标,遗憾的是,很多人并不了解。”
针对太阳能的投资,赵军也确定了一条非常清晰的路线,“目前这个行业可能发展机会最大的,是薄膜太阳能电池。薄膜太阳能电池基本上分成两种,一种是晶硅的,一种是非晶硅的。现在美国在晶硅方面有很大进展,但主要是控制在10%的转化率,而理论上多晶硅薄膜的转化率可以达到20%左右,所以多晶硅薄膜会在今后几年当中成为一个发展热点。2007年我们曾投资了一家做多晶硅薄膜的公司, 2个月前,我们又投资了一家有自主研发能力的公司安徽普乐新能源,总之,薄膜太阳能是非常值得关注的。” [page]
简单叙述整个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可以分为“硅砂—晶体硅—硅锭(硅棒)—硅片—电池片—电池模块”六个环节。赵军所提到的薄膜太阳能电池位居光伏产业链的中游,也是各国投资的热点。从无锡尚德在纽交所上市来看,作为居中产业,太阳能电池生产的发展前景可见一斑。
从投资角度来看,上游的高纯度硅料生产企业,可以概括为“利润高,投入大,进入难”。以1000吨左右的多晶硅生产线为例,不仅工程设计复杂,耗电量高(年产千吨多晶硅的生产线需要的供电装机容量为9.8万kw,年总用电量为2.5亿千瓦时)。根据统计资料显示,国内类似项目总投资高达10亿元,而1000吨的年产量目前也只是全球公认的高纯度硅料生产的最小经济规模。
由此赵军建议应该关注提纯硅材料的新技术和创新工艺,而在硅铸造和硅金片环节中,赵军比较关注多晶硅铸造的国产化。“因为现在这些设备大部分都需要进口,其在中国进一步的应用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产化的进程。”
而位于下游的光伏企业,除了太阳能电池并网在发电工程等领域的具体应用外,还包括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生产和安装,以及太阳能光伏电池与机电产业、建筑材料的结合利用(光伏集成建筑)等方面。 而现阶段我国企业大多处于以电池片和电池模块为主力产品的最末端,进入门槛很低,但同时也表现出在电池片生产上的优势。
对于太阳能领域的投资,吴涛认为,“按照目前的成本来看,风能的可操作性更强,但是太阳能的技术突破空间更大,尤其是薄膜技术的发展路线有变化,不夸张的说,太阳能从技术上来看是没有极限的,想象空间很大。”
同时,吴涛也提出了另一种投资观点。他认为“储能”虽然只是清洁能源中很小的行业,但能有效调控电力资源,是可再生能源应用的重要前提,是实现电网互动化管理的一个有效手段。
“现在和传统的水电、火电相比,风能和太阳能存在间歇性不稳定问题,因此都需要进行储能的整理,或者是改善电能的质量,才能满足电网的需求。太阳能里最常用的是储热罐储能、化学储能、蓄电池、燃料电池等等,国内很多公司的专利即使在世界范围内也并不落后,正因为如此,我们两年间看了很多储能项目。”
2008年,长安资本曾与雷曼兄弟共同出资3070万美元入股浙江超威电池。吴涛从这个项目着手,从动力的角度看储能设备的发展方向。
“根据最新统计,交通运输在能源消耗的比重已经超过25%。从环境角度看,汽车使用汽油造成的分布式碳排放很难处理,但如果改成电力的话,在发电厂端就可以集中处理了。从另外一个角度讲,电动汽车使用清洁技术,就一定需要一个高比能量的储能设备。现在应用比较广泛的是铅酸蓄电池,而最近炒的比较热的是磷酸蓄电池,我们认为铅酸电池目前存在一定的问题,而磷酸电池又似乎是一个比较遥远的技术。但我相信,磷酸铁也许是一个会赢的真命天子,我相信在电动汽车这个角度上,中国是最有前途的。” [page]
吴涛还透露,长安资本接下来关注的投资热点,会聚焦在储能公司和一些特别领域,比如锂离子电池储能应用实践公司,以及锂电池的关键原材料设备公司。 谁是“绊脚石”?
过去四年,中国风电和太阳能行业的高速发展和高涨的投资热情,让很多投资者认为在风电和太阳能行业似乎已出现了“泡沫”迹象。根据联合国6月3日发布的2009年全球永续能源投资趋势报告资料显示,2008年全球清洁能源方面的投资仅增加5%,与前三年超过50%的成长速度不可同日而语。其中,美国与欧洲分别下滑8%与2%。报告还显示,2008年再生能源只占总发电容量的6.2%。但这些是不是已经足以说明,新一轮泡沫已经产生?
路跃兵显然不这样认为。“严格意义上讲,我认为并不存在发展过度的情况,恰恰相反,发展的还远远不够。部分行业的确出现了过热情况,但这是由于投资者们对新能源认识不够造成的,业内很多人只要提到新能源就只会想到太阳能或者风能,但实际上新能源囊括的内容很多,如果将整个新能源产业和IT产业做比较的话,新能源就是IT产业中原始的.COM,只占20%的比例,新能源80%的价值,会产生在风能、太阳能这些狭义‘新’能源之外的产业领域,它推动传统能源领域的产业转型并渗透其中所带来的价值更可观,就像当初IT融入其他产业所带来的价值一样。”
从投资的角度来看,也许是由于窄化了清洁能源产业概念,菜造成局部投资过热问题,这也是每一个投资者需要绕开的“绊脚石”。
“按照现有的能源结构,在50年内新能源都无法完全替代传统能源,颠覆现在以煤炭为主的结构现状。”一位70岁的煤电老专家很笃定的对记者说道,这也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个思路——“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将是清洁能源不可忽视的角色。 对此,吴涛明确表示 “个人很看好节能”项目,唐鹏飞也透露 “楼宇的能源控制会是一个投资机会”。
然而从清洁能源的项目本身来看,缺乏核心技术依然是目前最明显的短板。 ●风能:技术是瓶颈 国内风能整机市场已处于饱和状态,93%的市场份额已被一些大的上市公司和国际公司瓜分,而几十家新企业不得不为剩下的7%苦战。“主要的瓶颈还是在技术。因为国内大部分的公司还是购买国外的零部件进行组装,最后没准赚钱的都是零部件的,而不是做整机的。”唐鹏飞说道。对于风能整机的问题,赵军的剖析很非常直白,“风机总机的质量问题其实隐患很严重,很多中国的风机装完了最后成了一个摆设,像雕塑一样,动都不动。这样不但是成本的浪费,实际上也是风力资源的浪费。”出现这类问题,通过整机组装向零部件制造的战略整合也许能起到解决作用。 ●太阳能:降低成本是关键 从现有的新能源发电成本来看,太阳能是最高的。从太阳能行业的持续发展考虑,最重要的就是控制成本。这不仅要通过一个规模经济来达到成本的控制,同时最重要的是技术创新本身才是驱动整个成本下降的最重要的动力。 CEL Partners董事总经理龙博望也谈到这一点,“太阳能是一个非常创新的技术,同时也是非常传统的形式。因为大家在使用这些太阳能屋顶或者是太阳能采集器时,其实都是一种非常传统的方式,而这种方式没办法很快就发生变化,关键是要降低使用的成本。” 风能与太阳能技术因为贴近生活的真实感被更多的提起,但终究只是清洁能源投资的冰山一角,VC、PE们也许还是绕不开利润最大化的终极商业目标,但清洁能源已经到了非投不可的阶段,因为无论“救世”还是“救市”,我们都是在救自己。[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