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环保部否认公众参与被弱化 称“民间声音正加强”

点击:767 时间:2009年12月20日 来源:第一财经网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先期推出的部分环境保护类图书 摄影/章轲
 

  针对社会上有关“环保公众参与正在弱化”传言,19日,国家环境保护部有关负责人表示,“环保领域的公众参与已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民间声音正在逐步加强。


  “全民环境教育论坛”19日在贵州省贵阳市召开,国家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李干杰在书面发言时表示,建设生态文明,要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推进和参与,在全社会形成自觉保护环境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


  CBN记者注意到,为了纠正社会上对公众参与的错误认识,原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祝光耀在论坛上专门作了题为《推动公众参与 建设生态文明》的长篇发言。


  “公众参与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强大动力和根本保障。”祝光耀称,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共赢,关键在于人的主动性,也只有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


  坐在贵阳市闹市区的一间会议室里,专程赶来参加论坛的祝光耀深情地回忆说,早在1988年,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就倡导成立了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为主题的毕节试验区。


  “这是生态文明建设在贵州省的早期实践。”祝光耀说,之后,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环境立省”战略,强调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根本途径。他说,这其中,公众参与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据环保部介绍,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推动下,环保领域的公众参与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


  环保公众参与机制和制度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健全。2005年12月,《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中明确要求,要“实行环境质量公告制度,定期公布各省(区、市)有关环境保护指标”,“及时发布污染事故信息,为公众参与创造条件”,“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鼓励检举和揭发各种环境违法行为,推动环境公益诉讼”,“对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通过听证会、论证会或社会公示等形式,听取公众意见,强化社会监督。”2006年2月,国家环保总局出台了《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使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有了明确的制度保障。


  环境信息平台正在建立,保障了公众的环境知情权。以网络为重点的政府环保信息平台也成为公众参与的主要信息渠道。原国家环保总局印发了《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以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获取环境信息的权益,推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


  公众参与环保的深度不断提高,民间的环保声音逐步加强。祝光耀举例称,近年来环保志愿者和NGO组织积极利用报纸、杂志、电视、互联网等各种媒体向公众宣传环保,在中小学校、社区开展各种环保活动,编写出版环保读物和杂志,建立环保网页等。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企业家积极参与、资助或联合开展环保宣传活动,创立了一批有一定规模的专项资金,体现了企业的高度社会责任感。与此同时,公众也从单纯的参与环保宣传活动,逐步深入到对环境问题的调研、提交议案和参与环境事务管理和决策。


  但祝光耀同时指出,中国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素质还有待提高,一些地区领导人重经济、轻环保、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政绩观依然是导致当地环境改善不尽如人意的根源。


  他认为,各级政府部门应以人为本,维护群众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积极推动公众参与。要积极运用环境信息公开这一重要管理手段,通过公布相关信息,借用公众舆论和公众监督,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制造者施加压力。以推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为主线,深入开展全民环境宣传教育。


  19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总编辑刘友宾还宣布正式启动《全民环境教育系列读本》编辑出版工作。据介绍,该系列读本是经环保部批准,由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重点推出的一套面向普通公众的公益类环境图书,读本第一辑共由六个单行本组成,将于2010年“世界环境日”期间出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