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11日,环保部宣布暂停审批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项目、华能集团和华电集团(除新能源及污染防治项目外)建设项目、山东省钢铁行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以遏制违法建设及“两高一资”重复建设项目。暂停审批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项目的环评,是因为龙开口和鲁地拉两座电站违反环评法,未批先建。
环保部的这一决定在环保界引起强烈反响。由此,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问题也再一次触动了公众的神经。但据记者了解,普通公众对于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的背景、项目进程,以及相关政策及法律程序并不熟悉。
为此,记者日前通过各种公开渠道,对相关信息做了梳理,以期做个“备忘录”,为关心此事的公众提供一些资讯,也为公众对于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下一步工作的监督和参与提供一点基础。
■本报记者陈宏伟
当规划中的水利水电工程全部实施后,河流的水文循环、连通性和动态性将发生改变,从而对长江生态系统与环境产生长期而深远的影响。
——《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2007)》
开发的背景
金沙江水能资源蕴藏量达1.124亿千瓦,可开发的水能资源7599万千瓦,约占全国的16.7%,是我国最大的水电能源基地,也是近期我国水电开发的重点地区。
水能资源丰富的同时,金沙江也是中国生物多样性及文化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是著名的“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所在地,被喻为“物种资源的宝库”,还是少数民族聚居区,也是地质条件非常敏感的地区。在这一地区,用科学发展的眼光来看,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异常突出。
早在科学发展观提出之前数十年,金沙江水能资源的开发就被提上议事日程: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原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于1955年开始进行《长江流域综合规划》工作,1959年编制完成《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20世纪80年代,为适应当时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对《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进行了全面修订,于1990年提出《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1990年修订),并经国务院国发199056号文批准。
依据这个报告,金沙江中下游规划兴建梯级电站12座,装机总容量为5858万千瓦,年发电量为2632亿千瓦时。其中,《金沙江中游河段水电规划报告》于1999年编制完成,2002年通过当时的国家计委审查。这个报告的核心就是后来为人们熟知的“一库八级”开发规划(见表1)。
项目先期启动
2004年7月27日,新华社发布消息说,云南《金沙江中游河段水电规划报告》已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查。虎跳峡水利枢纽被推荐为近期开发工程。
这一消息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据《南方周末》报道,2004年9月25日,一群来自中国社科院、清华大学、国家地震局、国家林业局、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单位的学者、记者、环保工作者集体向社会发出呼吁,要求决策部门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将长江第一湾———虎跳峡这样宝贵的遗产留给世界,留给子孙后代。
2005年12月16日,新华网发布消息称,云南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有限公司于当日上午在昆明挂牌成立,公司由中国华(0.061,-0.00,-3.18%)电集团公司、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公司、华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和云南省开发投资有限公司按照33%∶23%∶23%∶11%∶10%的股比组建,注册资金为3亿元。公司负责全资建设龙盘、两家人、梨园和阿海水电站,参股建设金安桥、龙开口、鲁地拉和观音岩水电站。
此举意味着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正式启动。有意思的是,这个消息里,“虎跳峡”水库被改称为“龙盘”水库。
时任云南省委副书记、常务副省长秦光荣表示,云南省委、省政府将金沙江流域的开发作为“十一五”期间规划开发的重点。
事实上,早在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之前,相关水电站筹建工作已经开始。
云南日报2003年8月一则题为《金沙江金安桥电站筹建工程启动》的消息说,“2003年8月8日,金沙江流经我省丽江市的金安桥峡谷段彩旗飘扬,人群沸腾,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项目金安桥水电站筹建工程随着进场仪式的隆重举行拉开序幕。”
云电新闻网2004年3月消息说,近日,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会同云南、四川两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在昆明共同主持召开了《金沙江中游河段观音岩水电站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会议。会议认为,该报告的设计深度基本达到了规范要求,基本同意该报告。
2006年12月5日,中国水电在线网转载文章称,丽江部署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及移民安置工作。这篇文章说,“于2004年8月28日筹建的观音岩水电站正在进行‘格观’公路、‘石观’公路和跨江大桥施工,完成投资约2.9亿元;龙蟠、梨园、阿海电站预可研阶段工作已完成;两家人电站正进行预可研阶段工作;龙开口、鲁地拉、观音岩水电站可研阶段工作已完成;金安桥电站可研报告国家已经审查和评估。”
《丽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表示,要加快以水电为重点的能源基础产业建设。全力做好金安桥电站的协调、服务和配合工作,确保“十一五”期间蓄水发电。配合国家和省搞好龙盘、龙开口、鲁地拉、观音岩等梯级电站建设的前期工作,争取金沙江中游“一库八级”电站全面开工建设。
记者在观音岩项目环评报告上看到一个时间表(见表2),这是建设者的预期。
各项目进展
2007年底,云南省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有限公司罗军曾向本报记者介绍,当时“一库八级”各项目进展情况为:2个(虎跳峡和两家人)仍在选址;3个(梨园、龙开口和观音岩)通过预可研;2个(鲁地拉和阿海)进入前期建设;1个(金安桥)在建。
结合最新情况,记者对这8个项目进展做了进一步归纳:
虎跳峡(盘龙)和两家人项目尚在坝址比选阶段;
梨园项目于2008年7月15日在七彩云南网(云南省环保厅官方网站)首次公示;
阿海项目的环评报告于2009年3月11日,经环保部作出的《关于金沙江中游河段阿海水电站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环审〔2009〕730号)获通过。
金安桥项目2006年1月9日实现大江截流,但尚未获得国家发改委核准,被发改委要求“在未经国务院批准,以及未按规定经核准之前,不得开工建设”;
龙开口与鲁地拉非法完成大江截流,均于2009年6月11日被环保部叫停;
观音岩项目于2008年12月17日在七彩云南网站公示环评报告简本,目前无进一步信息。
关于审批程序
根据《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2004年7月16日颁布生效),对于企业不使用政府投资建设的项目,一律不再实行审批制,区别不同情况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其中,政府仅对重大项目和限制类项目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角度进行核准。其他项目无论规模大小,均改为备案制。
该决定明确规定,在主要河流上建设的项目和总装机容量25万千瓦及以上的水电项目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核准。
按照环保总局(现环保部)《关于加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级审批的通知》(环发〔2004〕164号 )规定,“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核准或审批的建设项目(包括在主要河流上建设的项目和总装机容量25万千瓦及以上的水电项目——记者注),或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核报国务院核准或审批的建设项目,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原则上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审批。”
该通知说,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不论投资主体、资金来源、项目性质和投资规模,应当依照《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规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向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通知明确规定,“实行核准制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提交项目申请报告前完成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批手续。”
这应当意味着,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获批,必须在项目核准之前完成。金安桥项目的环评报告虽然于2005年一季度获环保总局批准,但2007年8月仍然被国家发改委指“违背投资管理程序,不具备项目核准条件”,就是一个证明。
显然,所有项目只要没有完成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审批,就不可能获得核准。记者查遍环保部网站2003年以来关于项目环评报告审查的公开信息,只看到金安桥一个项目环评报告获批信息。这意味着,目前,“一库八级”所有项目都不可能已经得到核准。
尽管2007年底罗军告诉记者,金安桥项目可望在当年年底获得核准,但记者在发改委网站并未查到这一信息。
其他相关问题
去年“5·12”地震后,诸多地质专家和环保人士对于西南水电开发对地质及生态环境的影响表示了担忧。著名地质学者、横断山研究会首席科学家杨勇说:“金沙江中下游石鼓以下规划的电站,分别位于南北向的小江断裂带、安宁河断裂、绿叶江断裂带,这些地区均为地震多发区。”
金沙江地处青藏高原边缘地带,生态环境脆弱。流域内地形起伏大,相对高差悬殊,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频发,岩体破碎。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频繁发生,危害巨大。据杨勇初步统计,金沙江流域地质灾害3739处,其中滑坡2032处,崩塌322处,泥石流932处,不稳定斜坡453处。
在这种情况下,那些虽然没有通过环评审查和核准,却已经在大规模开始所谓的前期建设(进场公路、“三通一平”乃至导流洞等)的项目,对地质及生态的破坏问题应当引起高度重视。换句话说,如果说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的目的果真是避免工程给环境带来负面影响,那么,审批应当在所谓的前期工程开始前(预可研阶段)就进行;或者说,关于此类大型工程,应当对于什么叫“开工建设”做更科学合理的界定。
《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1990年修订)称,按照现有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长江上游将建造一系列水利水电工程。当规划中的水利水电工程全部实施后,长江上、中游干流以及许多支流均将兴建大坝水库,河流将被不同程度渠化,原本天然状态的河流将转变为半天然河流或完全受人工控制的河流,河流的水文循环、连通性和动态性将发生改变,从而对长江生态系统与环境产生长期而深远的影响。 [page]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2005年起,长江委开始着手对《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1990年修订)进行修编,计划于2009年完成《长江流域综合规划报告》。因此,用目前的眼光看,与《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1990年修订)一脉相承的金沙江中下游水电开发总体规划以及《金沙江中游河段水电规划报告》等的科学性便值得推敲。
在2009年6月11日环保部关于暂停审批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项目的新闻发布会上,环保部新闻发言人说,“根据已开展的对金沙江中游河段水电梯级开发规划的环境影响分析和研究结果,对规划的龙头水库和虎跳峡河段的开发方式与相应的环境影响还需要深入研究……”。
不清楚发言人所说的“分析和研究”,是不是指传说中的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的规划环评。无论如何,这位发言人的说法都表明,任何一个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都应当基于整个河段的环境影响“分析与研究”。更何况,眼下这些项目无一取得合法开工建设手续。
(感谢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为本文提供资料协助)
链接
“一库八级”档案
虎跳峡
2004年,《金沙江中游河段水电规划报告》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查,虎跳峡水利枢纽被推荐为近期开发工程。
2004年9月25日,各界人士呼吁将虎跳峡这样宝贵的遗产留给世界和子孙后代。
2006年3月,虎跳峡当地村民与水电勘探人员及地方官员发生群体冲突。据称,此后云南省曾下文表示,虎跳峡问题在得不到当地绝大多数村民同意的情况下,不会再修建。
2007年,虎跳峡(即龙盘)水库开始新的选址工作。
两家人
2007年5月30日,中国建设招标网发布该项目招标公告称,项目由国家发改委审批,投资额169亿元,建设周期是2007年-2015年,目前正编制可研报告。
2007年底,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公司相关人士对记者透露,两家人坝址需随龙盘坝址变动而变动,目前尚未选定。
梨园
2007年2月25日,云网转发丽江日报消息说,梨园电站前期筹建工作进展顺利。鸣音至梨园水电站进场公路设计招标已经结束,正在进行公路勘测设计工作。
2007年6月8日,中国建设招标网发布梨园项目介绍称,该项目由国家发改委审批,总投资160亿元,建设周期为2008年-2016年,资金已全部落实,目前正编制可研报告。
2008年7月15日,七彩云南网站对梨园项目做首次公众参与公示。
泉州将试点水资源按“红黄蓝”三色区别管理,石狮因水资源贫乏被列入“红区”。连日来,本报记者调查发现,石狮地处沿海半岛,境内河流都为间歇性小溪,枯水季节断流;漂染等加工业迅速发展,用水量激增,生产及生活污水导致河流水质变差,水环境出现恶化趋势,这些都是导致石狮严重缺水的“罪魁祸首”。
石狮正积极寻求缺水困局的破解之道:大力开展水资源环境整治;今年底将开建二次引水工程;推广节水器具,建设节水型示范城市。
[现状调查]
清澈溪流变“墨汁”
6月10日,鸿山镇伍堡村大溪。一公里长的河流,黑得像墨汁,散发出一股怪味。站在村中一座桥上,桥的左边是污黑的河水,水流静止;桥的右边,河面上布满水浮莲,严严实实的一层,根本看不清河水。
在村民王大龙的记忆里,这里原本是“小桥、流水和人家”的和谐场面:大溪水清澈见底,鱼虾在里面自由游动,居民直接吃河里的水;闲暇时,拿着钓竿在沟边钓鱼,是一种不错的享受。
如今,这种场景已经一去不复返。王大龙说,五六年前,这里工厂越来越多,漂染工厂污水乱排,河水慢慢变黑,“如今,我们这一辈都如此难熬,不知道子孙们要怎么过?”王大龙的哥哥忧心忡忡地说。
连日来,记者在鸿山、永宁等地调查发现,不少溪流都和伍堡村大溪一样,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
内沟河污水横流
6月12日,湖滨路旁内沟河,河内流动的是污水,不时散发出阵阵臭味,几台治污用的增氧机在不停地转动,掀起阵阵水花,格外显眼。
石狮本地的邱女士就住在内沟河旁,在此生活了十几年,对这条水沟,她感慨万千。她说,十几年前,附近居民常在河边乘凉,那时的内沟河还有鱼;4年前,水沟开始被污染,但还不至于关窗户过日子;到了去年,要不是有这几台机器没日没夜地运转,市民路过都得捂鼻子。
“臭水沟的罪魁祸首就是生活污水。”邱女士说,附近有些居民楼的生活污水,都直接排到内沟河,再加上平常乱扔垃圾,时间一长水就变质,内沟河就变成臭水沟,苍蝇蚊虫滋生,影响居民的生活。
今年5月份出炉的《石狮市节水型示范城市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指出,石狮水环境出现恶化趋势: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漂染等加工业迅速发展,生产及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中,河流水质变差,这是造成水资源匮乏的重要原因。
水资源靠外部“输血”
《规划》还指出,石狮境内河流都为间歇性小溪,枯水季节断流。
石狮水务处李副主任分析说,石狮地理位置呈半岛状,属绝对贫水区;虽有12个小水库,但库容都较小,蓄水能力不强,泥土大多为沙质地,大雨过后,雨水就哗哗流向海里。
根据石狮全市地表水、地下水资源调查及估算资料,石狮市人均地表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31立方米,相当于全省平均数的8.44%,泉州市平均数的20.18%,属于贫水区。目前石狮年雨量才1100毫米至1200毫米左右,与其他城市相比,这个数字明显偏低。
“相同雨量,晋江就比石狮要好得多,因为他们大的水库比较多,蓄水能力比石狮强。”李副主任坦言,由于污染严重,石狮境内水资源,丧失“造血”功能。目前石狮境内的淡水,只有5%可作农业灌溉,其他用水大部分只能靠外部“输血”,目前水源主要靠晋江南渠客水供给,二次引水工程也在加紧建设之中。
[应对措施]
建设二次引水工程
来自石狮经济局的统计,石狮市目前“引客”(外调)用水,占全市工农业用水的85%以上。石狮自来水用户近两万,目前水厂供水规模达35万吨/天,市区13万~14万吨,郊区20万吨。
前两年度夏高峰时用水均出现紧张情况,石狮不得不紧急采取工业区“分段”供水的方法。
用水越来越紧张成为事实,目前石狮正在寻找新的水源。石狮供水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连进介绍说,石狮二次引水工程将在年底开建,预计投资6亿元,取水口设在原金鸡拦河闸上游,沿线途经南安、鲤城、晋江等市(区),全长约32000米。
“这等于找到了新水源,有效地解决了石狮市紧张的水资源问题,确保石狮市中远期用水需求。”石狮供水股份有限公司吴副董事长介绍说。
但有关人士担心,目前该项目仅仅完成前期方案审查,管道沿线要经过3座城市,征地将成“拦路虎”,估计至少要3年以上才能竣工。
治理44公里沟渠
对于境内部分淡水溪流受到污染,上述李副主任没有回避:这些也是近海污染治理的一部分,随着时间的推进,环保部门积极治理,效果也会显现出来。
石狮市环保局自然保护股蔡金万说,这两年来,石狮重点着手对东西排水沟、南低渠、西岑溪、都宫溪、子英溪、下宅溪等沟渠进行整治,完成44.6公里,安装69台增氧设备,建设生态浮床2300平方米,生态范围内明显消除黑臭现象,能见度增加。为防止畜禽对水体的污染,石狮市政府关停15家规模化养殖场,水体治污迈出实质性一步。
现在石狮乱排污水情况还时有发生,仍有一些沟渠存在污染的现象。对此,蔡金万说,今年石狮将计划投资1亿多元,重点整治近海污染,“对乱排放污水的企业,将给予严惩。”
打造节水型城市
朱晓勤,厦门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参与制订了《规划》。他指出,石狮水资源的一大症结,是水资源利用效率与严重缺水形势不相匹配。
他认为,石狮市一方面水资源紧缺,另一方面用水效率低下,浪费现象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在工业用水方面,节水型企业比率很低,由于中小型一般工业企业占多数,企业用水效率和循环用水水平普遍较低,现状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仅占33%~35%;在生活用水方面,石狮市城镇供水及输水系统普遍存在浪费现象,节水器具普及率不高。
对于这样一个用水紧张的城市,他认为,“保护+节水”是破解此局的关键,只有政府部门制定相关保护水源政策和措施,提高市民的节水意识,才能缓解用水紧张的局势。
《规划》对今后水资源利用,做出了具体规划目标。特别是详细列举了工业、民用水资源的控制措施。比如“石狮全市印染、染整、化工、食品、石化、火电等高用水行业取水量指标将进一步降低”。
在生活方面,将推广节水型卫生洁具,如水龙头、便器、淋浴制品等,使水量、水压、时间能得到有效控制;让居民养成自觉节水的习惯。
不过,对于《规划》何时实施,具体如何实施,相关主管部门没给予明确表态。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