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六盘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布六盘水市“十四五”工业节能规划及2030年远景目标(征求意见稿),以煤炭、电力、钢铁、建材、煤化工、有色金属等行业为重点,加快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创新应用,持续推进节能升级改造,全面提升各行业能效水平。
并要求工业企业要按照相关行业和领域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标准体系、政策规范等要求,确保废气、废水、噪声等污染物达标排放,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并严格实施建设项目环境评价和污染物排放许可证管理,持续提升工业节能降碳项目和运营企业的技术装备和环境保护水平,促进六盘水市工业绿色、低碳、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六盘水市“十四五”工业节能规划及2030年远景目标
(征求意见稿)
前 言
“十四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承诺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实现工业绿色发展、产业低碳转型关键的五年。六盘水作为全省能源工业化的先驱,是全省能源工业发展较好的市州之一,是“四区一高地”的重要支点,要在全省“工业大突破”中扛起应尽的责任,并确保完成工业节能目标任务。深入开展工业节能工作,是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实践,是落实《中共贵州省委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工业倍增行动奋力实现工业大突破的意见》的重要举措,对于实现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出新绩,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规划是六盘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在工业节能领域的细化和落实,是指导全市“十四五”期间工业节能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规划提出的发展思路、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及保障措施,是六盘水市“十四五”期间工业节能工作的重要依据。规划期为2023-2025年,展望2030年。
一、现状与趋势
(一)工业节能发展回顾
“十三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工业战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创新节能管理机制,推动高耗能行业节能改造,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工业节能水平大幅提高,全面完成“十三五”工业节能目标,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1.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实施“百企改造”工程,大力发展七大工业产业,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十三五”期间,累计关闭煤矿55处,去煤炭产能1312万吨,去钢铁产能150万吨。2020年轻工业占比较2015年提高1.2个百分点,制造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较2015年提高3.39个百分点,新兴产业“七大板块”实现产值150亿元。
2.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十三五”期间,狠抓工业节能监察,在重点耗能行业全面推行能效对标,实施工业节能诊断服务,推动
节能环保与安全改造,淘汰燃煤
锅炉47台125.95蒸吨和落后机电设备等,提升节能管理和能效水平,煤炭开采和洗选、水泥等行业单位产品能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7.73%以上,超额完成省级下达18%的目标任务,单位能耗产出较2015年大幅提升。2020年万元GDP能耗1.304吨标煤/万元,比2015年下降29.21%。
3.技术创新进步较快。“十三五”期间,采煤机械化率提升至100%,发耳煤矿建成西南地区第一个智能化采煤工作面,山脚树煤矿和发耳煤矿入选国家首批智能化示范建设煤矿,急倾斜煤层机械化开采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辅助系统智能化率实现100%,盘江精煤公司火烧铺煤矿建成全省首个辅助系统智能化采面。建成贵州省煤炭洁净利用重点实验室、玄武岩新材料创新中心和技术研究中心,水城经开区醇基燃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锰锂资源绿色利用及
新能源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先后获得省市批复设立,煤矸石造土造地、煤矸石制取白炭黑联产聚合铝铁工艺等创新技术取得突破。
4.工业绿色发展达到新水平。“十三五”期间,累计培育创建绿色工厂6家、绿色工业园区1个,其中,国家级绿色工厂2家、绿色工业园区1个。建设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项目1个。2020年煤矿瓦斯抽采利用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较2015年分别提高29.14%、2.21%。绿色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为工业可持续发展夯实了基础。
(二)工业节能面临形势
“十四五”是我国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达峰目标的关键期和窗口期,也是实现工业节能与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五年,机遇和挑战都具备新的时代特征。
1.发展机遇。中央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大力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黔中经济区建设等国家战略,为六盘水市后发赶超和对外开放带来了重大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关心贵州发展、情系贵州人民,指明了“闯新路、开新局、抢新机、出新绩”的发展方向,国务院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明确支持六盘水市建设全国第二批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为六盘水市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贵州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工业倍增行动奋力实现工业大突破,把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循环转型,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实施工业倍增行动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为六盘水市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六盘水市资源能源、基础设施、特色产业、生态环境等方面优势明显,稳步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工作,为下一步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面临挑战。当前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历史阶段,传统行业所占比重依然较高,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尚未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能源结构偏煤、能源效率偏低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碳达峰碳中和时间窗口偏紧,技术储备不足,推动工业节能与绿色低碳转型任务艰巨。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初视察贵州工作时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更高要求,强调要“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贵州省“十四五”工业节能规划》提出,把推进工业节能作为落实工业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硬任务,为推进全省新型工业化,加快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六盘水市工业发展不均衡、结构性矛盾明显、轻重工业比例失衡,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支柱产业链条短,产品技术附加值普遍不高,新兴产业发展动能、企业创新能力、工业生产性服务供给不足,工业资源环境压力较大等问题仍然突出,工业高质量发展面临较大挑战。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全市应提高战略意识,抓住历史发展机遇,按照国家发展战略和省发展部署要求,找准战略定位和发展重点,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三)工业节能存在问题
一是工业产业结构偏重。工业结构以能源矿产资源为基础,以“煤、电、钢、材”等重工业为主,以煤炭及相关产业为代表的重工业比重达到90%以上,先进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电子及通信设备等新兴产业占比较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转型升级压力大。“十三五”末,一次能源产品中原煤产量占全部能源产量八成以上,电力仍以煤电为主,高耗能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水平是工业平均水平的三倍以上,“偏重”的产业结构将加大完成能耗双控目标的压力。产业链条不长、幅度不宽,精深加工产品较少,资源能源就地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的能力有待加强。
二是碳排放规模和强度较高。六盘水市主导产业基本均为高碳排放产业。据测算,2020年六盘水市碳排放强度为3.98吨/万元,是全省碳排放强度的2.3倍。结合六盘水市碳达峰预测值,根据国家2030年前碳达峰限制性要求及严控过剩产能总体部署,六盘水市工业主导产业将受到极大限制。
三是工艺技术水平不高。六盘水市传统产业占比大,部分企业工艺装备、技术水平较为落后,能效水平不高,管理能力滞后,部分工业产品单位能耗尚未达到国内平均水平,达到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的产能比重较少,部分先进适用的节能技术、工艺和设备未能得到有效地推广,能效水平不高的设备还普遍存在,节能潜力挖掘不充分。
四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重点耗能企业对节能技术、装备和产品研发参与度不高,节能环保产业规模较小、基础薄弱。科技创新人才队伍规模偏小,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节能技术服务能力不足,缺少提供节能低碳技术整体解决方案的服务机构。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和市第八次党代会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新型工业化为引领,以工业高质量发展为统揽,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牢牢把握国发〔2022〕2号文件重大机遇,紧紧抓住“一区两基地”(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西南地区重要能源及能源化工基地、全省重要基础材料基地)建设契机,把推进工业节能作为助力碳达峰碳中和、落实工业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硬任务,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为基础,以深化节能提效为核心,以推动技术创新应用为动力,以“抓重点、施政策、强监管、树示范”为主要发力点,推动资源能源高效利用,加快工业绿色低碳转型高质量发展,为奋力实现“工业大突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奠定坚实的绿色发展基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整体谋划,分类落实。坚持全市一盘棋,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加强对工业领域节能工作的组织领导、整体谋划、统筹协调和全面推进,各区市、各部门、各行业按照全市总体部署要求,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下联动,切实落实工业节能各项任务,稳妥推动各行业绿色低碳转型。
——坚持创新驱动,数智赋能。以技术创新、管理创新驱动工业绿色转型,加快节能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的创新开发及推广应用;强化标准规范、示范引领,促进各行业对标提效;强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工业节能的创新应用,推动数智化创新应用,为工业节能注入强大动力。
——坚持系统推进,重点突破。全面准确把握工业节能与产业发展、能源安全、生态保护、绿色消费等的关系,把节能降碳全面贯穿产业链供应链全过程和各环节,聚焦能源消耗量大、增幅快的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加强产业耦合互补发展,全面推行绿色制造,着力推进存量节能和增量少能协同发展。
——坚持政策引领,市场主导。积极发挥政策引领作用,健全工业节能激励约束机制,加大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充分调动工业企业节能积极性;完善促进工业节能绿色发展的市场化机制,加快节能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供给,激发市场主体节能绿色转型发展动力,引导工业节能新投入。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全市工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生产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取得重大进展,重点用能行业能效水平稳步提升,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稳步下降,节能环保产业不断壮大,资源利用水平、绿色制造水平、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和科技创新水平进一步提升。
——完成工业节能目标任务。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5%。
——显著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六大高耗能行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持续下降。到2025年,煤炭洗选、煤电、钢铁、水泥、焦炭、电解铝等主要产品单位产品能耗全部达到能效基准水平,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比例达到30%。
——稳步提升资源利用水平。重点行业资源产出率持续提升,到2025年,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0%,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水耗下降22%,新增七大高耗水规模以上企业建成节水型企业,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基本建成,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规模稳步提升。
——进一步完善绿色制造体系。到2025年,绿色工业园区占比达到50%以上,创建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绿色设计产品企业共计10家以上。
展望2030年,全市工业产业结构优化、生产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显著成效,重点用能行业能效水平显著提升,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持续稳步下降,资源利用水平、绿色制造水平、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和科技创新水平全面提升。
专栏1 规划目标指标表
三、重点任务
(一)推进工业产业结构优化
推进工业产业绿色低碳转型,重点推进产业高端化发展,加快发展新兴、潜力产业,坚决遏制高能耗高排放低水平(下称“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全面提升工业产业结构优质化水平。
1.推进产业高端化发展。坚持立足煤、做强煤、不唯煤,实施产业高端化发展行动,围绕煤炭、电力、钢铁、建材、能源化工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着力补齐产业短板,引进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和项目,延长产业链,发展中高端产品,构建纵向关联、横向耦合、上下游协作配套的“煤-电-钢-材-化”全产业链,实现从粗放原料向精细材料转化、从大宗商品向终端产品拓展、从产业链中低端向高端迈进的目标,推动发展方式向质量效率型转变,促进发展动力向创新驱动转变,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优质化变革。
专栏2产业高端化重点工程
●煤炭产业高端化行动。大力推进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矿山建设,探索“互联网+煤炭开采”,打造煤炭无人(少人)智能开采与灾害防控一体化的采矿新模式。深入推进智能化煤矿、煤矿智能化成套装备、煤矿智能化工业软件、煤炭分质分级高效利用、矿井资源综合利用、矿区生态治理与修复、煤炭大数据平台。
●电力产业高端化行动。积极推动煤电有序、灵活、高效、清洁、低碳化发展,推进煤电由主体电源逐步向基础性电源转变,加快现役燃煤机组升级改造,加大超超临界发电、联合循环、超低排放等技术应用,增强火电效能。加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加快优化电力供给结构,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电力。积极发展分布式发电,鼓励能源就近高效利用;适度发展应急调峰储备电源,提高系统调节能力;探索应用虚拟电厂、微电网等技术,构建多能互补综合能源系统,提升电力配置和智能调度能力;探索清洁能源电力参与市场化交易机制。
●钢铁产业高端化行动。大力支持“五个水钢”建设,加快水钢“智能工厂”“绿色工厂”建设,重点围绕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品结构、加快产业升级、打造龙头企业,逐步实现从材料生产商向城市建设综合服务商转变。重点实施工序能力高效匹配改造,加快推进高炉大修改造、钢轧系统提升改造、焦化系统结构调整等项目建设,推进技术装备高端化。加快高端、关键钢铁基础材料研发和产业化,培育一批“人无我有”的高科技钢铁产品,壮大一批“人有我优”的高附加值合金钢和优质钢产品,巩固一批“质优价廉”的量大面广普钢产品市场优势,推进产品结构高端化。
●建材产业高端化行动。以绿色发展、节能环保、综合利用、资源接续、消纳固废为核心,推进六盘水市建材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水泥、预拌混凝土、玻璃、石材、陶粒、陶瓷等产品升级,发展装配式建筑,提高建材产品附加值。围绕清洁生产,综合利用煤矸石、粉煤灰、脱硫石膏、炉渣、冶炼渣、尾矿等工业固体废物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行动,推进传统建材企业向绿色生态企业转型。
●能源化工产业高端化行动。立足煤矿、煤层气、锂等资源优势及煤气制氢产业基础,重点推进煤层气、氢能源、锂电新能源材料向深加工、精细化方向发展,推动新型能源化工产业高端化发展。重点发展制氢、储氢、运氢、应用及装备制造产业链,推动氢能产业发展,打造贵州省氢能示范城市和西南地区氢能源供应基地;大力推动煤层气地面开发基地化和井下抽采规模化双向绿色发展;围绕新能源动力电池,积极发展以锂资源开采、原材料加工、电芯制造、电池应用等为主的锂电新能源产业以及锂电池回收利用,打造锂电新能源产业集群。
2.大力发展新兴和潜力产业。启动实施新一轮三年提升行动,加快先进装备制造、生态特色食品、大数据电子信息、新材料、现代纺织、医药制造、现代物流等新兴产业板块全链条和集群发展,积极培育节能环保、应急等潜力产业,重点突破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发展一批重点产品,培育一批龙头骨干企业,打造一批产业发展集群,为全市工业产业结构优质化提供重要支撑。
专栏3新兴潜力产业集群培育工程
●先进装备制造业培育行动。围绕煤炭、旅游、应急安全等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发展煤矿装备,大力发展旅游装备,积极发展应急装备和山地特色农机制造,引进发展新能源汽车及配套产业,提升装备制造专业水平,打造装备制造及应用基地。
●生态特色食品加工业培育行动。引进和培育壮大龙头骨干企业,推进刺梨、猕猴桃、食用菌、小黄姜、茶叶、天然饮用水等生态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大力发展市场潜力大、附加值高、绿色健康的多元化农特产品,创建一批知名品牌,打造生态特色食品产业基地。
●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培育行动。以建设“智慧凉都”为引领,着力完善物联网产业布局,重点推进盘州数字产业园建设。积极引进和培育有规模、上档次、知名度高、发展前景好的龙头企业,加大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力度,增强大数据电子信息应用的综合集成能力。重点推进大数据电子信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加快网络基础建设,积极拓展终端设备研发,着力打造成为贵州省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示范城市。
●新材料产业培育行动。重点发展铝及铝加工,大力发展锌及锌加工,积极发展玄武岩复合材料、新能源电池材料等新材料产业,促进基础材料向新材料领域提升转化,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着力打造全省重要的新型功能材料产业基地。
●现代纺织产业培育行动。以纺纱、织布、染整、服装加工为重点,引进先进技术和装备,加快发展染整产业,做大做强纺纱产业,培育发展织布产业,完善配套服装产业,积极发展箱包、服装加工、家用纺织产品,推动产品迈向中高端,打造现代纺织产业基地。
●医药制造产业培育行动。稳步推进中药材初加工,积极培育中成药深加工,加快推出一批作用机理明确、技术含量高、疗效明显的现代中药,积极发展三七、人参、黄芪、党参、灵芝等中药饮片,开拓发展保健品、功能食品、药妆、医药日化等系列产品。依托铝材、钢材等产业基础,积极发展医疗器械产业。
●现代物流产业培育行动。积极扶持、培育、引进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现代物流龙头企业,加强大型物流集散中心、中型物流园区和小型物流设施建设,推动物流园区与铁路、高速公路互联互通,加快发展多式联运,推广应用集装箱运输,大力发展以第三方物流为标志的生产性物流、冷链物流、电子商务物流等,积极发展专业定制物流、智慧物流,提升物流服务能力。
●节能环保产业培育行动。围绕锅炉窑炉、电机系统、余热余压利用等重点领域,积极推广应用节能环保技术、工艺与设备,重点支持余热余压余能回收和水回收利用技术应用、燃煤工业锅炉燃料替代改造、电解铝高效节能技术和高压变频调速、提高节能产业整体技术装备水平和成套生产能力。着力突破能源高效利用、污染物防治与安全处置、资源回收利用与循环利用等关键核心技术。大力发展锂电池回收、能矿装备再制造行业等循环产业。积极开发工业固废无害化处置设备、
垃圾处理设备、污
水处理膜设备等装备和产品。
●应急产业培育行动。重点发展信息安全与应急安全产业,加快虚拟化安全、数据流动监控与追溯、数据安全隔离与加密、数据隐私保护、安全智能感知等大数据安全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支持企业研发面向云平台安全防护、大数据安全管理的网络安全产品,推动传统网络安全企业由提供安全软硬件产品向提供整体安全解决方案转型发展。积极推动网络信息安全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融合创新,促进大数据安全可控和有序发展。依托钟山水月园区、盘北经开区,重点发展煤炭矿山安全、危险化学品安全、特种设备安全、有毒有害物质与危险废物泄漏、水电站度汛等安全事故监测预警、救援设备。
3.严控“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采取强有力措施,对“两高一低”项目实行清单管理、分类处置、动态监控。用好“两高”项目联评联审机制,严把“两高一低”项目准入关,加强产业规划、产业政策、产能置换、“三线一单”、节能评估、环境影响评价等审批,严格项目审批、备案和核准。对能耗较大的新兴产业,引导应用绿色低碳技术提高能效水平。加强存量项目管控,强化能耗双控、污染物排放双控、节能监察和产能过剩分析预警,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
(二)深化工业企业节能提效
调整优化工业用能结构,深入推进企业节能降碳,提升重点用能设备能效,推动工业用能电气化,有效提升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和重点产品能效水平。
1.调整优化用能结构。加强用能供需双向互动,统筹用好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严格控制钢铁、建材、煤化工等行业煤炭消费,稳妥有序发展现代煤化工,促进煤炭分质分级高效清洁利用。有序引导天然气消费,合理引导工业用气增长。鼓励氢能、生物燃料、垃圾衍生燃料等在钢铁、水泥、化工等行业的替代应用,提升清洁能源消费比重。促进工业用能多样化,积极构建煤、电、热、冷、气等多能互补的工业用能结构。鼓励企业、园区开展工业绿色低碳微电网建设,发展分布式
光伏、分散式风电、多元储能、高效
热泵等,推进多能高效互补利用。到2025年,六盘水市新能源装机达到400万千瓦,瓦斯装机达到30万千瓦,余热余压装机52万千瓦;氢能产量达到1.3万吨/年,替代化石能源6.5万吨标准煤。
2.推进重点行业节能提效。落实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聚焦煤炭、电力、钢铁、建材、煤化工、有色金属等重点行业,落实差别电价、阶梯电价等绿色电价政策,对标能耗限额标准先进值(标杆水平),有序推进先进技术工艺升级、重点用能设备能效提升、余热余压利用、能量系统优化、工业绿色微电网等工程,推广应用节能型新产品、新设备,加快技术装备升级改造,不断提升工业产品能效水平。
3.提升重点用能设备能效。全面提升电机、风机、水泵、压缩机、变压器、换热器、锅炉、窑炉、电梯等重点设备的能效标准。推广先进高效节能设备,加快淘汰落后低效设备。加强重点用能设备监管,强化生产、经营、销售、使用、报废全链条管理,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全面提升用能效率和节能水平。
4.推动工业用能电气化。在钢铁、煤化工、有色金属、建材等重点行业及其他行业加热、烘干、蒸汽供应等环节,推广电炉钢、电加热、高温热泵、大功率电热储能锅炉等技术装备,稳妥有序对工业生产过程中低温热源进行电气化改造,在园区、厂区等中短途运输推广使用电动重卡,提升工业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开展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示范企业和园区创建,示范推广应用相关技术产品,提升消纳绿色电力比例,优化电力资源配置。
专栏4工业节能提效重点工程
●先进技术工艺升级工程。因地制宜合理推进技术工艺“减量置换、上大关小、升级优化”,重点推广煤矿智能化综采综掘技术,煤电行业超超临界发电技术、通流扩容升级技术,焦化行业焦炉精准加热自动控制技术、干熄焦技术,钢铁行业铁水一罐到底、近终形连铸直接轧制,水泥行业第四代篦冷机技术、流化床悬浮煅烧与流程再造技术,有色金属行业高电流效率低能耗铝电解等先进节能工艺。
●重点用能设备能效提升工程。推动工业窑炉、锅炉、压缩机、风机、泵等重点用能设备系统节能改造升级,重点推广节能环保锅炉(窑炉)、稀土永磁无铁芯电机、特大功率高压变频变压器、三角形立体卷铁芯结构变压器、可控热管式节能热处理炉、变频无极变速风机、磁悬浮离心风机等新型节能设备。
●余热余压利用工程。加强锅炉(窑炉)烟气余热余压、熔渣余热等的回收利用,在煤电、钢铁、建材等行业推广烟气低品位余热回用、循环水余压能量闭环回用、低压驱动热泵、纯低温余热发电等,在冶金行业推广窑炉烟气辐射预热器、废气热交换器改造等,在煤化工行业实施能源梯级利用、尾气余热利用、供热管道冷凝水回用等。
●能量系统优化工程。鼓励重点用能企业、园区建设能源综合管理系统,实现能效优化调控。积极推进网络和通信等新型基础设施绿色升级,降低数据中心、移动基站功耗。
●工业绿色微电网工程。增强源网荷储协调互动,引导企业、园区加快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多元储能、智慧能源管控等一体化系统开发运行,推进多能高效互补利用,促进就近大规模高比例消纳可再生能源。
(三)推动产业集聚协同发展
推动特色优势产业集聚耦合发展,构建绿色低碳循环产业链条,打造多联互补发展模式,建设绿色工业园区,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促进协同节能降碳。
1.推动产业集聚协同发展。依托工业园区,聚焦煤炭、电力、钢铁、煤化工、建材、有色金属、纺织等行业耦合发展,实施产业协同布局、循环链接,推动能源梯级利用、资源循环利用、环境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减少中间环节,缩短物流距离,促进煤钢化联产、煤焦化一体化、煤电建一体化、煤化电热一体化多联互补发展,提高产业集中度和集聚协同发展水平。鼓励龙头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行业间企业开展协同节能降碳行动,构建企业首尾相连、互为供需、互联互通的产业链。
2.建设绿色工业园区。依托“一核两区多园”,深入推进绿色工业园区建设,在规划空间布局、产业设计和准入、基础设施建设、资源能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运行管理服务等方面贯彻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理念,以提升资源能源产出率和循环利用率为目标,着力构建园区内绿色低碳产业链条,推进园区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促进废物综合利用、能量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使用,推进工业余压余热、废气废液废渣的资源化利用,打造布局集聚化、结构绿色化、链接生态化的特色绿色园区。
专栏5产业集聚发展重点工程
●产业集聚协同示范建设行动。钟山产业园区着力推动煤(化)钢建联产协同示范,水城经济开发区着力推动铝及铝加工集聚发展,水城发耳产业园区、盘南产业园区着力推动煤电建一体化协同示范,盘北经济开发区、六枝经济开发区着力推动煤焦化一体化、煤电建一体化协同示范。
(四)深入实施工业绿色制造
深入推进工业绿色制造,打造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和绿色设计产品,全面实施清洁生产,通过典型示范带动生产模式绿色转型。
1.推广产品绿色设计。支持各行业龙头企业,在供应链整合、创新低碳管理等关键领域发挥引领作用,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生产、运输、储存、使用、回收处理的全过程,推动供应链全链条绿色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产业链,鼓励应用节能新技术、新工艺,减少能耗,降低碳排放。强化资源在生产过程的高效利用,通过原料代替、燃料和绿电代替、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
2.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围绕钢铁、建材、先进装备制造、新型能源化工、铝及铝加工、现代纺织、生态特色食品等行业,支持重点企业全面提升工业产品的绿色设计能力,创建具备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
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等特点的绿色工厂,培育具有节能、环保、高可靠性、长寿命和易回收等特性的绿色设计产品。鼓励行业龙头企业构建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产品设计、采购、生产、销售、回收处理和再利用全过程,提升供应链协同水平,打造绿色供应链。
3.全面实施清洁生产。加大清洁生产审核工作推行力度,引导企业以生产全流程清洁化诊断分析为基础,深入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和评价。重点推动煤炭采选、电力、钢铁、建材、煤化工、有色、纺织、装备制造等行业企业应用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实施节能、节水、节材、减污、降碳、清洁能源和原辅材料替代等系统性清洁生产改造。鼓励中小企业推行清洁生产,全面提升清洁生产水平。
专栏6绿色制造重点工程
●绿色制造体系创建行动。引导重点行业企业、工业园区创建绿色制造试点示范,到2025年,绿色工业园区占比达到50%以上,创建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绿色设计产品企业共计10家以上。
●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改造工程。钢铁行业推广工业废水联合再生回用、焦化废水电磁强氧化深度处理工艺,实施焦炉煤气精脱硫、高比例球团冶炼、焦化负压蒸馏、焦化全流程优化等技术和装备改造。煤化工行业实施高效催化、过程强化、高效精馏等工艺技术改造,推进浓盐废水深度处理及回用、精细化工微反应等工艺。水泥行业推广水泥窑高能效低氮预热预分解先进烧成、脱硫脱硝除尘超低排放技术工艺。现代纺织行业推广小浴比染色、无聚乙烯醇上浆织造、再生纤维素纤维绿色制浆、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染色、针织物平幅染色、涤纶织物少水连续式染色等技术和装备。装备制造行业推进基础制造工艺绿色优化升级,实施绿色工艺材料制备,清洁铸造、精密锻造、绿色热处理、先进焊接、低碳减污表面工程、高效切削加工等工艺技术和装备改造。
(五)促进工业资源循环利用
优化资源配置,强化资源高效利用,加强工业废弃资源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大幅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工业能源消耗。
1.推动低碳原料替代。在保证水泥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推广高固废掺量的低碳水泥生产技术,引导水泥企业利用矿渣、冶炼渣、粉煤灰、脱硫石膏、燃煤炉渣等非碳酸盐原料制水泥。推进水泥窑协同处置垃圾衍生可燃物。探索利用可再生能源制氢、二氧化碳与焦炉煤气反应制氢、LNG,优化煤化工、甲醇、LNG等原料结构。
2.加强再生资源循环利用。鼓励报废机动车、废旧电子电器产品、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纸、废塑料、废旧轮胎、废玻璃、废旧动力电池、废旧纺织品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发展,支持废旧物资回收体系、拆解基地、分拣加工配送中心建设。完善拆解基地、分拣加工配送中心与各类再生资源利用企业的高效链接,促进钢铁、铜、铝、铅、锌、镍、钴、锂等高效再生循环利用。
3.推进机电产品再制造。依托煤炭、钢铁、化工等行业智能化与机械化升级改造需求,围绕煤炭开采装备、掘锚装备、辅助运输、洗选等设备关键部件再制造,加快增材制造、柔性成型、特种材料、无损检测等关键再制造技术创新与应用,推动再制造创新载体培育与产业化发展。鼓励开展再制造产品认证。
4.强化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支持煤矸石、粉煤灰、脱硫石膏、燃煤炉渣、冶炼渣、尾矿等工业固废在建筑材料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地下采空区充填等领域规模化利用,大力推动煤矸石、煤泥发电等规模化利用。探索工业固废高值化利用,提取固废中有价元素。大力推动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培育骨干企业,探索形成基于煤炭产业特点的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产业发展路径。鼓励开展工业固废资源综合利用评价,通过以评促用,推动新增工业固废能用尽用、存量工业固废有序减少。
5.推进水资源节约循环利用。落实节水行动,鼓励工业企业、园区、集聚区开展生产工艺和设备节水评估,深挖节水潜力,实施工业水效提升改造,推进用水系统集成优化,实现串联用水、分质用水、一水多用和梯级利用。聚焦废水排放量大、改造条件相对成熟、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钢铁、纺织、食品等重点行业,稳步推进废水循环利用改造升级,提升水重复利用率。鼓励有条件的矿区及周边工业企业、园区加强技术改造,建设一批矿井水分级处理、分质利用工程,提高矿井水利用规模。鼓励园区、企业建立完善雨水集蓄利用、雨污分流等设施,加强管网建设,有效利用雨水资源,减少新水取用量。到2025年,新增七大高耗水规模以上企业建成节水型企业。
专栏7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工程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程。建设一批报废机动车、废旧电子电器产品拆解基地以及大型一体化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纸等绿色分拣加工配送中心,依托首钢水钢“废钢铁加工配送中心示范基地”、利晟公司废旧轮胎综合利用项目等,提升再生钢铁、废旧轮胎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规模。
●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工程。依托六盘水市国家级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基地、钟山产业园区省级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大力推动实施一批煤矸石、粉煤灰、脱硫石膏、冶炼渣等大宗工业固废规模化利用,推动瓦斯安全利用,建设一批瓦斯发电项目,促进矿井水循环利用,推动冶炼渣综合利用实现再生锌、铟、锗等多种有价组分综合回收。到2025年,全市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0%。
●水效提升改造升级工程。钢铁行业:推动水质分级串级利用、加热炉汽化冷却、大型高炉密闭循环冷却水、综合废水再生回用集成、电磁强氧化焦化废水深度处理、钢铁废水和市政污水联合再生回用、智慧用水管理等。纺织行业:涤纶织物少水连续染色、低浴比间歇式染色、针织物平幅连续染色、数码喷墨印花、工艺水分质回用、印染废水分质处理和技术集成应用、喷水织机废水高效处理和回用等。食品行业:发酵有机废水膜处理回用、高浓度含糖废水综合利用、发酵行业生产连续离子交换、洗瓶水循环净化及回用等。
(六)加强节能技术创新应用
加强节能低碳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加快节能低碳技术的创新研发及成果转化,发挥科技创新对工业节能与绿色低碳转型的强大驱动作用。
1.加强节能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支持重点用能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节能低碳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提升节能技术研发能力。鼓励建立绿色技术创新项目孵化器、创新创业基地,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鼓励市内高校加快节能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合作,深化产学研融合,培养节能复合型创新人才。
2.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应用。坚持自主研发+引进消化,实施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攻关行动,加大绿色低碳技术设备的研发应用。鼓励和支持围绕煤矿绿色智能开发、煤炭清洁低碳利用、智能电网、大型风电、高效光伏、高效储能、新型电力系统、新型节能及新能源材料、低成本高效制氢、低成本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减碳零碳负碳等领域最新成果引进应用。加大节能产品研发、设计和制造投入,增加节能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
专栏8节能技术创新应用工程
●绿色低碳创新能力建设工程。依托六盘水市煤炭产业研究中心、盘江煤电集团技术研究院,开展“煤电化、煤液化、煤焦化、煤气化”等产业链延伸发展研究;依托双元铝业、合众锰业、石鑫玄武岩等龙头企业,开展铝及铝合金材料、新能源电池材料、玄武岩复合材料等基础材料关键技术产业化研究;依托盘江矿机、龙鼎工贸、盘誉泰合等龙头企业,开展大型煤机装备、煤矿机器人研发及产业化应用研究,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培育建设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等创新平台,以及孵化器、创新创业基地,提升绿色低碳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能力。
●绿色低碳技术推广应用工程。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绿色低碳技术,节能方面推进铸轧一体化无头轧制、中低温余热利用、高热值固体废物燃料替代、微电网储能等技术推广应用;节水方面推进循环冷却水空冷节水、焦化废水高级催化氧化深度处理回用、MBR+反渗透印染废水回用等技术推广应用;降碳方面推进低碳冶金、洁净钢冶炼、新型低碳胶凝材料、二氧化碳耦合制LNG、高效低碳铝电解、高参数煤气发电、超低氮多孔介质无焰燃烧等技术的推广应用;资源高效利用方面推进全固废免烧胶凝材料、全固废生产绿色混凝土、钢渣高效蒸汽粉磨、脱硫石膏生产高强石膏粉及其制品、废旧轮胎热裂解等技术推广应用。加快智能储能集成技术及装备研发和产业化,推进氢能、新能源汽车在工业、交通、城镇建筑等领域规模化应用;减污方面推进离子交换法脱硫脱硝、纳米陶瓷膜污水处理、工业窑炉协同处置、原位热脱附土壤修复、污泥低温真空干化处理等技术的推广应用。
(七)推进数字赋能工业节能
推动数字赋能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强化企业节能降碳需求和信息服务供给对接,积极培育工业生产制造与信息化融合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新路径,加快数字化节能降碳解决方案推广应用,助力生产效率和能效水平提升。
1.推动生产制造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大数据、第五代移动通信(5G)、工业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聚集、整合、优化要素资源的优势,结合各行业生产工艺流程、用能特点和能源管理场景,研发推广先进适用的数字化节能降碳解决方案和工业APP。加强煤炭、钢铁、建材、现代纺织、先进装备制造、新型能源化工、基础材料等产业先进过程控制和制造执行系统优化升级,实现生产全流程的集约高效、动态优化、安全可靠和绿色低碳,加快生产装备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改造升级,推动全面感知、设备互联、数据集成、智能管控,促进生产过程的精准化、柔性化、敏捷化和节能降碳。
2.推进煤矿开采智能化改造升级。运用人工智能、5G通信技术、无井式煤炭地下气化、透明矿山等变革性技术,从“工法、标准、装备”三个层面深入推动智能化煤矿研发和建设,破解煤炭开采面临的瓦斯大、煤层薄、倾角大、构造复杂等难题。支持智能煤矿重要设备生产制造企业以多种合作方式参与智能建设,推动煤矿企业实施辅助系统智能化、采煤工作面智能化、掘进工作面智能化,实现煤炭高效安全开采、瓦斯最大利用和能耗稳步下降。支持有条件的煤矿企业推动人工智能、5G通信技术、煤矿机器人与煤矿开采技术的深度融合,建设集生产管理、能效管理、安全保障、生态保护全过程智能化运行一体的智能煤矿。
专栏9生产制造数字化转型重点工程
●生产制造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工程。围绕首钢水钢、双元铝业等龙头企业建设智能工厂、智能车间、智能生产线和能源管理中心,推进生产制造与信息化融合应用示范,积极开展用能管理智能化示范。
●煤矿智能化建设工程。围绕盘江煤电、贵能股份等煤矿企业持续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到2025年,全市所有正常生产和新建成投产的煤矿采煤工作面基本实现智能化,建成智能化煤矿20处。
(八)提升工业用能管理能力
强化节能监察、节能诊断和能效对标对企业用能管理的促进作用,推动企业依法依规合理用能,鼓励企业建设能源管理中心和开展能源管理体系建设,提升用能管理水平。
1.强化节能监督管理。加强节能监察能力建设,配合国家、省工业专项节能监察行动,聚焦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用能设备,加强节能法律法规、强制性节能标准执行情况监督检查,规范企业用能行为。开展重点用能企业年度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审查,对存在问题的企业责令其整改并跟踪落实整改结果。组织实施企业节能诊断服务,排查存在问题,挖掘节能潜力,提出节能改进建议。深入开展工业产品能效对标,积极参与重点行业能效“领跑者”行动,引导产品不断提升能效水平。
2.提升用能管理水平。加强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管理,落实节能目标责任制,鼓励企业实施能源审计、计量体系升级、能效对标等,不断提升能源利用管理水平。引导重点用能企业建设能源管理中心,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实现用能过程智能监控、分析预警、优化分配和决策响应,提升用能管理信息化水平。鼓励重点用能企业开展能源管理体系建设与认证。
3.加强节能人才培育。围绕工业节能需求,将节能领域人才需求列入高层次人才引进范畴,面向国内外引进高层次节能科技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提高节能专业技术人才技术水平。实施“凉都工匠”培养选树计划,完善研发、生产、管理的人才培养体系,结合产学研等方式,加大节能技术人才队伍本地化培养。建立节能管理定期培训制度。以重点用能企业能源管理人员为主体,广泛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节能培训,培育节能管理人才队伍。
专栏10工业用能管理提升工程
●重点企业节能管理工程。重点用能企业要建立节能目标责任制度,成立节能工作管理机构,制定并执行能源管理制度,设立能源管理岗位,聘任能源管理负责人,按要求配备能源计量器具,加强用能计量、统计、分析,按规定编报能源利用状况报告,持续开展内部节能培训,提升员工节能意识,规范用能行为。
●企业节能诊断服务工程。组织开展企业节能诊断服务,围绕煤炭、火电、钢铁、电解铝、煤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针对企业关键工序、重点用能设备、主要产品等开展节能诊断服务,全面挖掘企业节能潜力。
●能源管理信息化工程。引导煤电、钢铁、电解铝、煤化工、水泥等行业重点行业建成一批能源管理中心,推动企业能源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和数字化,实现管理节能。
四、重点领域
以煤炭、电力、钢铁、建材、煤化工、有色金属等行业为重点,加快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创新应用,持续推进节能升级改造,全面提升各行业能效水平。
(一)煤炭行业
提升煤矿先进产能。通过存量资产流动和重组,关闭技术落后、破坏环境的矿山,分矿区组建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大型能源集团,大幅提高产业集中度。优化煤矿开采方式。大力推进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矿山建设,探索“互联网+煤炭开采”,打造煤炭无人(少人)智能开采与灾害防控一体化的采矿新模式,探索符合六盘水实际的煤矿安全生产先进模式。推动煤矿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先进煤炭洗选加工技术,重点推进大中型矿井就地配套建设洗选设施,着力提高原煤入洗率。大力推进绿色矿山和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建设,实施煤矿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示范工程,提高煤矿资源开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加大煤矿瓦斯、煤矸石、矿井水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化和多重功能化发展,加快打造煤层气“开采—提纯—输送—加工利用”产业链,加大煤层气下游市场开发培育力度。推动节能技术改造。采用高效节能产品替换、变频节能、管网优化等改造,合理配置电机功率,推动煤矿风机、水泵、空压机等耗能设备能效提升,优化通风、排水、压风管网系统,清除管网积垢,减少阻力和泄漏。到2025年,煤炭洗选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比例达到50%;到2030年,煤炭洗选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比例达到80%。
专栏11煤炭行业节能重点工程
●煤矿产能提升工程。重点实施马依东一矿、马依西二矿、化乐煤矿(二期)、发耳二矿西井(二期)等大中型矿井改造,推动山脚树煤矿、昌兴煤矿、化乐煤矿、发耳二矿等煤矿建设智能化示范矿,力争单井平均产能达到150万吨/年。全力支持盘江煤电集团做强做大煤电主业,延长产业链,拓宽产业幅,带动全市煤炭工业转型升级。
●煤矿开采方式优化工程。重点推进贵能公司煤矿开采智能化融合、发耳煤业煤矿开采智能化系统等项目建设,利用“互联网+”技术实施煤矿开采智能化融合改造,实现煤炭开采作业优化控制全覆盖。
●煤矿资源综合利用工程。重点推进六枝聚鑫煤矿240万吨配套洗煤厂、盘州马依东300万吨(二矿井)洗煤厂等项目建设,着力提高原煤入洗率。支持盘江煤电集团、贵能股份、恒鼎实业等企业加快实施煤与瓦斯共采一体化示范工程,重点推进贵能公司瓦斯发电扩容改造、恒鼎实业瓦斯发电站扩建、松河煤业瓦斯发电厂机组升级改造、紫森源集团瓦斯发电扩容改造等项目建设,提高煤层气开发利用率。推进低热值煤发电项目建设,提高煤矸石综合利用率。
●通用公辅设施改造工程。推进盘江煤电集团、贵能股份、发耳煤业、格目底矿业、恒鼎实业等实施机电设备升级改造,将传统矿用提升机、刮板机、转载机等的电机替换为永磁电机,对有关电机实施变频改造,提升电机能效水平。
(二)电力行业
推动煤电节能技术改造。推动煤电企业节能降碳改造、供热改造、灵活性改造“三改联动”,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推进大容量高参数煤电项目对照能效标杆水平建设实施,整体提高煤电机组能效水平。重点推进现役煤电机组实施汽轮机通流扩容、余热深度利用、能量梯级利用、清洁化超低排放、综合升温、用能设备能效提升等节能降碳改造;积极推进煤电机组加快技术创新,挖掘燃煤机组调峰潜力,提高煤电运行灵活性;科学设定运行方式和参数,保持煤电机组最佳运行状态,提高运行效率;鼓励具备条件的机组开展热电联产、供热供暖改造。到2025年,煤电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比例达到30%;到2030年,煤电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比例达到60%。大力发展新能源发电。稳妥推动风力、光伏、
生物质能、垃圾焚烧、地热能等非化石能源发电,打造清洁、高效、安全、互补、可持续的现代能源系统。到2025年,新增新能源发电装机达到240万千瓦以上,进一步提高六盘水市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占比。
专栏12电力行业节能重点工程
●燃煤发电机组提质增效工程。加快推进火电行业扩容提质,重点建设盘江新光2×660MW燃煤发电厂、董地2×660MW超超临界电厂工程发电项目、大湾2×660MW低热值(CFB)煤电项目等。对亚临界、超临界机组实施综合性、系统性节能改造,重点推进发耳电厂、盘北电厂、盘南电厂实施汽轮机通流扩容等综合性改造,野马寨电厂实施供热改造。
●新能源发电提升工程。建成运营盘州垃圾焚烧发电项目,重点推进六枝老虎大坪农业光伏电站(二期)、盘州胜境农业光伏电站等火风(光)一体化发展项目建设。
(三)钢铁行业
推动余热余能回收利用。重点推动焦炉煤气、各类低温烟气、冲渣水和循环冷却水等余热余能回收,推广焦炉煤气超高温超高压发电、电炉烟气余热、高参数发电机组提升、低温余热有机朗肯循环(ORC)发电、低温余热多联供等先进技术,实现余热余能资源最大限度回收利用。推动通用公辅设施改造。推广应用高效节能电机、水泵、风机产品,合理配置电机功率,实现电机系统节电;开展压缩空气集中群控智慧节能、液压系统伺服控制节能、势能回收等先进技术研究应用;鼓励充分利用大面积屋顶资源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提升绿电使用比例。推动循环经济低碳改造。鼓励开展钢渣微粉、钢铁渣复合粉技术、钢渣颗粒透水型高强度沥青路面技术、钢渣固碳技术的开发应用,提高钢渣循环经济价值;推动钢化联产,鼓励利用焦炉煤气副产氢气和一氧化碳资源生产高附加值化工产品。推动能效管理智能化。推进首钢水钢“智能工厂”建设,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智慧能源管控系统,实现对加热炉、烘烤钢包、钢水钢坯厂内运输等耗能的智能化管控。到2025年,高炉工序、转炉工序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比例达到30%;到2030年,高炉工序、转炉工序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比例达到60%。
专栏13钢铁行业节能重点工程
●节能与能效提升工程。重点推进首钢水钢实施利用富余煤气新建2×55MW超高温超高压发电机组、高炉除尘改造、6#7#烧结机环冷机升级改造等项目,提升自发自用电率,提高能效水平。
●通用公辅设施改造工程。推进首钢水钢实施用能设备能效提升,利用厂区住宅区屋顶资源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提高绿电使用比例。
●能效管理智能化工程。推进首钢水钢建设智慧能源管控系统,通过动态可视精细管控实现核心用能设备的智能化管控、生产工艺智能耦合节能降碳、全局层面智能调度优化及管控、能源与环保协同管控,提升整体能效水平。
(四)建材行业
水泥行业。推动采用低阻高效预热预分解系统、第四代篦冷机、模块化节能或多层复合窑衬等技术,进一步提升烧成系统能源利用效率;推广大比例替代燃料技术,利用生活垃圾、固体废弃物和生物质燃料等替代煤炭,提高水泥窑协同处置生产线比例;推广分级分别高效粉磨、立磨/辊压机高效料床终粉磨、立磨煤磨等制备系统改造,降低粉磨系统单位产品电耗;推动水泥厂高效节能风机/电机、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系统技术改造,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管理水平,加大清洁能源使用比例,支持鼓励企业利用自有设施、场地实施余热余压利用、替代燃料、分布式发电等,努力提升企业能源“自给”能力。到2025年,水泥熟料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比例达到85%,到2030年,水泥熟料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比例达到90%。
其他建材行业。大力发展新型墙材、混凝土、砂浆等利废绿色建材,重点发展大掺量利用工业废渣的节能利废轻质板材、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复合保温砌块、非粘土烧结空心(多孔)砖、粉煤灰陶粒及制品等。积极发展节能门窗、节能型墙板、装配式建筑构件、装配式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等,提高节能建材产品使用比例。推广新型节能环保窑炉、高效节能机电设备等,鼓励企业与煤电、化工、冶金等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和利用余热余压、工业固废等资源,减少能源资源消耗。
专栏14建材行业节能重点工程
●水泥工业节能升级改造工程。加快成熟技术工艺普及推广,有序推动改造升级,重点实施六矿瑞安水泥2号窑能效提升技改、昊龙胜境建材生料粉磨系统改造等项目。
●清洁能源利用工程。推进海螺水泥等企业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等,减少对化石能源及外部电力依赖。
(五)煤化工行业
焦化行业。提升焦化先进产能。调整优化焦化产能布局,对标能耗标杆水平,加快建设规模化、集约化、能效高的先进焦化项目,打造大型煤焦化一体化基地。实施技术工艺升级改造。重点推广先进适用的干熄焦、高效蒸馏、热泵、高效粉煤气化等先进节能工艺技术应用,加快推进焦炉精准加热自动控制技术普及应用,实现焦炉加热燃烧过程温度优化控制,降低加热用煤气消耗。加大余热余能回收利用。推广应用上升管余热回收、循环氨水及初冷器余热回收、烟道气余热回收、余热余压发电等先进适用技术,研究焦化系统多余热耦合优化,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促进智慧焦化建设。加强焦化工艺流程信息化、智能化管控技术研发与应用,完善智能配煤系统、能源管控体系,建设能源管控中心,提高生产组织、能源管理、经营管理水平。推动公辅设施升级改造。提高节能型水泵、永磁电机、永磁调速、开关磁阻电机等高效节能产品使用比例,合理配置电机功率,实现系统节电。到2025年,焦炭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比例达到50%;到2030年,焦炭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比例达到80%。
现代煤化工行业。聚焦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方向和市场需求空间,布局一批煤炭精深加工高端项目,整合现有焦化产能,走高端化精细化发展路线,推进煤焦化及焦炉煤气、煤焦油、粗苯等副产品向下游链条延伸,加快发展一批市场需求旺盛、技术含量较高的焦化下游产品,重点发展精细化学品、高附加值碳材料、LNG及氢能等清洁能源、尼龙高端材料,以及重要的化工原料,实现传统煤化工产业向精细化工、清洁能源、工程塑料及化纤原料产业的转型升级。
专栏15煤化工行业节能重点工程
●焦化先进产能提升工程。加快推进大型煤焦化一体化基地建设,重点实施威箐焦化200万吨/年焦化工程异地搬迁技改项目、贵州美锦六枝煤焦氢综合利用示范项目等。
●节能升级改造工程。重点推进天能焦化实施干熄焦低碳节能改造、70万吨/年焦化装置技改升级、焦炭快速装车系统改造、新型煤棚运输系统升级改造等项目,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智慧焦化厂工程。重点推进天能焦化等利用5G+工业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对现场设备进行改造,实现能源管控、生产管控、设备治理、数据采集等方面的智慧化管控。
●现代煤化工工程。结合市场应用需求,大力发展焦炉煤气制氢、煤焦油制己内酰胺、丁二醇、尼龙66等深加工精细化学品和合成材料,重点推进天能焦化实施氢气提纯项目、LNG补碳增产项目等。
(六)有色金属行业
铝及铝加工行业。重点推动电解铝新型稳流保温铝电解槽节能改造、铝电解槽大型化、电解槽结构优化与智能控制、铝电解槽能量流优化及余热回收等节能低碳技术改造,有效降低单位产品能耗。鼓励企业建设能源系统优化控制中心,实现能源合理调度、梯级利用,减少能源浪费;淘汰能耗高的风机、水泵、电机等用能设备,推进通用设备升级换代。到2025年,电解铝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比例达到100%;到2030年,能效水平进一步提升。推动实施铝灰、电解铝大修渣资源化及无害化处置,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加快发展废铝回收,打造再生铝循环利用产业。依托双元铝业产能基础,推动铝液全部就地转化,积极发展全铝家装、全铝智能家居、新能源汽车铝材料等领域高纯铝材料,推动铝加工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和高端化发展。
再生铅锌行业。依托现有相关冶炼技术和装备处理含铅锌等产品进行二次资源回收利用,构建区域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系统,推进再生资源跨区域系统利用,提升再生资源保障能力。鼓励企业开展冶炼能源系统优化、回转窑头富氧喷吹、余热余能回收利用等节能技术改造,降低再生铅锌能耗。
专栏16有色金属行业节能重点工程
●节能升级改造工程。重点推进双元铝业电解槽升级改造、电机能效升级改造等项目,将现有240kA电解槽升级改造为500kA,降低单位铝液电耗。
●能源管理中心工程。重点推进双元铝业建设能源管理中心,实现能源合理调度和智能化管控,减少能源浪费。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规划组织实施
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对工业节能工作的整体部署,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协同市直相关部门按照职能分工加强对工业节能各项工作的统筹协调。构建市、区两级、企业联动的工作网络,形成在政策制定、机制建立、统筹协作及实施督导等方面的工作合力,有序推动工业节能工作。加强重点项目全过程管理,建立“十四五”节能改造重点项目库,推动重点项目如期按质按量建成,以重点项目建设和重点工作突破带动全局工作推进。定期对各市(特区、区)工作进展情况进行调度,指导工业节能各项工作。
(二)强化责任落实考核
各市(特区、区)要切实贯彻落实本规划,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年度实施计划,分解落实年度任务,推动工业节能工作有序开展。各企业要提高节能意识,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工艺,加快绿色低碳转型。落实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强化节能执法,聚焦重点企业、重点用能设备,加强节能法律法规、强制性节能标准执行情况监督监察。建立完善工业节能综合评价考核体系,定期开展工业节能实施情况评估,科学评估工作进展与成效。强化监督考核结果应用,对工业节能工作成效突出的地区、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未完成工业节能目标的地区和单位实行通报批评。
(三)加强要素保障支持
落实建设项目全要素精准保障机制,对重点节能技术改造项目,各市(特区、区)要做到资金、土地、林地、用水等要素应保尽保,加快项目备案、用地、规划、建设、环评、安评等相关手续的办理。
(四)加大财税政策支持
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产业结构调整、工业节能重大科研和技术升级改造项目申报中央、省相关专项资金和基金,统筹市级相关专项资金、新型工业化基金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工业节能重大科研和技术升级改造项目建设实施。加强指导服务,支持企业办理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节能节水等税收优惠政策。加大政府绿色采购力度,积极采购符合标准的节能产品。
(五)深化金融服务支持
大力发展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等金融工具,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加大对产业结构调整、工业节能技术升级改造项目建设的投融资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在信用评级、贷款准入、贷款授信和利率优惠等方面对节能环保企业、绿色制造企业和优质项目予以重点支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节能项目投资,探索发行绿色债券,创新能效信贷等项目。
(六)加强舆论宣传引导
结合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等活动,依托各类媒体、公益组织等,加大对工业节能工作的舆论宣传,营造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各市(特区、区)、开发区、各有关部门要深入宣传工业节能的政策导向、工作成效和典型做法,组织开展工业节能相关专业研讨、教育培训、技术推广、技能竞赛等,提高节能环保意识,引导工业企业积极参与节能工作。
生态环境保护专篇
一、概况
“十四五”时期,随着六盘水市新型工业化、工业倍增行动等重大工业发展战略以及《六盘水市“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的深入实施,全市工业经济规模将持续扩大,煤炭、火电、钢铁、煤化工等优势产业产生的废弃物总量也必将增加,对全市生态环境将形成严峻挑战。
开展工业节能是推动全市工业领域节能降耗的同时,协同降低污染物、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手段,是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具体方略,是落实《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贵州省“十四五”工业节能规划》《六盘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具体行动,是推动全市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具体举措。
“十四五”时期,六盘水市工业节能主要途径是优化产业结构,推进节能提效、管理高效,促进生产制造绿色化、清洁化、数字化和工业资源利用循环化。工业企业要按照相关行业和领域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标准体系、政策规范等要求,确保废气、废水、噪声等污染物达标排放,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并严格实施建设项目环境评价和污染物排放许可证管理,持续提升工业节能降碳项目和运营企业的技术装备和环境保护水平,促进六盘水市工业绿色、低碳、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二、生态环境保护依据的法律法规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六)《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七)《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
三、规划实施过程产生的环境影响
(一)大气环境影响:主要是工业炉(窑)烟气、烟尘、臭气、生产扬尘等;
(二)水环境影响:主要是生产废水;
(三)声环境影响:主要是设备噪声与交通运输噪声;
(四)固体废物影响:主要是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
四、预防或减缓不良环境影响的措施
(一)工业节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
《规划》提出,推进工业产业绿色低碳转型,重点推进产业高端化发展,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集群,积极培育发展潜力产业,严格项目节能审查,严控“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推动产业节能降碳协同示范,全面提升工业产业结构优质化水平;调整优化工业用能结构,推动工业用能电气化,深入推进企业节能降碳,持续推进工业用能多元化、低碳化、系统化,有效提升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和重点产品能效水平;建设绿色工厂,发展绿色产品,构建绿色供应链,打造绿色园区,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产业结构,为深化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有力支撑,夯实长江、珠江上游生态保护屏障基础,推动生态环境保护高质量发展。
(二)过程控制强化生态环境保护
《规划》提出,推进六盘水市工业绿色低碳发展,落实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聚焦煤炭、钢铁、建材、煤化工、有色金属等重点行业,加强节能降碳技术改造,有序推进先进技术工艺升级、高效工业锅炉(窑炉)改造、电机系统能效提升、高效节能变压器推广、余热余压利用、能量系统优化等工程,推广应用节能型新产品、新设备,以及能源梯级利用、可循环、流程再造等系统优化工艺技术,普及中低品位余热余压发电、制冷、供热及循环利用,淘汰落后机电设备,引导企业推行清洁生产方式,加强清洁生产技术推广应用,优化资源科学合理配置,促进工业废弃资源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推进煤矿开采智能化改造升级,推动生产制造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升级改造末端治理设施,提高生产效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单位产品能耗物耗,减少污染物排放,促进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有效提升。主要污染物防治措施如下:
1.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加大现有重点企业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力度,依法依规淘汰效率低下的工业炉(窑)以及其他装备、设备等,建设完善相关大气污染防治设施,推动水泥、煤电等重点行业实施超低排放改造,推行企业清洁生产,提升企业大气污染防治能力,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积极推进天然气、
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的使用,调整优化燃料结构,提高炉(窑)能源利用效率,减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等废气排放。
2.水污染防治措施。以六盘水市饮用水源保护为重点,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禁止设立工业项目,已经存在的企业要及时迁出。工业企业要符合《用水定额》(DB 52/T 725—2019)等标准要求。鼓励企业实施节水、废水资源化利用等改造,企业的生产废水及生活污水应按照相关环保标准要求,达标排放。
3.噪声污染防治措施。工业企业坚持使用低噪声设备,合理安排布局,加强企业隔声、降噪等
环保工程建设,按照要求及时淘汰高噪声设备。
4.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规划》的实施有助于缓解与消除六盘水市大宗工业固体废物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拟通过建筑材料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地下采空区充填等实现对煤矸石、粉煤灰、脱硫石膏、燃煤炉渣、冶炼渣、尾矿等工业固废的规模化利用,通过发电实现对煤矸石、煤泥等低热值煤的规模化利用。推动新增工业固废能用尽用。
(三)其它环境保护措施
积极推进工业货物智慧物流、绿色物流,鼓励采用电动重卡替代柴油重卡,降低运输能源消耗,减少运输车辆废气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