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口罩巡游”提示环境信息不能“戴着口罩”

点击:726 时间:2010年1月26日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

  24日,广东佛山400多人自发聚集,戴口罩巡游,反对建造发电厂污泥焚烧项目,并高呼“保卫家园、反对污染”等口号。一路上,全副武装的警员在队伍两侧维持秩序。南海区承诺将继续协商,绝不会以市民的健康作为代价。(广州日报1月25日报道)


  按说,建造发电厂污泥焚烧项目是重大的废物综合利用项目,涉及到本地区经济与民生等诸多领域,在论证和确定这一项目时应全程公开,采取最开放、最便捷、最及时的方式吸纳民众参与其中。而在今年1月,南海区江南发电厂欲建污泥焚烧项目一事经媒体及网络披露后,引起了南海区西樵镇和高明区两地市民的强烈反对。期间,不少市民通过各种方式,向有关部门和单位反映意见、提出质疑,同时要求该项目停止申报。而在媒体调查中,因为该项目环评报告未征集高明区意见,也遭到了该区的质疑。也就是说,南海区与高明区在建设发电厂污泥焚烧项目上意见不一,已“神仙打架”,两家毗邻的政府先掐上了。“斗地主”游戏有一规则“情况不明,对子先行”,作为高明区的市民怎能不对此充满忧虑?怎能不自发采取“口罩巡游”行动,以此引起各方关注,给两家政府以及上一级主管部门施加压力?


  就目前来看,高明区要比南海区稍胜一筹。此前高明区区长透露,已致函南海区政府,希望南海区政府尊重高明意见,“如果该项目环评不合格,高明区将坚决反对该项目的上马。”相比之下,南海区就显得被动了,发函回应承诺“审批时将会依法依程序与高明区进行协商,若协商未能达成共识,将报市政府或上级主管部门审定。”1月22日晚,高明区政府网络发言人在“致广大市民、网民的一封信”中,除了告知民众南海区的回应内容外还强调,对污染项目,高明区政府态度向来是坚决反对的,绝不会以高明的未来和广大市民的健康作为代价。两家政府间的博弈透出两大讯息,一喜一忧:喜的是高明区积极主动代表民意与南海区交涉,当仁不让,这对安抚民众情绪大有裨益;忧的是除了掐架,两家政府在信息公开以及与民众保持常态化沟通方面都没有任何新的动作,这实在是一大遗憾。


  根据环保部《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公开范围第八项的规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受理情况,受理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结果和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结果,其他环境保护行政许可的项目、依据、条件、程序和结果,都应由环保部门主动公开。既然建造发电厂污泥焚烧项目广为公众关注,与项目相关信息的公开,越早越好,越快越好,越细越好,越准越好。作为主张项目的南海区政府与相邻的高明区政府都不能只顾针尖对麦芒,各执一词,将公众冷落在一旁上,等生米煮成熟饭后再例行公事地公布信息。特别是南海区政府应从项目论证和环评开始,每一步都通过媒体或政府网站等平台将阶段性进展公布于众,高明区政府应积极关注这一项目的进展,并督促南海区政府及时准确公开信息。不仅如此,南海区政府还应主动委托高明区政府在项目的论证过程中,通过召开听证会、座谈会等方式征集相邻行政区域民众的意见和建议,必要时建立常态化的交流沟通机构和机制,始终保持与相关利益者特别是相邻行政区域民众的交流与沟通,广纳民意,汇集民智,了解舆情,回应质疑。


  更重要的是,对发电厂污泥焚烧项目的环境影响,不是靠政府官员来口头承诺,而是要拿出评估报告、资金投入安排以及“三同时”实施方案等科学翔实的数据出来说话。如果利益相关的民众特别是相邻行政区域内可能受项目影响的民众对项目全程享有知情权和参与权,两地政府都采取多种举措让民众的环境诉求得到充分表达,并提供一切可能使项目的论证环评及其之后的建设投产过程一直在民众的监督视野之内,他们还有必要搞“戴口罩巡游活动”吗?“口罩巡游”折射出民众对信息不对称、环境权得不到应有呵护的多重焦虑,如果政府有关新上项目的信息一直“戴着口罩”,半遮半掩,只能加重这样的焦虑,聚集更多“民意井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