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8月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已发布了七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推荐车型目录》(以下简称《目录》)。越来越多的车型被纳入《目录》,意味着购买新能源汽车享受政府补贴的车型也越来越多。那么,目前新能源汽车市场化进展如何?有多少新能源汽车在路上行驶?近日,本报记者对《目录》中轿车的市场化情况进行了调查。
《目录》中车型多数未上市
从第一批到第七批,比亚迪有3款车型进入《目录》。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只有出现在第一批目录中、产品型号为QCJ7100ADM的F3混合动力轿车于2008年12月上市,其他两个车型均未上市。“即使是已经上市的比亚迪F3DM也只是针对集团客户,我们将根据市场发展情况,找合适时机开始向个人用户销售。”比亚迪公关部王志元告诉记者。据了解,比亚迪F3DM目前只在深圳市销售,从上市到现在已售出约100辆,客户大多为深圳市政府部门。
哈飞汽车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录》中一款型号为HFJ7001EV的哈飞纯电动轿车还未在国内上市,不过已经有出口。
郑州日产东风牌ZN6461W1C型、ZN6493H2C型纯电动乘用车已分别于2007年和2006年8月上市。截至目前,两款车型共销售30辆左右。与比亚迪相同,客户也为集团客户。“目前,这两款车还在示范运行阶段,没有对个人销售。最近,我们接到来自国家电网的一批订单,国家电网购车主要是做试验,为建立充电站积累经验。”郑州日产电动车商务中心项目经理袁建森说。
在最近的几批《目录》中,长安牌新能源轿车也有两款车型。其中产品型号为SC7155A4的混合动力轿车已于2010年1月上市,目前销量为20辆,客户为重庆市出租车公司。今年重庆长安汽车将力争销售该混合动力轿车340辆。型号为SC7163H1的轿车还在试验中,预计今年上半年上市。
推向市场有难度
“没有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新能源轿车推向市场寸步难行。”袁建森指出了良好运行环境的重要性。此外,车辆本身也存在一些限制。价格高,与传统轿车相比,毫无成本优势可言。车辆性能也不如传统能源汽车稳定。
对于此种观点,长安汽车相关负责人表示认可,相对于传统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成本要增加30%~40%,纯电动汽车成本增加40%~50%,燃料电池汽车成本要增加500%以上。仅通过节能效益抵消成本增加还不现实,在市场导入阶段,用户无法承受“节能环保”的代价。纯电动汽车要求的充电站等基础设施,更不是单凭几个企业可以办到的。尽管我国新能源汽车已经在某些地区开展了商业化的示范运行,但示范范围仍然有限,无法形成规模。
消费者购买《目录》中的车型可获得政府补贴。“怎么补贴还是个问题,目前没有一家客户拿到补贴。据说,今年5月政府将出台一系列补贴细则,届时才有望拿到补贴。”袁建森说。[page]
据了解,长安汽车已经具备了1万辆新能源汽车的产能,但部分关键零部件的生产却跟不上。“电机和电池等关键零部件,单个零件测试性能良好,要解决批量生产一致性的问题,需要大量生产和检测设备,在行业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厂家投资非常谨慎。”长安汽车有关负责人说。
关键在政府引导
“完善新能源轿车运行环境应该成为政府长期努力的方向。”王志元说。
长安集团有关负责人则认为,新能源汽车售价高,目前还没有个人购买。希望政府能够给予新能源轿车生产企业优惠贷款,对购买者给予一次性财政补贴,加大政府公务用车对新能源汽车的采购力度,形成消费示范效应。
“电动轿车的动力电池,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统一的规格,整车制造商只能根据不同电池企业提供的产品被动进行整车布置的调整。”长安集团相关负责人认为,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关键零部件,要尽快健全国家和行业标准,起到规范和指导作用,避免新能源汽车产品无序发展、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损害消费者利益。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标准、检测标准与认证程序等要与生产同步进行,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避免引发不良后果。同时应尽快统一相关基础设施的技术标准,避免国家资源配置和基础设施建设重复、浪费,保障新能源汽车的应用与普及。
此外,从产品本身讲,我国新能源轿车的可靠性等性能还需要提高。要真正实现产业化,尚需大量资金投入关键零部件的技术攻关中。有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希望政府能够积极引导建立以政府信用、投资实体为平台,以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债券发行为手段的开发性金融信贷政策体系,解决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生产企业的研发资金来源问题。”[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