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是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有机的结合。就节水而言,绿色建筑有自己的雨水收集系统、污水处理系统,节水率可以达到30%至50%。新型节能建筑材料日益受到消费者青睐。
所谓“绿色建筑”的“绿色”,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花园,而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节约能源:充分利用太阳能,设置太阳能采暖、热水、发电及风力发电装置,采用节能的建筑围护结构以及采暖和空调。
节约资源:在建筑设计、建造和建筑材料的选择中,均考虑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处置。要减少资源的使用,力求使资源可再生利用。节约水资源,包括绿化的节约用水。
回归自然:绿色建筑外部要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做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舒适和健康的生活环境:建筑内部不使用对人体有害的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土壤中不存在有毒、有害物质,地温适宜,地下水纯净,地磁适中。
李迅说,生态城市发展绿色建筑,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借鉴国际科技成果,确定适用技术。推广绿色建筑不能采用统一的模式,也不能照搬现有技术。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绿色建筑并不等于高价和高成本的建筑,一些简单的适用技术就可以使建筑更节能。例如,既有建筑中引入“集中供暖、分户计量”的概念,就可以有效地降低采暖季的能耗。据统计,北方地区集中供热的建筑面积是63亿平方米,占全国建筑面积总量的10%多,却占全国城镇建筑总能耗的40%。而我国单位面积采暖平均能耗折合标准煤为20公斤/平方米·年,为北欧等同纬度条件下建筑采暖能耗的1至1.5倍。 [page]
要改造既有建筑中的采暖系统实行分户计量,可以在每个散热片上装一个计量表。据估算,在北方地区,如果房间里供热是可以调节的,不用开窗,就可以节约15%的能耗;如果是可计量的,主人出差或者上班时把暖气关掉,回来以后再开,就可以节约30%的能耗。30%的能耗意味着北京市冬季采暖节省500万吨煤,就相当于减排1000万吨的二氧化碳气体。
目前,我国绿色建筑发展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发展势头良好,各地也出现了一批示范项目,但技术集成水平与相关评价标准仍处于初级阶段,仍需要不断地完善提高。我国现有的绿色建筑项目主要向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以及大城市集中。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07年正式启动了我国绿色建筑评价工作。截至目前,已有包括上海世博会世博中心在内的两批来自上海、深圳、无锡等城市的10个建筑项目获得了“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在上海崇明岛东滩生态城,建筑物采用环保技术,屋顶草坪和植物是天然隔热层,可存储雨水用于灌溉。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