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省委、省政府在汕召开促进粤东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会议,开启了粤东“三年打基础、五年大变化、十年大发展”的新里程。3年后的今天,省委、省政府再次把关注的目光投向粤东。与上次不同的是,这一次赋予了粤东“五年大变化”更加丰富、完整的科学内涵,将引领和推动粤东地区新一轮科学发展。
本月17日,粤东地区工作会议在我市隆重召开。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省长黄华华带着对粤东美好明天的深深寄望,旁征博引,妙语连珠,纵论粤东五年大变化,勾勒粤东实现腾飞的清晰路径,体现了对正处在“爬坡越坎”关键时期的粤东“扶上马、送一程”的良苦用心,让与会者受到莫大鼓舞和鞭策。
汪洋以一席意味深长的话为本次会议画上圆满句号:“粤东的振兴发展,关系全省发展大局。粤东广大干部群众一定要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奋发图强,励精图治,全力以赴推进‘五年大变化、十年大发展’,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再创辉煌!”“我们相约在2011年再来粤东,检验‘五年大变化’的丰硕成果。两年的时间转瞬即逝,希望同志们只争朝夕,不负时代!”“五年大变化”核心是提升发展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性
近3年是粤东地区经济发展最快、城乡面貌改善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四市经济增长速度都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这是否意味着“五年大变化”的任务完成得差不多了?五年大变化的内涵是什么?讲话中,汪洋用了相当大的篇幅作了深度阐述,给与会者带来一场“头脑风暴。”“2006年粤东人均GDP为11200元,比全省低17084元,到了2008年,粤东人均GDP提高到15396元,比全省低22193元,绝对差距扩大了5109元,扩大的比率接近30%。未来若干年,这种状况很可能会持续下去。”汪洋首先引用一组数据说:“因为基数太低。过去几年粤东经济增长提速,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要实现真正意义的‘大变化、大发展’,任重而道远。”
汪洋指出,粤东经济社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面临转型发展的阶段性矛盾和特征,虽然表现得没有在珠三角发达地区那么突出,但也对发展造成了相当制约。“五年大变化”的核心问题,不仅要积极做大经济总量,提高发展速度,更重要是要提升发展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性。不再重走珠三角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真正发挥后发优势,靠质量和水平,在科学发展的前提下实现“快发展、大变化”。“机遇只垂青有准备的人,粤东地区必须进一步谋划好、制定好‘大变化、大发展’的目标,在新一轮竞争格局占据有利位置。”汪洋说。
黄华华对当前粤东地区发展的态势和面临的机遇作了入木三分的分析,特别提出要做到“六个并重”:坚持做大经济总量与提高人均水平并重,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并重,坚持壮大民营经济与扩大招商引资并重,坚持承接外部产业转移与加强区域内资源整合并重,坚持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并重,坚持改善硬环境与改善软环境并重。
城市化发展必须有大变化
粤东地区不能满足过去三年打基础取得的成绩,更不能因为经济增长速度超过了全省平均水平就有所松懈,要清醒认识不足,适应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完善发展思路,树立更高目标。对此,汪洋特别提出要求:“粤东地区必须在产业发展、城市化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三个方面有大变化。”
谈到城市化率问题时,汪洋再次用一组数据阐明:“到2011年,粤东地区城市化率按‘五普’口径应达到60%,2008年,粤东地区城市化率约为56.6%,如果两年后达到60%,要增加约80万城市人口。这样看来,汕头要进一步巩固提高,其他各市要加把劲突破。”
汪洋对潮汕民居的建筑特色颇为赞赏,他说,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也越有生命力。建筑是凝固的历史,粤东民居很有特色,很有文化底蕴。粤东要建设有特色的宜居城乡。我们这代人有责任保护、传承和创新,这对广东经济文化发展意义重大。这方面我们希望看到真正的“大变化”。[page]
错位发展在合作中良性竞争“大粤东”要力争“五年大变化”,产业建设是关键环节中的关键。
汪洋对照2006年粤东会议规划的一大批重大项目,如数家珍,第三次用数据分析,要求各市务必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力争在近一两年取得重大突破。同时,必须进一步明晰本地主导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加大对中央企业、国外大型企业、国内龙头民营企业的招商力度,尽快夯实产业基础,发挥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汪洋说,粤东四市资源禀赋相近,地理上挨得很近,容易造成产业同构,重复建设。各市必须强化错位发展的理念,在合作中促进良性竞争,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双赢。
黄华华希望粤东既要积极对接和配合珠三角现代产业核心区建设,又要坚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加快构建具有粤东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要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产业,抢抓国家和我省新一轮产业布局调整的良机,按照发挥优势、错位发展的要求,认真谋划产业发展方向,选准主打产业,促进粤东地区形成优势互补、区域互动的产业发展格局。
推进经济一体化打造“汕潮揭”城市群
汕潮揭三市,过去多年同是一个行政区域,地理、人文、经济联系密切,市中心相距不过几十公里,在地理上已经连成一片。当前重点是要推进经济一体化,推动三市集聚融合发展,打造“汕潮揭”城市群。
汪洋说,当务之急是要按照一体化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明确粤东地区作为一个整体的城市布局,加强规划、交通、产业、科技、环保等方面的合作,实现城市功能合理分工和优势互补。汕头是经济特区,又是区域中心城市,理应在粤东城镇群建设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要大力发展会展、物流、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文化、科技、教育等社会事业建设,强化集聚辐射功能。
黄华华说,力促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首先要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功夫。各市要在搞好本市路网交通建设的基础上,学习借鉴珠三角各市推进一体化的经验,大力抓好梅汕、汕揭、潮揭、潮惠等高速公路和厦深铁路等建设,尽快打通各市之间的交通大动脉,构建粤东1小时经济生活圈,并与珠三角、厦漳泉构建3小时经济生活圈。大力推进以汕头港为主枢纽港,以汕尾港、潮州港和揭阳港为重要港口的粤东港口群建设,促进各港口分工合作、互补发展。
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老路
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是全省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在粤东地区日显突出和紧迫。
汪洋指出,随着一批大项目特别是石化、能源项目的陆续上马,粤东地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压力将进一步增加。这个时候尤其要强调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是要把环境保护摆到与项目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双赢。在这方面,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加强对干部的教育,促使他们摒弃不合时宜的发展观和政绩观,不能项目建设搞上去,环境却被破坏了。 [page]
黄华华特别讲到了韩江水资源的保护问题。他说,韩江水是目前全省水质最好的,关系粤东1600万人的饮水问题,一定要保护好,确保人民群众饮水安全。
擦亮经济特区品牌
改革开放是粤东发展的生命线。只有通过开放,激发活力,调动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为粤东的科学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汪洋说,要擦亮经济特区这一品牌,加大体制改革力度。汕头作为最早的经济特区之一,具有很好的体制和政策优势,要进一步挖掘特区内涵,先行先试,争创特区发展新优势,重点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社会管理体制、社会保障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等方面走在前列。
黄华华对汕头特区寄予厚望:要充分发挥汕头经济特区的优势,用好经济特区立法权,大力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创新。坚持依法行政,公开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强化行政问责,规范行政行为,建设高效服务型政府。
做“人”的文章要比做“物”的文章更重要
粤东地区人多地少,人均发展水平不高,这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因而,在粤东地区,做“人”的文章要比做“物”的文章更重要,促进人的转移要比促进物的集聚更加重要。
汪洋指出,要继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牢固树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理念和思路。进一步强化人均意识,切实克服片面追求总量和速度的思想,通过提高人均发展水平,最终使粤东人民享有与珠三角等发达地区人民大致相当的生活水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转移富余人口。各市一定要做到“人”、“物”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黄华华说,严格控制人口过快增长。这是粤东地区的老大难问题,也是事关粤东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保持强烈忧患意识激发干事创业干劲
粤东地处珠三角和海西经济区之间,这样的区位特点既是优势,也可能是劣势,利用好了可以优势叠加,左右逢源;而搞不好就有可能受到“双重挤压”,滑向边缘。谈到这时,汪洋特别指出:“粤东各级干部要始终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
汪洋特别引用了前几天《人民日报》在头版刊登了一篇题为《产业承接布新局———湖南“大湘南”板块携手对接珠三角》的文章,里面讲到郴州、衡阳、永州组成的“大湘南”板块,以后发赶超的姿态,全方位主动出击,全面对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发展势头十分迅猛。汪洋说,这一现象的背后,反映的正是中西部干部那种为了生存发展的拼搏作风、昂扬斗志和敢想敢干的精神状态。对此,粤东各市必须继续解放思想,深刻反思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存在的不足,防止工作中“提口号的人多,想办法的人少;跑上级的人多,下基层的人少;搞形式的人多,解难题的人少;要政策的人多,用政策的人少”的状况,进一步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和闯劲,保持昂扬向上精神状态,形成你追我赶、不甘人后的生动发展局面。“我们相约2011年”,这是粤东会议的结束语,更是粤东五年大变化的卷首语。兄弟同心,其利断金。我们期盼着,五年大变化的这一天更快到来!
(责任编辑: 李群 、 许少丽 ) 记者陈健[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