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节能减排需再接再厉 污染治理要快马加鞭

点击:2045 时间:2009年8月7日 来源:中国环境报

  本周,节能减排依然是媒体关注的热点:“十一五”以来节能减排的进程如何?今年上半年节能减排工作完成得怎样?各地如何行之有效地开展水污染和大气污染治理?如何科学有序地发展新能源?媒体如何报道我国下一步节能减排的战略部署?本期“一周风云”将为您一一道来。

  节能减排卓有成效

  “十一五”以来,节能减排成效在不断递增。人民日报的题为“硬措施力保硬指标”报道,开篇推出两个图表:来源于国家发改委的图表表明,“十一五”以来单位GDP能耗降低情况是,2006年下降1.79%,2007年下降4.04%,2008年下降4.59%,今年上半年下降3.35%;来源于环境保护部的图表表明,“十一五”以来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变化情况是,化学需氧量排放量2006年上升1.2%,2007年下降3.2%,2008年下降4.42%,今年上半年下降2%;而二氧化硫排放量2006年上升1.8%,2007年下降4.7%,2008年下降5.95%,今年上半年下降5%。2009年上半年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继续保持“双下降”的势头。

  人民日报认为,节能成果首先来自结构进一步优化。同时,主要耗能行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大幅度降低。“三大减排措施”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管理减排都取得积极进展。结构减排效果显著。人民日报还报道说,关停小火电机组的主要成效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火电装机容量结构得到优化,大容量机组比例升高,小机组特别是能耗高、污染重的小机组下降。其次,火电效率大幅度提高。

  新华网认为,节能减排成绩的取得主要归功于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主要耗能行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大幅度降低、主要耗能产品单位能耗继续降低。中国广播网、凤凰网、经济日报、光明日报都报道了类似的消息。

  然而,节能减排形势依然严峻。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了《2009年节能减排工作安排》。中国新闻网在报道这一《安排》时说,虽然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特别是今年以来产业结构发生了一些积极变化,但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然突出,第三产业比重偏低,高耗能工业增速较快。有的地方出现盲目上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的苗头,有的地方擅自出台高耗能行业电价优惠政策;一些企业效益回落,影响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实施。从目前进展情况看,“十一五”节能目标完成进度仍落后于时间进度,形势严峻,任务艰巨。

  水污染治理有喜有忧

  水污染治理是污染治理任务的重中之重,媒体也积极报道各地的水污染治理进程。“三河三湖”的治理仍然在各类媒体的聚光灯下。

  新华社说,最新环境监测数据显示,今年太湖水质已持续好转;光明日报说,太湖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到国家规定的2010年水质目标。这表明,太湖休养生息已取得初步成效。

  而重庆晨报则说,长江水质在重庆段开始好转,三峡库区部分长江的支流一度发生的水华现象得到有效控制,饮用水水源达标可放心饮用。

  新华网说,让淮河流域“休养生息、恢复生机”确保饮水安全。报道说,滔滔淮河,千年流淌,蜿蜒流经河南、安徽、江苏、山东等地。因开发较早,负荷较重,淮河亦以难以治理而闻名。报道介绍了一些沿淮地区保护水环境的做法。

  甘肃省石羊河流域治理也是媒体关注的一个热点。甘肃日报说,通过落实各项措施,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的成效逐步显现。民勤盆地地下水位近3年年均下降幅度比治理前的年均下降幅度减缓了约0.203米。总体上地下水下降速度明显减缓,局部地方有所回升。

  经济日报对我国水资源安全问题及对策进行了积极探讨。文章认为,水短缺和水污染是我国水资源安全中最突出的问题。当前,要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来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与此同时,湖南省浏阳市镉污染事件也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北京晚报说,湖南浏阳镉污染事件追踪,509人尿镉超标,尿镉超标群众全部得到了妥善治疗。浏阳市政府对受镉污染群众开始补偿。央视《新闻1+1》说,这起重金属污染事件,在当地村民连续举报了5年之后,最终有了结果,但是对于当地的土地和当地人的健康来说,已经渗透了5年有毒物质的环境又何时能够恢复以前的样子呢?工人日报说,“镉污染事件”:板子只打环保局是不够的。新华网说,问责,不应止于环保局长。 [page]

  关于环保检查的新闻报道,也有值得回味的内容。新华日报推出的题为“让‘飞检’成为环保检查常态化解‘公信力危机’”报道说,随机抽查、突击检查,不通知地方政府和企业,将成为江苏省环保检查的制度性常态。这是8月3日省领导突击检查太湖流域企业时宣布的一项环保新举。分析人士认为,其意义在于:政府正在谋求机制创新,尽力化解环境执法检查的“公信力危机”。

  气污染治理有声有色

  如何积极有效地治理大气污染,包括减少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排放,也是各地积极探索的新亮点。黑龙江日报说,发展低碳经济,提倡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是解决气候问题的根本出路。黑龙江作为全国纬度最高的地区,有漫长的冬季采暖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较高。加上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形成了“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因此如何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政策,限制高碳排放行业盲目发展,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降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越来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新华网则介绍了山西晋城在全市范围内实施“蓝天碧水”工程,做到一年打基础、两年上台阶、三年见成效的具体做法和经验。晋城市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断然关停污染源。而所有这些关停和取缔的企业,仅一年的经济损失就高达数十亿元。晋城市是在牺牲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让环境污染远离了市区。使“煤都”由“黑色变绿色”转型发展。

  广西日报说,为了处理尾气和柳州市的碧水蓝天,柳化集团公司在过去几年里毫不犹豫地投入了2.38亿元,用高新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使公司的综合能耗在国内保持领先地位,既实现低成本高利润,又保护当地环境。

  发展新能源备受瞩目

  加大力度发展新能源是推动节能减排的重要举措。来自新华网的消息说,目前全国由400座70米~120米高度的测风塔组成的风能观测网,已基本建成并投入运行。随着《可再生能源法》、《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制定与实施,中国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经济观察网说,国家电网公司副总经理舒印彪在促进新能源发展工作会议上表示,电网是推进新能源发展的关键环节,国家电网公司将采取多种措施保障包括风电在内的新能源接网、输送和收购,促进新能源发电的科学有序发展。

  新华网说,广州市发布的《广州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规定,到2020年,广州将把新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从目前的1%提高至15%,新能源产业总产值预计可达4000亿元。《规划》将太阳能、热泵、水电与风电、生物质能、交通可替代能源、绿色建筑、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对外投资新能源发电等项目列为广州市新能源发展的重点领域。

  红网报道说,低碳经济推动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在于,技术改造对企业投入提出了新要求。如果政府能加大扶持力度,湖南的轨道交通技术、电动汽车技术、生物质能技术、风力发电技术、太阳能应用技术及环保技术等能很快进入产业化阶段。

  此外,本周媒体还在其他方面进行了环境报道。人民网说,陕西推广节能灯400万只;大众日报说,政府投资10亿元建设化工区,山东淄博污染企业搬迁中重生;南方农村报说,国内首个发电养猪场开建。   张小青 曹家新[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