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以前,大多数国人对“低碳”还懵懂无知的时候,有一家大型海外能源企业,已经率先在中国开展环保与低碳知识的普及教育。这家公司发放了大量的宣传资料,投入了金额庞大的户外和平面广告,还制作了生动的网站和小礼品,试图向公众宣传如何更好的节能环保。这个举动,这也在一些好奇分子的心中画上了巨大的问号。
宣传低碳环保,主角为什么不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组织或者是政府,而是一家跨国公司?而这家公司又为什么不是一个环保企业,却反而是一个卖能源的企业?理论上讲,和卖牙膏的企业总是希望每天你的牙膏挤得越多越好一样,卖能源的企业应该更希望你可以消费能源到浪费的程度,怎么可能来教你如何节约能源,那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
这家公司就是著名的英国石油天然气公司(BP),虽然主业是卖能源,但是公司越来越多的业务涉及整体节能方案、环保硬件设备。当节能减排成为一股势不可挡的潮流的时候,卖节能的设备和服务带来的利益增厚可以超过少卖能源而带来的损失时,企业毫不犹豫地用左手扔掉一块石头,而右手却捡起了一块黄金。
这块“低碳”的黄金何其巨大。无论对产业资本还是金融资本而言,低碳经济所带来的机会,也许是今后几年中我们所面临的最大机会之一。
危中有“机”
长期以来人类不得不面对的两大生存威胁——气候和环境危机以及潜在的能源危机,如今似乎已到了无法回避的阶段。全球近几年灾难频发,能源价格高企的现实,为“低碳”经济挖掘了一块生存土壤,旨在减少碳排放的节能减排运动,以及为应对能源危机而启动的清洁能源计划形成了“低碳”经济的两个核心问题。
气候和环境危机近两年屡见不鲜。从2008年的雪灾到2010年的大旱,越来越多的极端性气候灾难,提醒我们地球变暖的事实。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于2007 年发布了一份报告——《气候变化2007 综合报告》,对人为温室气体的排放导致全球气候暖化进行了证明。
按照统计数据,全球洪水数量从1950 年至2000 年,出现了几何级数量的增加,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数量也从1950 年至1960年间的13 件增加至1990 至2000 年间的72 件,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从1950 年的不到100 亿美元增加至2000 年的将近600 亿美元(经通胀调整之后)。
由于气候变暖所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已经对所有沿海国家构成了潜在生存危胁,而沿海地区又集中了全球最主要的工业、城市和人口。为了应对威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于1992 年缔结,其后在1998 年,《京都议定书》签署。
IPCC 的报告认为,如果不能在2012 年之前采取切实措施,人类将可能错过应对温室气体危机最关键的机会,正因为此,2009 年12 月的“哥本哈根会议”如此受到关注。就像电影里的情节,距离2012年,人类的时间并不是很多。
能源危机是另一个沉重的话题。进入21世纪,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迅速崛起,经济快速增长所导致能源消耗快速增长,传统的能源供给和需求平衡被打破,全球能源价格大幅上升。
更重要的是,即使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耗不断增长,但实际上,诸如中国、印度、巴西等国家的人均能耗仍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可以想象的是,随着这些国家人均GDP 的提高,人均能耗必然同步提高,能源紧缺或是能源价格进一步上涨也许难以避免。
而我们长期以来高度依赖的“碳基”能源,包括煤炭和石油都是不可再生资源,已探明储量和可开采量都非常有限。这意味着,一旦替代能源的成本可以低于石油和煤炭这类碳基能源的成本,清洁能源的发展将面临巨大的机遇。
其实这种尝试从上世纪就开始了,1939年美国建立了第一座大型风电站,1973年美国建立了政府级的阳光发电计划,1999年本田推出了第一台混合动力汽车Insight,但长期以来,受制于成本和强有力的扶持政策,这些努力和尝试在整个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仍然处于低位。不过情况似乎大有逆转,各国政府从去年开始空前一致的支持低碳产业,或预示着一个新的开端。[page]
空前的“绿色新政”
如果说气候和能源的危机是长期威胁的话,那么真正启动这场所谓“绿色革命”的导火索也许是金融危机。经过这一轮重创,美国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弊端暴露无遗,美国需要一个有力的引擎,当然全世界都需要一个新引擎。如同上世纪90年代“新经济”浪潮中的IT 技术,21 世纪初“虚拟经济”浪潮中的金融创新,现在人们需要一个强大的驱动力,带领全球经济走向新的繁荣。
奥巴马上台后,实施了一系列“绿色新政”,从政策上推动低碳产业的发展。奥巴马以“绿色经济复兴计划”作为首要任务,提出要尽快确立美国在新能源竞赛中的领先地位,要成为清洁能源出口大国。在其推动下,众议院通过了美国历史上首个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法案——《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简称“ACES”),并希望以创造就业、减少石油倚赖、并为主导低碳游戏规则作战略部署。
同时,奥巴马政府积极展开绿色外交,四处打清洁能源合作牌,目的在于发掘发展中国家巨大的清洁能源市场。去年7月初,G8 峰会确立将全球温室气体减半的长期减排目标,7 月中,美国商务部和能源部两位部长同时访华,推进中美清洁能源技术领域合作,7 月底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美国又以气候变化和清洁能源合作为核心议题。
除美国外,欧盟、英国、中国、日本、韩国等诸多国家都推出了扶持和鼓励政策,以期在未来新一轮经济增长中抢占有利地形。
欧盟制定了一项发展“环保型经济”的中期规划,计划在2009 年至2013 年的5 年间筹措1050亿欧元,全力打造具有国际水平和全球竞争力的“绿色产业”。
英国财政部于今年4 月提交的年度预算案中提出了“绿色产业振兴计划”,计划通过发展和普及电动车,在未来5 年内为英国人提供40 万个绿色就业机会。英国政府还出台了绿色商务车采购方案,推动低排放汽车在公共部门示范使用,还考虑对购买清洁能源车的车主给予2000 英镑的补贴。除汽车产业外,英国还将允许建造更多风力农场,以实现在2020 年令再生能源占能源总产量15%的目标。
日本政府4 月出台了名为“经济危机对策”的新经济刺激计划,重点主攻太阳能产业,以低碳革命促进经济增长。政府将向住宅和办公场合设置太阳能光板提供补贴,对购买环保型汽车提供10万日元援助,并对购买节能家电按购买价的5%返还现金。
多股政治力量强而有力的推动下,全球范围的“绿色革命”呼之欲出。
巨大的“低碳”蛋糕
有人说,在全球IT革命之后,“绿色革命”是少有的、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趋势的、同时又已经拥有足够的技术储备和产业基础、能够创造出巨大的投资机会和就业机会、能够迅速发展壮大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对很多国家而言,“绿色革命”充满了美好的想象,也有坚实的现实基础,是一部只需要加一点油就能启动的发动机。这块蛋糕空前的巨大,诸多国家、企业都想在其中分一杯羹。
就以美国通用电气为例,早在2005年,通用就推出了“绿色畅想”计划,预备在未来4 年间投资数十亿美元,向市场全力推广其新型环保技术。目前其环保技术销售额已由2005 年的100 亿美元上升至250 亿美元,无论绝对数字还是相对的增长速度都令人垂涎。
从目前的竞争力来看,欧洲和日本的绿色产业具有很大的领先优势,比如目前欧洲拥有全球领先的风电设备商LM、Vestas,日本拥有全球领先的混合动力汽车厂商丰田和本田。
翻一下相关的资料便可发现,其实几乎所有的新能源巨头全部集中在发达国家。以核电为例,法国是全球核能占比最高的国家,达80%,而中国的目标是若干年后达到5%,所以法国是中国核电设备与技术的第一大出口国。此外,世界风电装机容量最大的国家美国、德国、西班牙,拥有世界最大地热发电厂的冰岛,以及拥有世界最大生物质能发电厂的英国等都不遗余力地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推销他们的新能源技术。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在低碳产业中没有一席之地,相反,作为每年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家,以及在全球碳排放增量中占比2/3 的国家,中国将是全球“绿色革命”的关键一环,走一条绿色的崛起之路,是我们的方向之所在。[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