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内漫长的立法程序,使得巨大减排压力之下的欧盟各国与期待谈判出现实质性进展的基础四国,都无法“再等待”。
抱着无法接受第二个“哥本哈根式失败”的信念,在踌躇不前一年后,欧盟重新恢复了推动气候变化谈判领导力的雄心。
基础四国也日益显露出在谈判进程上与议题引导方面的主动性:在遭遇了哥本哈根“非透明性”的谈判后,基础四国在一系列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开始前都提前开“通气会”,显示了与以往大为不同的灵活性。
欧盟重塑领导力
5月2日~4日,45位来自世界上主要国家的环境部长和谈判代表聚集在德国彼得斯堡,这是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后,第一次非正式部长级高级会议。
会议由欧盟国家中的德国出面,同墨西哥共同举办,墨西哥总统卡尔德龙并亲赴德国向环境部长们发表演讲,敦促高级别官员出席墨西哥坎昆会议。
德国总理默克尔在开幕式上致辞表示,在坎昆之前的预备工作重点,应放在寻找一个基于所有国家间互相信任之上的基础,做到没有一个国家被关在外面。
德国环境部长勒特根认为,此次对话会首先应增进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信任,他并提出欧盟应该将其在1990年基础上2020年减排20%的谈判目标提高回30%。
有接近谈判的欧洲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欧盟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对减排目标有所保留的战略没有奏效,反而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秘书长德波尔对于今年能达成一个全面的气候变化条约不做乐观判断。德波尔认为,坎昆最多能够提供的是一个在气候变化方面的操作性结构,之后全球才能在协议方面进行谈判,他认为在2012年之前,上述国际协议有可能达成。
一度有些迷失的欧盟,目前发展出“不能接受另一个失败”的论调,在重塑领导权的路上积极同各国协调。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4月底,中国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和欧盟委员会气候行动委员康妮·赫泽高,在欧盟委员会高级别代表团访华期间进行了会晤。
在双方会后共同发布的声明中,欧盟重申了对于“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和各自能力,以及全面、有效和持续实施《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目标的支持,也再次承认了“巴厘路线图”的既有成果以及保证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两个特设工作组的两轨制途径。
作为进展,中欧宣布建立气候变化部长级对话与合作机制,建立部长级气候变化热线,并设定双方高级官员在各至关紧要的气候谈判领域交换意见,其中涉及国内的政策和行动以及在气候变化方面的切实合作项目。[page]
拯救“2度目标”
此次德国召开的会议采取了非正式形式,旨在创造更轻松的谈判气氛,然而会议也没有逃避《哥本哈根协议》中出现的关键问题。
其中,在《哥本哈根协议》中所记录的减排目标同维持全球气候变化在2度以下的差距相差甚远,近日根据研究机构测算,实际只能维持在3度左右。
根据德国气候问题研究机构近期的报告,按照气候科学家的计算:在《哥本哈根协议》里列出的现有所有国家减排目标即使都能实现(对于没有做出承诺的国家考虑照目前趋势发展下去)的情况下,到2020年全球碳排放总量仍会比现在高出10%~20%,在479亿到536亿吨之间。
根据上述报告,实际上到本世纪末仍有一半几率全球升温会超过3度,而要控制在2度内,需要到2020年时控制全球排放在400亿到440亿吨内。
一家国际组织资深气候与能源项目主任李雁对记者表示,关于上述现有各国承诺与2度目标之间的差距,基础四国近日在开普敦的会议上也有所提及。
不过相较于此次在德国的会议,基础四国早先在南非开普敦先期召开的会议则务实得多。
在会后的联合声明中,四国高级官员同意,在2010年墨西哥坎昆联合国气候会议上应出台一份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或最迟则需要出现在2011年南非气候会议上;四国并特别指出,在美国国内立法问题上,不能是“无限期的等待”。
尤为重要的一点是,基础四国为坎昆会议提出了自己的议程设置,认为如下五方面应作为优先探讨的方向:首先,需要解决2010年100亿美元的发达国家承诺的快速启动基金问题;第二,要对REDD以及机制得以实施;第三,要建立技术发展与转让的框架;第四,气候变化适应框架与实施计划;最后,在“三可”问题上,需要发达国家对于资金、技术以及能力建设方面的工作计划,要以发达国家在资金方面的援助并形成报告模式作为开始。[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