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将释放住房需求,人口集中又加剧了城市资源、能源和环境的紧张状况,资源消耗多,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
然而国土资源部公布的2008年度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报告显示,全国耕地只有18.25亿亩,人均仅1.3亩,还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40%%。土地资源短缺,但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使土地供需矛盾更加突出。住宅面积普遍偏大,追求低密度、大套型住宅的消费理念,使土地供应形势更加严峻。
住宅建设也受到能源方面的约束。中国新能源行业分析报告显示,中国能源总量4万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保有储量1万亿吨,可采储量894亿吨,按照目前开采强度,储采比不到100年;石油资源787亿吨,可采储量56亿吨,储采比约14年;天然气可采储量8500亿立方米,储采比约为32年。专家预测称,2010年即使在采取节能和资源优化配置的条件下,中国仍将缺能8%%,石油进口的依存度上升到23%,天然气为20%。
住房建设专家纷纷表示,我国住房建设发展遭遇“瓶颈”,必须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和省地节能环保型住宅建设,从发展模式、完善制度、开展示范试点工作等方面下大工夫。
必须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住宅发展模式。根据我国的人口和资源状况,深入研究发展“省地节能型环保”住宅的内涵,研究确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住宅发展模式,包括住宅的“四节”与环境生态指标、户型与套型面积、建筑形态、住宅基本性能要求与技术发展导向等。
通过住宅部品认证和推荐、淘汰制度,提高部品配套水平,满足建筑体系集成化要求。瑞典新建住宅中通用部品占到80%,日本用了20年时间推行部品通用化、系列化,而目前我国住宅部品系列化不到20%。
完善住宅性能认定制度。我国的住宅寿命平均为30多年,而发达国家一般都超过70年,有的可达百年以上。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国家树立了住宅全寿命周期的建设理念,在住宅的规划、设计、建造、使用、维护、拆除和处理再生过程中,实施节约能源资源、环境保护和提高建筑质量的措施,在每个环节上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建设长寿命周期住宅。我国住宅性能品质低,使用寿命短的局面亟须转变,应全面贯彻落实住宅性能认定制度。
开展示范、试点工作。积极开展康居示范工程,按照“省地节能环保型”住宅的要求,继续抓好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建设,注重使用技术的集成和产业化,推动全国住宅产业整体水平提高。培育和发展一批符合住宅产业现代化要求的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发挥示范、引导、辐射作用。
积极培育住宅产业化基地,提高住宅产业自主创新和产业化生产能力。选择有条件、有积极性的城市,开展产业化基地的综合试点,探索推进机制、政策措施以及符合地方特色的住宅产业发展模式和因地制宜的住宅产业化体系。
加快科技进步,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积极开发推广先进适用的新型住宅建筑体系和住宅部品,提高工业化水平和住宅质量。通过培育、鼓励一批骨干房地产开发企业与部品生产、科研单位组成联盟,集中力量攻关核心技术,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带动所在地区的住宅产业发展。
低投入 高产出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打着“节能环保”旗号的住宅大都是每平方米价格超过8000元的高档商品房,而对于无法接受如此高的价格的广大普通消费者来说,让自己的房子“节能环保”则显得有点遥不可及。
但现实是,目前中国发生在普通民居上能源浪费的现象不但已然十分严重甚至还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同时可供我们长期开发和利用的自然资源已经十分有限。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发展节能环保型住宅,特别是发展真正能让普通百姓接受的经济型住宅就成为了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然而,节能住宅离普通百姓究竟有多远呢?专家认为,只要人们能转变观念,政府加以有力地支持和引导,房地产开发商也能更多地肩负起企业家应该肩负的社会责任,节能住宅走进平常百姓的家庭是很有可能的。
转变错误的节能观念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刘燕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节能环保型住宅之所以与普通住宅还有一定距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中,人们对“节能”总是持有着几个错误的观念,使得节能的概念在思想层面上就很难得到推广。
第一个误区是以为节能就是高科技和昂贵材料的堆砌,认为如果想发展节能型的住宅就必须支付高昂的建筑成本,把环保与天价画上了等号,结果造成的认识是认为只有别墅、高档公寓才可能是节能环保的,“吃窝头就燕窝”,持这种认识进行的节能研究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
误区之二是片面地认为节能就是要勒紧裤腰带,必须以牺牲人们居住的舒适度为代价,于是一提节约、节能就有一种天然的抵触情绪。然而事实是,节能不是目的,目的是要让人们过上好日子,所以研究节能必然是与宜居联系在一起的,而且目标是越节能越舒适。
第三个误区是以为节能就是“不用能”,认为节能必须是一步到位地实现“零污染”和对某些能源的“零消耗”,但问题是“一口吃不成胖子”,节能工作也一定要脚踏实地地进行。比如说,如果能通过太阳能技术将市政自来水的温度只加热一度,那么即使要再用电、天然气等其他能源将其加热至适合使用的温度的话,也会节约一笔巨大的能源。所以节能不能贪多,也要从点滴入手。
节能技术基本成熟
其实,单纯从技术角度,发展普通节能型住宅,一直是很多科研人员长期研究的一个课题,并且通过长期的试验,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
传统的太阳能技术的热及范围只能达到两三层楼,这在高层住宅里面肯定缺乏可操作性,于是科研人员便提出让太阳能加热实现“本层解决”,将太阳能热水与普通热水连接,用太阳能将热水加热到一定程度,如果需要再加热便由电热水器完成,这就节省了将自来水加热到常温水所需要的能耗。更重要的是,这项研究还注重了将太阳能集热器与立面结合,不仅不会破坏楼体的外观,反而会为其增色不少。
而北京城建设计院国家一级建筑师黄卉为记者提供的案例则更具整体性。早在1995年她便带领科研人员开始了普通型节能住宅的研究。当时,开发商怕赔钱,便要求他们将设计出住宅的成本控制在每平方米2400元以内,于是,科研人员便很细致地几乎对每一分钱都精打细算。最终,这个实现了污水和垃圾两个“零排放”的小区,每平方米的成本仅为2140元,开发商非但没有赔钱,反而获取了相当大的经济利益,试点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page]
建立节能环保的居住理念
可见,在普通民居中实现节能环保并不是没有可能,其产生的成本也完全在普通人群接受的范围之内。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想让节能走进每一个家庭,还需要从观念的更新上下手。
刘燕辉告诉记者,目前发展普通节能环保型住宅,最为欠缺的就是整个社会在节能方面大的舆论环境,在很多人的认识里,一提节能、节约就是小气、抠门,这就造成了很多“开着窗户烧暖气”的可笑现象。
在他看来,谈节能环保,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户型面积降下来。刘燕辉介绍说,如果按照原先制定的标准,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5平方米就已经算是小康了,那对于一个三口之家而言,有80平方米左右就足够了。然而在现在的户型设计中,100平方米以内的都算是“小户型”,140平方米以上的房子成为了市场上的主流,结果在给国家造成了极大的土地资源浪费的同时,居住者还要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可以说是一不利国、二不利己。究其原因,其实是虚荣的观念所致,看到别人都住进了大房子,如果自己再住小的,脸面上显得无光,觉得低人一头,但事实上是,多数家庭并不需要这样大的居住面积。所以,如果能转变观念,将经济实惠作为挑选住宅的第一标准,人与人比的不是谁住的房子大,而是谁的房子更实用。这样的需求环境一旦形成,开发商也必然紧跟市场的变化,建造出更多大小合理的住宅,这就会为节能环保做出很大的贡献。沿着这种思路发展下去,节能走进普通人的生活,也就为期不远了。
普通节能住宅需多方用力
谈起如何才能让节能环保住宅在普通人的家庭中成为现实,刘燕辉和黄卉两位资深设计师都提到要依靠社会各方的支持和努力。
首先是政府最好能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关于节能住宅的强制性政策,使节能环保成为每一个项目每一个小区必须达到的标准和原则,同时也要出台一些政策鼓励在普通民居上节能技术的研究,不能总让研究人员无偿地做贡献;其次是开发商要肩负起应尽的社会责任,在实现自身经济利益的同时多去关注一些节能方面的问题,尽量多使用一些产自国内的好的技术和原料,更不要把节能当成卖高价的砝码,把成本降下来,让节能住宅离百姓再近一些;同时对于建筑设计师而言,也不应该一味迎合市场,现在很多房子的户型图上,都在客厅的某个角落摆了一架三角钢琴,这其实是多余面积的最好体现,优秀的设计师应该敢于走在市场的前面,真正从功能、实用的角度去合理安排户型,节省空间,这也可以逐步引导发展商和消费者向健康合理的居住方向迈进。
对节能环保与普通人的住宅相结合很有信心,因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已经“过了瘾”的消费者开始冷静下来想一想什么样的房子才适合自己。在五年之内人们的观念就可以得到转变,如果再加上政府有力的支持与引导,开发商更多地考虑到社会责任,那么,节能住宅不久之后就会走进普通百姓的家庭。
相关链接:
美国
近年来,美国能源部正在大力推广“零能耗住宅”新技术。通过改进建筑设计和材料,美国房屋能耗已比1980年减少了30%。
“零能耗住宅”有室内温度变化小、不怕停电、节约能源和减少污染等优点。该技术视房屋为一个诸多元件协作运转的整体,旨在通过最佳整体设计、利用最先进的建筑材料以及已上市的节能设备,达到房屋所需能源或电力100%自产的目标。所谓的电力100%自产以年为时间计算单位。“零能耗住宅”同时还与电网相连,其自产电力不足时可从外界补充,过剩时可输入电网,而电力公司也需为此支付等价电费。
高效利用太阳能是“零能耗住宅”技术的关键。通过外墙(如太阳能吸热壁)、窗户和建筑材料等,不借助任何机械装置,直接利用太阳能进行房屋自然供暖、降温和照明,以减少房屋降温或供暖所需的能源消耗。
日本
日本推出的“零排放概念环保房屋”充分利用自然风、光、水、热资源,采用节能环保材料以及太阳能等,最大限度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环保屋的主要特点是“节能、创能、蓄能”。“节能”就是提高对自然界既有资源的利用率,同时采用环保隔热 的 建 筑 材 料 以 及 最 先 进 的 环 保 节 能 家 电 设 备等。例如,室内的通风换气系统采用自然换气和机器换气相结合;房屋设计成透光结构,可大量采用自然光;照明设备全部用L E D节能灯;卫生间等全部采用节水设施等。“创能、蓄能”,就是通过大量采用燃料电池、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获得日常生活中所必需的一些能源,并通过蓄电装置将多余能源储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英国
英国建筑设计师结合德国技术,设计出绿色节能房屋,一个家庭每年的燃料费只需70英镑。无需复杂的设计和昂贵的机器,比如风力涡轮机和地源热泵等可再生能源机器,绿色节能房 屋 依 赖 于 简 单 的 设 计 , 精 心 施 工 , 像 “ 向 日葵”似的一直向阳,创造出一种“保温套”式的效果,其绝热性能远超过英国政府建筑法规要求的标准。这确保了完整的空气和风力密封性。潮湿空气不会进入建筑物内,里面的热气也不会跑出屋外,但屋内的空气永远是新鲜的,这多亏了机 械 热 回 收 通 风 系 统 , 将 新 鲜 空 气 从 外 面 带 进来,里面99%的热量都是由外面的热空气带来。
中国香港
香港采用预制建筑技术在高楼林立和人口密集的市区生活环境中,兴建约68万套出租房,供全港约三成家庭居住。预制建筑,就是通过标准化生产,提前设计并预制好房子的各个构件,然后再运到建筑工地进行再组装。从短期来看,由于使用新型材料,该种房屋的造价要比同等的贵8%左右,但从长期来看,当预制部件成规模化投入时,房屋建造费用能下降53%。
预制建筑技术可以节约建筑用料和尽量减少建筑废料,提高建筑质量、提升建造效益和工地安全,并提供更环保的工地作业方式。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