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中国环境报:减排要问责 污染须阻击

点击:1496 时间:2010年5月21日 来源:中国环境报

  环境保护部近日公布了一批在城市污水处理、脱硫设施建设和运行等方面存在突出问题的地区和企业名单,并宣布了对其依法严肃处理的决定,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本周媒体还对各地环保设施的运行情况进行了积极报道。与此同时,如何进一步应对重金属污染也成为本周环境报道的一个热点话题。


  热议环境部严格问责


  5月13日,环境保护部组织召开贯彻落实国务院节能减排工作部署电视电话会议,并宣布对黑龙江双鸭山、浙江温州等地实施限批,对四川省达州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实行挂牌督办。对此,各类媒体踊跃报道。人民日报、新华网和法制日报等媒体当天就给予报道,人民网、中广网等媒体第二天转载了这些报道,其他许多媒体第二天也进行了深入报道。


  当天,人民日报刊登了引题为“1~4月我国电力、钢铁、石化等资源型产业增长过快,导致二氧化硫排放量增长1.2%”、主题为“环境保护部对黑龙江双鸭山、浙江温州等实施限批”报道,并列出了相关名单。


  法制日报推出的主题为“污水处理厂整改不力不给资金”报道指出,5月13日,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通过电视电话会议向全国宣布了对减排存在突出问题的地区和企业依法严肃处理的决定:黑龙江省双鸭山市、浙江省温州市、湖南省涟源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等地区和企业被区域限批;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油田港东污水处理厂等多家污水处理厂被挂牌督办,如整改不力,将暂缓下达有关项目的国家建设资金。


  第二天,新华每日电讯在头版刊登的题为“环境保护部严处一批排污地区和企业”报道指出,根据2009年度全国减排考核结果,环境保护部决定对在城市污水处理、脱硫设施建设和运行等方面存在突出问题的黑龙江省双鸭山市、浙江省温州市、湖南省涟源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等地区和企业采取处罚措施……报道说,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指出,必须强化行政问责制,坚持奖罚分明,对减排目标完成好的要给予奖励,对存在突出问题的地区和企业要依法严肃处理。


  新华网报道说,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坦承,资源型产业产品产量增长过快,一些脱硫建设改造工程进展缓慢,一些地区和单位出现畏难和松懈情绪,减排工作面临新的压力和困难。减排政策不落实、执法监管不到位、基础能力不扎实,以及违法超标排污屡禁不止、减排设施不能有效运行等问题时有发生,也给减排工作带来许多不确定因素。


  经济观察报在报道这一消息时指出,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发展战略与规划室主任王小广认为,严格的减排措施肯定能起到遏制高耗能产业的作用。但节能减排工作,也需要环境保护部、发改委及相关部门通力合作,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这家媒体还评论道:“这是环境保护部第一次集中在系统内、外公布对众多企业和地区的处罚。”


  中国青年报以“‘十一五’减排最后一年,形势不容乐观”为引题,在报道环境保护部对一些地区或企业的处理做出决定时认为,此举表明了环境保护部对污染问题绝不手软。


  关注环保设施投运情况


  环保设施的投运情况将直接影响到节能减排的成效。本周各地的脱硫和污水处理设施运投情况也被置于各类媒体的聚光灯下。


  人民网以“山西省突出治理污染,打造‘碧水蓝天’环境”为题,报道了山西省突出抓好重点城市的大气环境治理,加强燃煤电厂脱硫项目建设和运行的监管工作有15个县市被限制重复建设盲目发展。限批政策,彻底打击了地方保护主义。


  山西晚报说,为解决山西省污水处理设施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存在的资金不足、管网不配套、技术力量薄弱等问题,今年起,山西将“以奖代补”方式补助县城镇污水处理运营经费。


  内蒙古日报说,通过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减排,乌海市主要污染物排放量3年双降。在管理减排过程中,乌海市加强对电力企业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监管,发现使用高硫煤、无故停运脱硫设施的行为立即查处。


  贵阳晚报说,贵阳食品工业园因排污管道严重老化、破损,擅自停运污水处理设施,造成污水直接外排,园区内企业在污水处理站恢复运行前一律停止生产。[page]


  探讨如何阻击重金属污染


  重金属污染的根源是什么?如何实施有效阻击?本周媒体在这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刊登了相关报道。


  5月1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的中国环境版用了超过3/4的版面刊发了有关如何阻击重金属污染的两篇报道和一篇评论。在题为“保护土地,阻击重金属污染”的报道中,重点介绍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方法中的植物萃取技术。在题为“IT企业:重金属排放达标了吗?”报道中,引用了自然之友、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等34家环保组织近日联合发布的一份报告:部分IT产品制造商重金属排放超标违规,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另外,随着电子产品更新换代的不断加快,形成了大量电子垃圾,其中的重金属也对地表水、地下水和大气产生了严重污染。这家媒体还在这块版面上配发表了题为“想想铅中毒的孩子”的评论。


  本周媒体还报道了各地加强对重金属污染整治的消息:


  5月14日,合肥晚报推出的题为“29家环境违法企业戴上‘金箍’”报道说,巢湖市2010年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启动,将加大对重金属、重污染排放企业、矿山采选业环境违法行为的整治力度。


  5月15日,白银日报报道,白银市已编制六大重金属污染防治专项治理项目和《重金属土壤污染综合治理与修复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计划用3年时间,完成重金属污染治理任务。


  5月16日,呼伦贝尔日报报道说,呼伦贝尔市出台《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实施意见》,制定网格化、自动化、无缝隙环境监管实施方案,实现对重点企业全天候监管。


  5月18日,法制日报报道说,西宁环保专项行动重点查清有色金属冶炼、含铅蓄电池、皮革及制品等重金属排放企业及历史遗留重金属(铬渣)废物堆场。


  当天,北京娱乐信报推出的题为“废旧灯泡90%须回收”报道说,今年,北京市将推广1200万只高效照明产品,到年底所有的公共服务机构和居民家庭将实现绿色照明。其中,公共服务机构更换高效照明产品时,要求必须收回90%以上被更换的废旧灯泡。旧灯泡由企业回收后,统一到北京市危险废弃物处置中心,由政府出资进行无害化处理。


  报道还指出,据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荧光灯等电光源产品所含的汞、铅和砷等元素都是污染环境、危害人类健康的有害物质。北京市从2007年开始,绿色照明工程增加“回收废旧光源”内容,并以每个一元的补贴价格,对旧灯泡、旧灯管进行无害化处理。两年共补贴了160万元,据悉,随着回收数量增加,补贴还会相应增加。北京娱乐信报的这篇报道对其他地区应对废旧荧光灯等电光源产品的回收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此外,本周媒体还在节能减排方面进行了系列报道:北京晚报5月14日用8个版面刊载上海世博特刊,以“吃喝玩乐零排放”、“报纸做面料旧衣最流行”等主题展现未来城市生活的低碳试验;金融时报说,工行绿色信贷护航低碳产业发展;经济参考报指出,中国成全球第一大清洁能源投资国;而21世纪经济报道则推出了题为“法国‘大部制’:节能创新体制先行”的报道;陕西日报说,从1月开始,陕西省正式在渭河流域宝鸡、咸阳、西安、渭南4个城市实行水污染补偿制度,城市出境水污染每月超标1毫克,就要缴纳10万元的补偿金,并实行“月考核,季缴纳,年结算”。[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