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张国宝:发展低碳能源 倡导城市低碳生活方式

点击:1538 时间:2010年7月3日 来源:中国网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发表演讲 中国网 杨佳摄


        7月3日上午,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环境变化与城市责任”主题论坛开幕式在江苏南京紫金山庄紫金厅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全国政协副主席厉无畏;国家环保部部长周生贤;中共江苏省委书记、江苏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梁保华;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 江苏省省长罗志军; 江苏省政协主席张连珍; 国家气象局局长郑国光;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丁薛祥; 南京市市长季建业;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阿希姆·施泰纳;联合国前副秘书长、环境规划署首任执行主任莫里斯·斯特朗;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主席、印度能源和资源研究所所长拉金德拉·帕乔里出席了开幕式。


        出席本次论坛的还有,国际环境组织代表,环境专家学者,世博园区参展总代表,城市最佳实践区环保企业代表,国内各省(区)市环境负责人共约600多人。本次论坛以“环境变化与城市责任”为主题,设置了一个全体大会和六个分论坛,围绕环境保护、低碳发展、绿色创新等热点领域和焦点话题进行研讨,分享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加强政府、企业、公民的环境责任意识,增进共识,加强合作,共同应对环境变化的挑战。


        南京市委书记朱善璐主持今天的开幕仪式。


        随后,论坛举行了全体大会,由央视主持人敬一丹主持。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发表了演讲:


        女士们,先生们:今天,我们在南京召开上海世博会“环境变化与城市责任”主题论坛,作为主办方之一,我谨代表国家能源局对论坛的召开表示诚挚的祝贺!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现在,城市已经集中了全球50%以上的人口,城市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发达的交通,集中居住的条件,以及优质的电力、燃气等能源供应,城市为人类提供了更高的生活质量。但我们也应看到,城市人口集中,交通、建筑、采暖、照明以及居民日常生活消费大量的能源,同时工业生产也大多集中在城市地区,城市能源消费已经超过全球能源消费的70%。城市是温室气体排放最集中的地方,城市的空气质量普遍较差,由此引起的健康疾病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因此,城市在给人们提供美好生活的同时,也应对环境变化负有重要责任。发展低碳能源、建设低碳城市,已成为城市领导者面临的共同课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目前,我国城镇人口已达到6.2亿,占全国人口的47%,比1978年上升了29个百分点。城市发展给中国人民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现正处在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时期,能源消费迅速增长,我国在短短十几年内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北京、上海等城市空气质量下降,晴朗天气少,看不到明亮的星星,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重视城市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已引起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建设低碳城市、减少环境污染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是重视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低碳能源。近年来,中国水电、核电、风电和太阳能利用取得长足发展。2009年水电装机达到1.97亿千瓦,居世界第一。风电装机连续4年翻倍增长,超过2200万千瓦,跃居世界第三;预计今年将突破3000万千瓦,将位居世界第二。我们在上海东海大桥建成了亚洲第一座100兆瓦海上风电场,安装运行了34台3兆瓦风电机组。核电投运机组11台、装机容量910万千瓦,占整个电力装机比重1%,比例并不高,但在建23台、2540万千瓦,占世界在建57台机组的40%,在建规模居世界第一。太阳能热水器总集热面积达到1.45亿平方米,沼气年产量约130亿立方米,均居于世界前列。非化石能源累计利用规模达到2.4亿吨标准煤,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7.8%。我们已经向国际社会承诺,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比重达到15%左右。全国人大已批准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国家能源局已草拟了新能源发展规划。我们还将加大工作力度,发展低碳能源,采取更多的行动,坚定地履行这一承诺。


        二是积极建设低碳示范城市。这届世博会,上海市为建设低碳城市作了最好的展示。上海南市电厂改建为城市未来馆,世博中心、世博轴采用江水源和地源热泵技术降温,数千辆新能源汽车为世博园区提供交通服务,这些都是低碳理念的直接诠释。我们在新疆吐鲁番批准建设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充分利用那里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实现新能源开发利用与城市建设的和谐共进。不久前,在日本福井召开的APEC第九届能源部长会议上,通过了中国和日本共同倡议的低碳示范城镇项目,确定中国天津于家堡金融区作为首例低碳示范城镇,我们有信心以此为契机,在亚太地区建设一个高水平的低碳城市典范。当前,中国从南到北,从沿海到内陆,许多城市都提出了新能源城市、低碳城市的规划和方案,国家能源局将予以积极支持。[page]


        三是在大城市原则上不再布局新的纯燃煤电站。去年11月,上海洋山港LNG接收站建成投运,开始为上海市民提供清洁的天然气能源,并配套建设上海临港燃气电厂,总装机容量160万千瓦。北京市大力推进燃煤电站改造和搬迁,我已建议拆除或搬迁位于北京市区的四座燃煤电厂,即拆除位于CBD中心区的国华东郊热电厂,异地建设燃气热电厂;拆除天宁寺热电厂;大唐高井和京能石景山电厂实行煤改气或异地建设燃气热电厂,这些项目的完成将使北京市的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已得到了北京市政府和相关企业的响应,即将实施。在大中城市发展分布式燃气能源项目,如北京火车南站和广州大学城热电冷联供项目就是很好的示范。另外,重庆等城市也已经开始推广火电厂“煤改气”工程。


        四是在北方寒冷地区建设集中供热机组,大量取代燃煤锅炉。中国在用燃煤工业锅炉近50万台,每年排放大量烟尘。国家能源局积极支持北方大中城市建设集中供热的热电机组,鼓励工业园区建设背压式供热机组,优先安排以“上大压小”方式建设的热电项目。2009年全国热电机组装机已达到1亿千瓦,2010年上半年又核准热电联产机组360万千瓦。热电机组的建设替代关闭了大量燃煤中小锅炉,仅沈阳市就拆除了5000根烟囱。


        五是燃煤电厂安装脱硫设施,控制二氧化硫排放。近年来,中国新建的燃煤电厂全部配套加装脱硫装置,同时加大既有电厂的脱硫改造力度。2009年全国火电厂烟气脱硫机组投运容量达到4.6亿千瓦,占全部火电机组的比例从2000年的不到2%提高到现在的71%。2005-2009年全国电力装机容量增长70%,而同期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了13.14%,火电厂烟气脱硫为此做出了很大贡献。


        六是大力实施节能和提高能效。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单位GDP能耗年均下降4%。在能源工业领域,我们坚决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小火电机组,从2006年到2009底,已累计关停小火电机组6006万千瓦,相当于英国全国的电力装机容量。今年还将继续关停1000万千瓦。这些关停的小机组用大机组替代发电,每年可节约原煤81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64亿吨。


        当前,建设低碳城市,应对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已是世界各国的共识,很多城市已开始行动。上海世博园“城市最佳实践区”充分展示了低碳城市的未来。葡萄牙馆极具特色的软木外墙,英国伦敦的零碳馆,瑞典马尔默的绿色屋顶,加拿大温哥华的环保木屋,日本大阪的樱花隧道,德国佛莱堡的向阳屋等,都展现了绿色和低碳的理念。

        女士们,先生们,建设低碳城市,应对环境变化,需要城市领导者和居民的共同努力,坚持科学发展,促进城市和环境和谐。借此机会,我提几点建议。


        第一,大力发展低碳能源。城市应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需要,不断提高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大力发展天然气、水电和核电等绿色支柱能源,积极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非水可再生能源,推进传统化石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不断优化能源结构,实现能源低碳化发展。在大城市不应再建设燃煤发电厂,上海、南京等缺煤城市更应作出表率。但现在我们有些城市还在热衷于在本地建设燃煤发电机组,去年我国煤炭生产量已达28亿吨,进口超过1亿吨,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仍面临上升的压力。


        第二,促进城市低碳发展。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贯彻低碳理念,着力推进交通、建筑和照明节能。推广太阳能光热一体化建筑。鼓励使用新能源汽车,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加强城市智能电网和分布式能源建设。推动能源技术进步,提高城市能源利用效率。


        第三,倡导低碳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作为能源消费的主体,每一个城市居民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倡导绿色的出行方式,采用低碳的居住方式,使用高能效的家用电器,积极树立节能是最清洁能源的意识。


        第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当前,很多国家都在积极发展低碳能源,开展低碳城市建设,有很多值得相互借鉴和学习的地方,也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我们应该加强交流,推动务实合作。中国与美国建立了可再生能源伙伴关系,共同投资成立了清洁能源研究中心,签署了多项合作协议。美国的骆家辉商务部长带领30家新能源企业到中国洽谈合作。中国和日本刚刚签署低碳示范城镇建设项目。丹麦的维斯塔司、西班牙的嘎米萨公司在中国投资风电设备制造企业。我们将与有关国家分享经验,为推动能源和城市的低碳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女士们、先生们,上海世博会正在向世人演绎着“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灿烂主题,“绿色”、“低碳”无疑是这一主题的体现。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建设低碳城市,共同为创造更加美好的城市生活而不懈努力!


        谢谢大家![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