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专家潘家华: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还应充分考虑消费因素

点击:855 时间:2009年8月24日 来源:新华网

  "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种文明的体现,应该是全方位的,而不应该仅仅以创造的GDP或生产物质的消耗来计算。"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潘家华参加正在贵阳举行的"生态文明贵阳会议"时说。 

    "生态文明贵阳会议"是由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北京大学和中共贵阳市委、贵阳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 

    潘家华认为,生态文明程度的排序主要根据收入水平判定有一定道理,因为收入水平较高的地区,其环境意识、环境治理的水平有可能也相应较高。但是,这种方式不能从真正意义上反映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并不一定是在高收入水平上进行的。以美国和欧盟为例,两者的收入水平相近,但排放水平不一样,其生态文明程度自然也不一样。 

    潘家华说,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应该从消费和生产两个方面同时入手。首先,生产指标方面,我们创造GDP,产生收益;而消费方面,应以环境友善的、低碳的方式为主,指标体系中不能不考虑消费因素。 

    "比如,贵州生产了很多产品,但其中很大一部分可能被北京人消费了。北京的消费来自全国各地,自己生产消耗的物质并不多,例如首钢也搬出北京了,但其消费物质则可能要比生产多出数倍。"潘家华说。 

    他认为,中国目前扮演着一个世界贸易工厂的角色,世界在评判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时,也应该考虑到国际贸易的因素。"我们生产的产品,都要消耗能源,都要产生二氧化碳,结果这些排放全记在我们的帐上,产品却被外国人消费了。" 

    潘家华认为,技术进步和环境保护对生态文明建设也有很大贡献,生态文明的指标体系不能简单按照生产者的标准去匡算,还应增加一些与消费、技术进步和环境保护有关的指标,这样才能反映一个较为真实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