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后金融危机时代多国抢占低碳产业制高点

点击:672 时间:2010年8月25日 来源:学习时报

    在应对金融危机和全球气候变化的过程中,许多国家开始将以碳基能源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向发展低碳经济为特征的绿色发展模式,以可持续方式推动经济增长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流。


    美国政府提出了清洁能源计划,未来10年投入1500亿美元支持开发可再生能源和能效技术,使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成为美国经济的新引擎,夺取能源科技领域的前沿阵地。美国政府还提出《碳排放总量管制与交易》法案,通过碳排放“额度拍卖”筹措财源,促进低碳技术的开发运用。日本公布了《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政策草案,目的是通过实行削减温室气体排放等措施强化“绿色经济”。英国推出了全方位打造绿色经济的诸多举措:一是大力发展绿色能源,公布了低碳经济国家战略蓝图,出台具体刺激措施;二是在住房和交通等方面推广新的节能生活方式;三是支持“绿色制造业”,研发新的绿色技术。


    在低碳技术成为研发热点


    作为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支撑,低碳技术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美国提出把智能电网作为发展清洁能源的重点。欧盟委员会建议欧盟在未来10年内增加500亿欧元发展低碳技术,


    并制定出发展低碳技术的"路线图"。在一些政府的政策推动下,企业积极跟进,智能电网、锂离子电池技术成为低碳技术发展的热点。


    1.整合信息网络技术和新能源技术,智能电网引领科技创新。美国计划实现电网基础架构的升级换代,最大程度地应用先进的信息和控制技术,实现自动化管理。欧洲重点关注可再生能源的分布式应用。英国、瑞典、丹麦和意大利等国均积极规划推动智能电网。日本计划于 2010年开始在独立岛屿开展智能电网试验,重点研究太阳能发电的大规模应用和储能及相应的电网控制等。


    2.碳捕集与封存技术尚未成熟,但前景被科学家看好。随着新一轮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热潮的到来,碳捕集与封存(简称 CCS,CarbonCaptureandStorage)技术成为新能源技术中的热点。联合国气候变化委员会已将针对燃煤电厂的 CCS技术作为2050年温室气体减排目标最重要的技术方向。欧盟宣布将投入14亿美元建立CCS示范工程,大大超过对风电以及其他新能源技术的投资;计划到2015年至少建立起10个大型示范工程,到2020年CCS技术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广泛的商业应用。有学者指出,目前CCS成本太高,而且还要消耗额外能源,如果有 20%―45%的额外能源消耗,对于中国电厂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CCS技术的推广只能取决于技术本身的竞争力。


    3.锂离子电池技术是电动汽车产业化发展的竞争焦点。美国14家公司联合投入了10亿—20亿美元兴建了一家锂离子电池工厂,研发和生产车载锂离子电池。德国政府资助5900万欧元用于锂离子电池的研发,推动组建了锂离子电池“创新联盟”。法国政府与法国电力公司、标致一雪铁龙公司和雷诺汽车公司签署协议,共同投资组建了电动车的电池公司。日本主要汽车制造商和电池生产企业纷纷投资建设车载锂离子电池生产线。我国已于2009年4月开工建设纯电动车锂离子电池生产基地。


    围绕低碳经济加紧产业布局


    低碳经济是指碳生产力和人文发展均达到一定水平的一种经济形态,旨在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共同愿景。它是一种经济形态,而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过程就是低碳发展的过程,目标是低碳高增长,强调的是发展模式。它突出体现为低碳技术的竞争,着眼点是低碳产品和低碳产业的长期竞争力。“后金融危机时代”必将是产业重组和布局调整的时代。面对新挑战、新机遇,许多国家抢前抓早谋划低碳产业、创新发展模式,加快低碳产业布局调整,全面提升经济运行质量。低碳经济是一种长期发展愿景,转型过程具有阶段性特征,最终,低碳经济通过技术跨越式发展和制度约束得以实现,表现为能源效率的提高、能源结构的优化以及消费行为的理性。


    1.低碳技术标准争夺升温。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必将导致以低碳为代表的新技术、新标准及相关专利的出现,最先开发并掌握相关技术和制定标准的国家将成为新的领导者、市场占有者,其他国家则面临新的技术贸易壁垒。2009年2月,日美首脑会晤,共同提出“低碳技术开发”倡议,构建“日美研究开发合作框架”,联合推动能源环保技术的标准化活动,并向世界推广。5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通过了世界首个“低碳燃料”标准,这不仅有助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而且还将激励技术创新。该行动得到美国总统和国会的支持,它将推动美国政府制订国家级“低碳燃料”标准。


    2.碳权交易市场发展迅猛。由于碳权交易市场对传统资源的分配具有重要影响,以及随着碳金融衍生品的兴起,碳权正在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战略资源。据联合国和世界银行预测,2012年全球碳权交易市场将达到1500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目前欧盟已初步建立了碳权交易体系,主导国际碳权交易市场,欧元成为碳权交易和碳金融衍生品的主要计价和结算货币。日本在亚洲积极收购、储备碳权,谋划建立区域碳权交易市场,使日元成为碳权交易中计价结算的第三种货币。


    3.碳关税筑起新的“绿色壁垒”。在应对气候变暖的趋势下,美国、加拿大、欧盟纷纷提出对进口商品征收碳排放关税,其实质是强制发展中国家减排,实施贸易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