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中国低碳之路走向何方?

点击:1054 时间:2010年10月3日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低碳”,除了减排二氧化碳、节约用电,中国还可以做什么?“低碳”社会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更不意味着人类抛弃汽车、不坐飞机、远离彩电冰箱、拒绝电灯电话,重回农耕时代就是“低碳”了。


    那么,中国的“低碳之路”该怎么走?中国企业如何在“绿金时代”的大潮之下,顺势而动,发现商机?


    10月15日,在黄浦江边,世博园里,一场中外思想大碰撞将隆重上演。由权威财经日报《每日经济新闻》主办的“未来之星-世博明星企业”评选颁奖晚会暨慧聪邓白氏世博科技大调查发布会,将在移动通信馆举行。届时,世博官员、国家馆馆长、企业界精英将齐聚一堂,为中国未来出谋划策,为企业“点石成金”。


    谁是中国企业的“未来之星”


    1878年世博,爱迪生发明的钨丝电灯,让人类与光明更近了一步;


    1889年四轮汽车在巴黎世博会的成功展出,宣告了汽车时代的开始;


    1962年西雅图世博会上,首次展出了航天器;


    ……


    世博引领科技,科技改变生活。


    上海世博会在世博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低碳世博”,低碳不再只是一个概念,一场真真切切的“生态革命”正在萌芽,其“原动力”,和工业革命一样,归根结底依然是科技的革新。


    在上海世博会上,将有哪些高科技走入寻常百姓家,改变我们的未来呢?在中国的企业中,哪些企业抢跑在“绿金”时代的最前线?在本次世博上,哪些企业在践行绿色高科技方面,最受世博观众好评?谁是中国企业的“未来之星”?


    在上海世博会后期,《每日经济新闻》联合慧聪邓白氏研究及网易共同进行了“2010上海世博会科技展示调查”,对世博场馆最新低碳技术、移动通信技术、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新技术的来源与企业支持进行了专业、深入、细致的分析,同时对观众最喜爱的科技成果、最值得期待的世博技术进行排名。


    调查以腾讯网、上海热线、网易为平台,采用在线问卷、场馆观众现场提问方式展开,收回有效数据样本数万份,调查范围覆盖全国。


    在《2010上海世博会科技展示调查报告》的基础上,以数据为支撑,由网民进行再次投票,评选出涉及数字终端、IT、信息通信、新能源、智能交通、房地产、汽车方面的“未来之星-世博明星企业”。


    “未来之星”将花落谁家,10月15日,是最终掀开红盖头的时刻。


    中国的低碳之路怎么走?


    在10月15日的颁奖大会上,还将举行“中国低碳之路怎么走”及“绿金时代的商业机会”两场主题论坛。


    西方已进入“后现代主义”时期,很多城市不再追求高楼大厦,那么别墅生活是不是意味着“低碳”呢?田园生活为何是每一个城市人的梦想,这个梦对有13亿人的中国来说有现实意义吗?


    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兴起自行车热,而中国正在加速步入汽车社会,在这个当口,低碳潮流之下中国该如何选择?是转头重回自行车王国,还是选择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又将带来哪些新的问题?新能源汽车真的就“低碳”吗?新能源会不会带来新的污染?中国的政策制定者又该如何在低碳之路上,进行政策扶持,推动企业发展?


    “中国低碳之路怎么走”主题论坛将邀请政府官员、各国家馆馆长畅谈人类未来,听取在低碳方面走在世界最前沿的国家经验介绍,博采众长,探寻中国方向。


    “绿金时代”的商业机会


    上海世博会“燃起”的低碳理念风靡全球!2010年,无论是对中小企业还是对跨国公司来说,“低碳经济”之路充满商机。为了借力世博效应,长三角的一些企业已经先知先觉,成为低碳的先锋力量。


    但是,“低碳经济”之路,对另一些企业却充满荆棘。在9月初开始的全国拉闸限电,强制节能减排的行动中,江浙一带的很多制造型企业伤痕累累。


    “低碳”环保,对人类长远来说是福,但企业如何化解短期环境成本压力?企业如何把握“绿金”时代的商业机会?


    “绿金时代的商业机会”主题论坛将邀请低碳先锋企业,讲述成功经验,分享商海掘金技巧,发现未来利润增长点。


    世博馆长访谈录


    零碳馆馆长陈硕:传统能源足够贵时 低碳技术会更有效


    零碳馆是中国第一座零碳排放的公共建筑,零碳馆馆长陈硕此前是英国零碳中心生态建筑师,上海世博期间,与英国合作零碳馆项目。《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就节能技术、新材料应用等话题对他进行了专访。


    NBD:贵馆的建设具有哪些特色?


    陈硕:我们零碳馆是这次世博会所有场馆中,唯一一个以节能减排、低碳发展为主题的场馆,将全球节能减排的新技术在此作了集中呈现。


    NBD:零碳馆应用了哪些最新科技?


    陈硕:零碳馆是唯一能通过太阳能提供绝大部分电力需求的场馆,并且综合使用风能、食品和食物生物能来发电应用。


    NBD:这些技术是否已经在社会上应用?


    陈硕:一部分在中国有应用,包括风能、太阳能、生物能源等。这些技术的难点主要体现在成本控制上,这需要一个实现周期,当传统能源的价格变得足够贵的时候,这些低碳技术体系就会变得非常有效。


    NBD:您认为本届世博会在节能技术方面有哪些比较突出的科技成果?


    陈硕:太阳能发电,光、热驱动空调制冷的技术体系等。而江水热源泵系统与传统水冷式冷水机组加锅炉相比,可节省10%~30%的费用。


    NBD:本届世博会在新能源技术方面有哪些比较突出的科技成果?


    陈硕:从零碳馆而言,太阳能、能源、风能、生物质能源等的应用都体现了新能源方面的科技成果。比如光伏发电,通过太阳能电池板将太阳的辐射能力转换为电能,零碳馆运营所需的电能就来源于该技术。


    NBD:新材料应用方面,您认为本届世博会有哪些比较突出的科技成果?


    陈硕:来源创科的纳米涂料,还有采用新型pp材料铸造的垃圾桶、回收箱可以吸收阳光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保障箱体的使用等都是新材料应用方面的科技成果。[page]


    NBD:本届世博会的哪些科技成果将很快广泛应用于社会?


    陈硕:主力应用的会是太阳能技术和设计技术。应用方面的困难主要还是成本的控制,但产品性价比的提高,会逐步克服这些困难。


    瑞典馆馆长任安莉:科技成果推广的首要难题是观念


    可持续发展、创新和交流是瑞典馆的三个关键词。瑞典馆馆长任安莉在成为上海世博会瑞典参展组委会总代表之前,任瑞典政府投资促进署市场传播与公共事务总管。


    NBD:贵馆应用了哪些最新科技?


    任安莉:展馆应用的最新科技包括用涂有特殊热反射颜料的带孔钢板作为建筑物外墙饰板,通过隔热来使室内保持恒温;最大程度降低能源和水消耗的节能系统;采用高品质、低能耗光源作为内外灯光;先进的净水系统;优秀的室内气候系统,采用高科技控制空调、通风和去湿;展馆建筑可以轻易移走并在中国其他地方重新使用。


    NBD:贵馆的这些技术是否已经在社会上应用?


    任安莉:这些技术大部分都具有可操作性。例如胶合木结构房屋可防地震,我们知道2008年中国四川发生了特大地震,我们希望能够把这种新的建筑形式在上海世博会上推广,帮助更多人。


    NBD:在新材料应用方面,您认为本届世博会有哪些比较突出的科技成果?


    任安莉:今年纳米技术的应用比较多,利用纳米技术开发很多新能源。


    NBD:本届世博会的哪些科技成果将广泛应用于社会?推广中会遇到哪些困难?


    任安莉:节能、环保技术都应该很快会广泛应用于社会。在推广的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首先应该是观念的问题。很多人认为一开始的投入过大,但是我们应该把前期投入看成一种投资,因为之后给予所有人都是一种回报。而在推广过程中政府制定规划,企业进行投资,而个人要有环保意识,这三方面一起努力才能把这样一种概念实践起来。


    NBD:您认为中国举办2010上海世博会将有哪些影响?


    任安莉:首先会从深层次来改变上海。在城市交通、建筑等各个方面对于上海也都会有影响。本次世博会把建造可持续发展城市作为一个焦点展现在世人眼前,可持续发展城市是一个经济地以及社会性的一个人类的发展方向,世博会给全世界的人提供了一个在一起讨论问题以及解决之道的机会。


    英国馆馆长米罗娜:科技创新从梦想变为现实


    英国馆在物种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城市方面的重要作用在世博场馆中独树一帜,英国馆馆长米罗娜在运营方面及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拥有丰富经验。


    NBD:请问贵馆的建设具有哪些特色?


    米罗娜:英国馆借科技创新构建了一座“自然之城”,利用植物及其他自然资源培育更加融洽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生活方式。


    NBD:贵馆应用了哪些最新科技?


    米罗娜:我们馆的科技创新的运用体现于活力城市和种子圣殿这两部分中。在活力城市部分可以看到一种长满白胡须的植物挂在墙壁上,一碰到小偷就会发出报警;一棵状如八爪鱼的植物面目狰狞,可吞噬污染物;“医生”植物,碰到不同病毒就会变化出不同的颜色,如碰到结核病毒,就变成蓝色,碰到禽流感则会变成红色;还有能吸收金属的花朵,能隔音的蘑菇,能建网络的菌丝,能变成石油的未来植物。种子圣殿内的种子蕴含着创新和发现的无限潜能:从新药品和原材料到建筑技术、通信系统乃至可持续能源,一切皆有可能。


    NBD:贵馆的这些技术是否已经在社会上应用?


    米罗娜:在活力城市部分展出的未来植物,有的已经开始培育,功能多样的植物正在从梦想变为现实。这正是科技创新的体现。


    NBD:在环保技术方面:贵馆在本届世博会上有哪些比较突出的科技成果?


    米罗娜:世博会英国馆提醒人们关注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价值,鼓励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不止于此,英国馆的设计意图就是使用尽可能少的能源,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英国馆正积极筹备加入上海世博会的官方碳补偿计划。


    NBD:您认为中国举办2010上海世博会,对于中英两国有哪些影响?


    米罗娜:世博会期间,英国馆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是中英商务活动。英国馆计划举办150多场商务活动,有1000多个B2B的商务会谈,这些活动覆盖了金融服务、创意产业、环境能源、生命科学、低碳、汽车等各个方面。世博会英国馆成为了中英商务交流的平台。


    挪威馆馆长艾思本:对在华推广净水系统很有信心


    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是挪威馆给人的最大感受。挪威馆馆长Espen(艾思本)在参与到上海世博会之前,曾在挪威技术创新署的科技与资产部担任部门负责人。目前主要负责挪威馆的日常运营。


    NBD:请问贵馆的建设具有哪些特色?


    艾思本:挪威馆在建筑上最大的特色就是我们的展馆本身。这是近50年以来,在中国修建的最大的一个木结构建筑,我们从挪威运来了15棵松树,外墙的装饰性结构使用了中国的竹子,从而形成了这样一个木结构的建筑。


    NBD:贵馆应用了哪些最新科技?


    艾思本:我们在建筑上采用了世界领先的胶合木技术,它在火灾中不会被烧融。另外,挪威馆所用材料都能自由拆卸组装,把各个部件组装起来只需要6个小时。


    另外,我们还有一个净水系统,它靠太阳能运行,可以搜集河水或者雨水,然后通过这一套自净系统,转化为可以直接饮用的洁净水。


    NBD:这些技术是否已在社会上应用?


    艾思本:木建筑在挪威使用很多,在挪威,三层以下的家居房屋基本都是木结构的。而且,我们的一些高速路桥、道路护栏也是木结构。其实中国也有一种很适合建筑使用的木材,那就是竹子,它的生长速度很快而且强韧。


    另外,挪威馆所展示的净水系统在印度的一些学校和医院都有使用。这个系统大约值人民币100万元,我们对它在中国推广很有信心。


    NBD:在通信技术方面,您认为本届世博会有哪些比较突出的科技成果?


    艾思本:其实我们一直都在自己的馆内,对其他馆所展示的科技成果了解不是很多。如果说到广义的与人沟通,我对中国馆的清明上河图印象很深。我相信,在这些科技成果背后,其实是有很多希望进入中国的国外企业。借着这一次的上海世博会,来自世界各地的企业家都在积极拓展商务,挪威的企业家也是。


    NBD:您认为中国举办2010上海世博会将有哪些影响?


    艾思本:这届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交流世界各地关于城市、关于未来发展的一些理念。


刘兴斌 夏冰 徐冰玉 郑佩珊 张初亮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