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节能建筑成为突破口 “低碳江苏”的绿色希望

点击:1758 时间:2009年9月9日 来源:

    2007年10月,中国第一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概念,并写入了十七大报告;2009年,联合国启动全球气候谈判,至今已过三轮。对能源过度索取已对人类生存产生了严重影响,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减缓气候变暖已成为确保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类生存的重大课题。在这一背景下,低碳经济的概念也逐渐清晰起来。   

    金融危机推动低碳经济发展   

    在世界朝着低碳经济迈进的关键时刻,全球金融危机引起世界范围的经济衰退和实体经济的全面危机。这必将对低碳经济进程产生深刻的影响——历史上每次大的经济危机,都曾经给世界造成深刻的影响,引发社会经济结构、金融结构的调整。   

    能源革命是工业革命的核心内容。当工业文明造成的资源枯竭、环境恶化成为这次经济危机的大背景时,旧有的不合理生产模式的内核——资源依赖的高碳经济更加清楚地暴露在人们面前,取而代之的必将是一个以节约、清洁生产模式为内核的低碳经济文明。   

    低碳经济给江苏带来发展机遇   

    胡锦涛主席于2007年APEC会议上,首次明确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研发低碳能源技术,促进碳吸收技术发展”的战略主张,并建议发展“低碳经济”;研发和推广“低碳能源技术”;增加“碳汇”;促进“碳吸收技术”发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毫不松懈地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工作。这预示着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有了新的起点。不久的将来,低碳经济可能成为各地区竞争的新经济制高点。   

    对于江苏省而言,技术上的独特优势、资源禀赋和地理位置等,都决定其具备了建设低碳经济示范区的有利机遇。   

    建筑节能成为低碳经济的突破口   

    尽管我国对美国出台将对高能耗产品征收“碳关税”的相关法案提出了强烈反对,认为其违背WTO原则,但在国际贸易中基于气候变化的争端势必愈演愈烈。江苏省的外向型制造业是经济构成的重要部分,如果能够积极主动地通过制造业“减碳”,备战潜在的“碳关税”,将在未来的贸易战中抢得先机。   

    近期,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与商务部长骆家辉两位华裔部长同时访华,与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签署了中美建筑节能备忘录。有关专家指出,我国建筑能耗已经占到全社会能耗的40%以上,而在美国这一数字是30%。因此,中美在建筑节能领域进行合作,可以说是寻找到了节能的关键。   

    据统计,江苏省全社会总能耗的25%~35%属于建筑能耗,而建筑能耗中的60%左右集中在供冷、供暖、热水等方面,也就是说降低建筑能耗的重点在于降低建筑的供冷、供暖、热水等方面的能耗。结合江苏省夏热冬冷的气候特点,可充分利用地热资源、太阳能资源,依靠区域能源规划等成熟的可再生能源的综合利用技术,大力推进江苏省的建筑节能减排战略,推行城市建筑的低碳化、绿色化。[page]   

    构建低碳建筑示范品牌   

    据统计,江苏二氧化碳年均排放量占全国总排放量的5%以上,且随着工业、制造业、建筑业的不断高速发展,这个比例正在不断上升,温室气体减排潜力非常大。同时,江苏也是地热资源、水资源、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资源较丰富的地区。   

    江苏省将紧紧依托自身新能源资源丰富、技术领先等优势,大力促进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节能产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节能建筑及可再生能源利用等一批新兴产业的诞生与发展,必然能够带动周边地区的低碳经济发展。作为新的增长极,以南京为中心,以江苏为重点,构建江苏省低碳建筑示范品牌,将形成中国第一个绿色建筑、低碳建筑区。   

    低碳江苏,具备良好的技术基础   

    在低碳经济战略的执行中,江苏省的新能源产业在全国已经走到了前列。作为省会城市,南京市的可再生能源利用发展迅速。尤其在建筑节能领域,已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技术开发、工程建设、管理服务体系。南京丰盛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就是集新能源投资、建设、服务、运营为一体的高科技企业代表,作为中国最早从事地源、水源热泵绿色空调技术研究与第一个将该技术应用于工程实际的企业,经过短短10年的发展,在民用建筑、商业建筑、大型公共建筑、生态园区等多个领域,完成了近300万平方米的节能建筑工程业绩。在南京,结合城市的地域特点,利用地热、长江水资源等可再生能源,成功实施了南京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园、朗诗、南京工程学院、南京四桥等多个国家级重点节能工程及示范节能工程。   

    在上海世博会的场馆建设中,南京丰盛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正是依靠先进的技术开发能力、强大的技术整合能力和丰富的工程建设经验,获得了世博轴、世博汉堡馆等项目的可再生能源系统设计、建设任务。因此,在新技术开发、技术整合、工程建设方面,可以说江苏已经拥有了一流的企业、技术和品牌优势。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