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承德依托优势打造生态文明新城

点击:1922 时间:2009年9月10日 来源:中国环境报

  环境保护部和河北省环保厅日前组织有关专家对《承德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进行了论证。《规划》顺利通过评审,专家认为,《规划》对推动承德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实现城乡统筹、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明确创建目标 确立评估体系

  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和生态资源优势独特,承德市一直是北京、天津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地,对整个华北地区的生态功能有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承德市的森林覆盖率以每年1个百分点以上的速度增加,目前全市范围内超过一半的国土面积被森林覆盖,生态环境优势位居河北省首位。境内有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和16个森林公园,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7.4%,占全省保护区总面积的50%。2003年,承德市率先在全省开展生态市建设,并以此为基础,于2008年3月在全省率先提出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目标。今年6月,承德市依托自身独特的区位生态功能和良好的生态基础,被环境保护部批准为成为第二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

  《规划》针对承德市所处的区位特点及特有的生态功能,按照统筹京津地区的区域发展原则,明确了经济投入和环境投入同步加大、集约开发和资源保护同步推进、发展水平和环境质量同步提高、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放大的方针,确定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并立足于承德市生态市建设和城市发展各项建设基础,分析了目标的可行性,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任务,确定了2009~2050年生态文明建设近期、中期和远期3个阶段的创建目标,其目标评估体系由生态文明素质、产业生态行为、社会生态行动和生态文明功效四大系统和36个要素构成。

  指导思想明确 技术路线可行

  专家组听取了《规划》编制组的汇报,并对《规划》进行了论证。专家认为,《规划》指导思想明确、理念先进、框架基本合理、技术路线可行,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和指导性。在指标体系构建、生态文明地图创建等方面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创新性,规划方法对其他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论证会上,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李文华院士认为,《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承德市的特点,确定了承德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框架和指标体系,并分析了目标的可行性。《规划》针对承德市所处的区位特征及生态优势,统筹考虑京津冀区域发展,明确了承德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功能定位,确定了近期建设重点,对推动承德市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实现城乡统筹、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规划》评审,并建议根据与会专家意见修改完善后提交有关部门审批,尽快付诸实施。 [page]

  建立联动机制 全力抓好落实

  环境保护部有关部门负责人在论证会上强调了国家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方略的重要意义和深刻内涵,并对承德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具体建议,希望承德市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要建立一个机制、处理好两个关系、抓住三个关键。一个机制即组织领导机制;两个关系即首都生态安全和水涵养功能的关系、经济圈(京津冀都市圈)内城市间发展的关系;三个关键即做好阶段性工作任务、做好城乡统筹、做好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体系建设。

  河北省环保厅副厅长殷广平认为,《承德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在实施过程中要注重与《承德生态市建设规划》相衔接,生态市、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细胞工程,要把《规划》中的内容落实到细胞工程和具体项目上,落实到行动之中。同时要结合本地实际广泛地进行宣传。

  承德市市长张古江表示,承德市委、市政府有信心、有决心、有能力在《规划》的引领下,坚持不懈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下一步要重点做好4项工作:牵头部门要根据专家意见,组织力量做好《规划》的修改完善工作,抓好《规划》落实,做出具体部署;适时提交市人代会审议并进入立法程序,保障《规划》实施的权威性、严肃性和连续性,使其真正成为承德市建设生态文明的行动纲领;依据《规划》,组织各县(区)及相关部门制订相应的实施计划;分解任务,落实责任。要落实各级政府行政首长责任制;建立上下联动、分工协作、绩效考核、监督检查的推动机制。

  当日,《承德生态功能区划》及《承德市重点水源涵养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也通过了专家论证。[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