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暖夏凉,不靠空调;路灯照明,不掏电费。上哪儿找这样的好事?答案就是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
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这个大家 (相册 户型 样板间 地图搜索)可能感觉拗口的词汇距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太遥远,但实际上它已经应用到了我们身边,医院、学校和住宅都涉及它。可再生能源应用就是利用太阳能、浅层地能等可再生能源解决建筑的采暖空调、热水供应、照明等,对替代常规能源、促进建筑节能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可再生能源应用力度的加大,建筑领域刮起一股“可再生能源风”,这势必也将在未来的房地产市场上引发一场“新住宅革命”。
●环保节能并不遥远
“我们家也没有装热水器,这个小区是整个安装的太阳能板,全部使用的太阳能,不光是洗澡呀,洗菜,一年到头都有热水,不用电,特别节能。另外小区路灯全部也是用的太阳能,采光采热特别好,光这一项又为业主节省了不少开支。而且这种房子确实是给我们业主带来了不少好处。”这是建业森林半岛的业主黄先生感受到的可再生能源应用带来的便利。“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在郑州主要就是地源热泵的运用和太阳能光热一体化项目的运用。”河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节能研究所副所长潘玉琴告诉记者。郑州市太阳能、浅层地能等可再生资源丰富,在建筑中应用的前景广阔、潜力巨大。“地源热泵就是通过井水跟空气交换热量,达到制冷制热的效果。”潘玉琴介绍说,采用地下水供暖后,冬季可以把地能中的热量“取”出来,提高温度后,供给室内采暖;夏季把室内的热量取出来,释放到地能中去。采用该系统采暖制冷将告别噪音污染、制冷剂泄漏、热岛效应。“地源热泵系统就类似中央空调,只是能量提供来自地下浅层水,而不是煤炭”。在有着环保绿色优势的同时,这一系统在经济上也并不吃亏,以郑州高新区慧城小区为例,近17万平方米的面积,若采用集中供热,按4个月的供热时间来算,每年需支付13万元的费用。“采用地源热泵系统只需耗费少量电能(主要是水泵运转用电),相比于用煤供热,成本少了很多”。
●何时走出“小众化”怪圈
“如果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成本能下降到‘白菜价’,我们肯定会多考虑可再生能源的运用。”一开发商私下坦言,投资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除了会增加成本外,财政补贴需要走程序,影响他们回笼资金的速度,所以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不是很感冒。
河南省肿瘤医院、郑州牧专新区、金领时代 (相册 户型 样板间 地图搜索)住宅小区、郑州市慧城小区、河南地矿大厦……
综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示的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财政投资的医院、学校等公共机构所占比重较大,地源热泵应用上住宅所占比例非常小。
据潘玉琴介绍,主要是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前期需要投资,比一般建筑的成本要高些,按郑州的地质条件来说每平方米要增加一百多元,除了有些高档小区主动应用外,开发商的热情不高。“按200万平方米来算,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补贴5000万元,地方财政再按1∶1的比例配套补贴,每平方米应用可再生能源的建筑将获得50元的补贴,将冲抵开发商前期的部分投资。”郑州市墙改办副主任孙忠军说财政补贴就是要推动人们应用可再生能源的意识。“不应用可再生能源,房子照样卖得很火,你说开发商会主动选择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吗?”河南中原房地产市场研究总监李明明说,购房者现在购房不够理性,关注的更多是价格,而对住房的后期使用成本关注太少,郑州的房地产市场还没有逼到让开发商火拼住宅科技的时候。“相对来讲,在庞大的住宅市场上,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所占的比例还较小,仍属于小众化。”“随着科技的发展及房价上涨,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成本占房价的比例变小,再加上政府对可再生能源补贴力度的加大,相信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范围会越来越宽。”潘玉琴十分看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前景。 [page]
●节能“大蛋糕”谁来抢食?
谁能抢得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先机,谁就能在未来的房地产市场占据主动。
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7月联合宣布,在近年来实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工程的基础上,将组织开展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工作。实施方案提出,对纳入示范的城市,中央财政将予以专项补助。资金补助基准为每个示范城市5000万元。“开展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工作,化零为整,进一步放大政策效应,将更好地推动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中的大规模应用。”
据郑州市建筑节能与墙体材料革新办公室副主任孙忠军介绍,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近几年组织实施了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工程,郑州市共有7项工程取得了国家示范工程称号,示范建筑面积95.54万平方米。
9月3日,郑州市政府出台了《郑州市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实施意见》,到2010年,郑州市城镇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新建筑将新增500万平方米以上。这意味着,今后郑州市新建学校、医院、商场和住宅小区的采暖空调、热水供应、照明等,将大力采用太阳能、浅层地能等可再生能源。
根据郑州市政府的规划,“十二五”期间,太阳能、浅层地能应用面积占郑州市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35%;到2020年,太阳能、浅层地能应用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将在50%以上。[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