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在此次上海车展上的百花齐放正在试图改变一段历史。
虽然,自主品牌这次在新能源车上的表现很值得大书一笔。不过,可惜的是,中国可能在新能源车上实现“弯道超车”的假想,目前来看还欠缺一点什么。
当前新能源车产业化最大的瓶颈就是核心技术的缺失,其他如购置成本高昂、消费者接受程度过低等诸多难题都是横亘在新能源车产业化面前的一道坎。
尽管车企们积极表示参展车型都会在一两年内实现量产,但这显然不能一蹴而就。其实,对于新能源车,车企们心里都明白,那只是一个长远的目标———可望也可及———不过不是现在,也不是最近一两年。因为,新能源车的研发,需要投入巨资,但又很难在片刻之间见到效益。
要知道,即使在汽车消费最成熟的美国,新能源车的市场份额也仅为2.25%。价格高昂,使用不便,技术可靠性、稳定性不高,缺乏足够的利益驱动力,致使新能源车举步维艰。
在国内,自主品牌的新能源车梦想如今正被包裹在一个小小的“茧”里,只有在这个“茧”里让自身的身体潜能发展到足以“破茧而出”的时刻,它才能变成美丽的“蝶”!这显然需要时日。
“成蝶”的结果是令人期待的,但“破茧”的过程却是异常痛苦的。自主品牌鏖战新能源技术,你们都准备好了吗? 来源:假语•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