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则消息:为完成减排任务全城停暖全额退还市民供暖费(http://news.sina.com.cn/o/2011-01-13/064021808314.shtml),此后当地政府表示“2010年我市已完成了节能减排指标,停止集中供暖与我市完成节能减排指标没有关系。此次停止供暖,主要是因为当初找到了新热源,便关闭了优创电力公司,但没想到新热源由于技术原因无法正常使用。”(http://news.163.com/11/0114/03/6QB0MG4300014AED.html)
问题在于,当地政府为什么要找新热源呢?难道不也是与节能减排有关吗?难道2011年当地就没有节能减排的指标任务吗?
尽管针对市民无法正常取暖,当地政府有关人员表示了歉意,但是仅仅退供暖费是不够的。按照有关法律,似乎应当双倍赔偿才对。
2010年年底也曾听说有些地方为了完成节能减排的目标拉闸限电,结果导致一些企业自购柴油机发电。这次林州市停止集中供暖后,市民们不得不采取自行供暖的措施,这些措施难道就没有消耗能源和排放二氧化碳吗?难道分散的供暖和发电会比集中供暖和集中发电的效率更高,更节能减排吗?
看来,所谓的差别只是在于集中的方式会纳入节能减排指标的统计,而分散的方式会避开相关指标的统计。于是,从统计指标上看,节能减排做得不错,达标了。但现实中的节能减排却是根本达不了标。如此玩数字游戏以致伤及民生,这样的节能减排还有什么实际意义吗?
如今指标管理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管理方式,但是在指标层层分解的同时却少见可行性研究和可行性执行方案的配套,以至于只好为完成指标而完成指标,不惜伤及其他。这种管理模式是政治体制改革中最该改革的,也是最困难的攻坚点。改革这种管理模式远比空喊民主的口号来政改要有意义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