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金融机构对低碳项目信贷的监管之外,来自于各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对于金融信贷系统的监管同样重要。在现实情况中,以“低碳”为由头的欺诈行为也时有发生,地方企业和银行官官相护,相互勾结,利用“关系”来获得信贷。
2010年上半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和证监会曾联合下发《关于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政策措施意见的通知》,《通知》指出,节能、节水、“零”排放等循环经济项目将在投融资方面获得国家重点支持,并且明确表示,要通过拓宽抵押担保范围、多元化信贷等方式解决目前循环经济发展普遍面临的融资难困境。这是我国自2009年1月1日开始施行《循环经济促进法》以来的第一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宏观政策指导文件。
在随后的半年多时间里,由于有了国家宏观政策文件的支持,从中央到地方,各地银行金融机构在企业的“低碳”项目融资方面可谓大开绿灯。尽管相关部门多次表示以“低碳”名义立项的信贷仍旧要进行严格的审核,但在实际中往往因为项目戴上了“低碳”的帽子,都予以“放行”。
仅在金融中心上海一地来看,2010年上海银行业绿色低碳行业信贷规模持续走高,据上海银监局的数据显示,至当年三季度末,上海银行业机构对其信贷投放总量已达到493.71亿元,前三季度总量增幅季度环比分别为0.96%、1.53%、1.97%,呈不断加速态势。相对传统的实质性贷款投放,上海绿色低碳行业信贷业务增势强劲,今年前三季度规模总量增加了4.1亿元,增幅达191.86%,占前三季度信贷总量新增份额19.27%,占全部表内业务的份额由年初的0.46%上升到了1.27%。
对此,上海银监局还特别表示,从近三年的行业资产质量来看,绿色低碳行业信贷各季度不良率平均水平保持在0.50%以下,远优于其他行业信贷质量。
然而在现实中,低碳项目并非是绝对安全、没有风险的金融避风港。由于看到了新能源等节能减排领域的“低碳”价值,许多企业转战到这个领域来,于是新设备、新项目纷纷上马。在过去的这一年中,不管是刚刚成立的新公司,还是半路出家的老企业,很多都把视线瞄准到了低碳领域的各种项目上。
因为这些新项目的扎堆,产能过剩的忧虑也开始浮现,甚至有些企业打着“低碳”的旗号,但却做起了“高能耗”的项目。特别是,当监管部门监察不到位的时候,过量的低碳项目信贷以及那些“关系户”所设立的低碳信贷,或将成为金融机构的顽疾。
以“低碳”为概念的经济固然有好的发展方向,但随着这其中存在的“过剩”问题开始发出警告,在2011年,“低碳”信贷如果依旧保持较高的水准发展,那么这背后蕴含的次生危机将开始浮现。[page]
“低碳”信贷大开“绿灯”,是福是祸?
低碳项目的信贷在过去的这一年可以说得到了最给力的支持。《关于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政策措施意见的通知》从不同方面明确了各级政府和金融机构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
在信贷支持方面,《通知》指出,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国家、省级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园区(示范基地)、企业,要积极给予包括信用贷款在内的多元化信贷支持,并明确了节能、节水、节材和综合利用、清洁生产、海水淡化和“零”排放等众多可获信贷支持的重点循环经济项目,并提出各级政府要采取直接投资或贷款贴息等方式加大支持力度,各地政府要编制“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确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此外,参与循环经济发展的企业直接获得融资的途径也有所拓宽。
诚然,这样的政策文件出台对于很多企业而言是件喜事。在企业来看,这不仅仅是一次项目融资的机会,也是企业经济结构转型的难得机遇。比如在山东烟台,某资源再生公司因为利用废溶剂对回收物资再加工提取无水工业酒精,成为开发区一家零排放、零污染的环保企业。由于项目的“低碳化”,该公司顺利地从农村信用社开发区联社得到了500万元贷款,满足了企业项目建设、项目改造和正常经营等方面的资金需求。再比如,有的企业利用“低碳”项目的信贷,购买了更加环保的生产设备,还有的企业利用信贷融资积极转型,扩大和开发各种等低碳项目。
低碳项目获得信贷早在前几年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业内人士表示,由于企业节能减排工程通常资金占用量大、见效时间长、缺少担保抵押等因素,商业银行在对企业申请节能减排项目的信贷投放上多年来始终未持积极态度。但随着低碳经济在2010年成为中国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热点,越来越多的银行开始在信贷政策和贷款投向上大力支持绿色环保领域。
然而问题也在信贷“放开”的过程中开始出现,审批和监管的力度开始慢慢松懈,以至于在某些地方,只要是“低碳”项目就可以获得融资贷款。做一个环保项目,没有别的担保,仅凭减排的二氧化碳指标就能获得银行的贷款。在深圳,一家专门从事垃圾发电并通过出售碳减排指标来营利的企业,由于营利模式专业性强,资金筹集一直是个问题。然而由于该公司的项目有属于政策扶持的领域,因此它获得了银行发放的750万元能效贷款,用于垃圾填埋厂的沼气回收发电项目。
只需要一个“低碳”的理由就可以获得贷款,这样未免太草率。在各种低碳项目的实际运营中,或许并非个个都是“地雷”,尚没有危险到不可触碰的境遇。但就客观层面来看,市场上并没有绝对安全的盈利项目,任何信贷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风险。
就拿新能源项目来说,虽然着眼于未来5年,或是10年,这一领域的发展机遇确实很广阔,但是从短期来看,新能源发展也存在一定的产能过剩危机。暂不例举各种数据,就是用眼看也能估计出来,众多企业转型到新能源领域开发新项目,很多地方都出现了一哄而上的局面,这背后必然隐藏着一定时期的产能过剩危机。
早在2009年的时候,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就曾表示,现在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已经成了一个高风险、过度竞争的产业。他说:“能源对GDP的贡献率最多是10%,而新能源在其中的比例还不到10%,即占经济总量的比例还不到1%。这么小的盘子,十几家到几十家公司就够了,现在却是一哄而上。”
一方面,各种低碳项目的“风起云涌”之势导致了这个领域的利润被越来越多的企业瓜分,可是前期贷款的巨额投资并没有平摊掉,重复性建设在立项初期很多都没有考虑到,只是因为融资到位了就纷纷开工建设。轻松的信贷审批手续,导致更多低碳项目纷纷立案。
另一方面,低碳项目利润收益能有多少,项目回本又需要多少时间都很难说,毕竟低碳绿色经济在我国仅仅是刚刚起步,虽然市场上有广泛需求,但没有前车之鉴,也没有经验可取,只能摸着石头过河,银行的信贷风险自然也是越来越大。
有关专家指出,在支持产业结构调整由高碳向低碳转型方面,目前尚欠缺有效的风险补偿、担保和税收减免等综合配套政策,往往会导致转型企业的经营成本大幅度上升、盈利能力下降。低碳经济有社会效应但缺乏经济效应,直接导致银行信贷风险也会上升。 [page]
金融机构的监管和被监管
其实早在2009年的时候,金融领域的有关专家就已经注意到了低碳领域信贷的风险问题。尽管当时正值全球经济大萧条,“低碳风”正热的时候,很少有人站出来唱衰低碳领域,但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却在当时给“低碳”信贷业务“泼凉水”,提醒业界当心低碳热潮中潜藏的风险。
从目前来看,低碳经济依然属于新兴产业,在中国的发展时间非常短。由于过去一直以来的高能耗工业项目的开展,近几年开始,随着全球气候问题逐渐恶化,环保和低碳的概念才不断被提出,而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在节能减排问题上则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于是政府部门开始大力提升低碳产业经济的发展。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则需要在低碳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中积极发挥作用。
在很多情况下,一旦政府有了政策扶植,很多部门和企业就失去了自控能力。扩张,极力地扩张,要不就没有,一旦有就盲目追逐,这就是中国经济发展中常见的问题。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曾指出,以低碳经济为代表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已日渐成为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复苏的一个曙光。在大力倡导经济结构调整的当下,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已刻不容缓。但他仍提醒低碳经济目前政策配套欠缺且技术发展并不成熟,银行应注意其中的信贷风险。
这就是说,对于各种未来的低碳立项的信贷申请,金融机构一面需要积极鼓励,一面也需要严格审查申请企业的资质。业内人士指出,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瞄准低碳经济领域,特别是在“十二五”规划的蓝图下,打算大张旗鼓。但是低碳经济领域也可能面临“过剩”危机,如果扶持过度,信贷投放不够严谨,过分随意,有可能导致低碳经济领域的负增长。
对此国内某些银行已经开始准备应对“低碳”信贷风险的计划。比如,建设银行已与一些碳排放权交易所签署了战略协议,并专门成立了专题小组,深入研究碳交易市场的发展情况,对建行参与的方式和碳交易的风险收益进行了研究和测算,同时选定了部分分行和项目进行碳交易方面的试点营销工作。
又如,兴业银行则专门成立了名为“可持续经营中心”的业务部,负责全行的能效金融、碳金融、环境金融等领域的业务经营和产品的营销。同时在所有分行成立了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的职能部门,形成了覆盖全行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与协调体系。
除了金融机构对低碳项目信贷的监管之外,来自于各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对于金融信贷系统的监管同样重要。在现实情况中,以“低碳”为由头的欺诈行为也时有发生,地方企业和银行官官相护,相互勾结,利用“关系”来获得信贷。此外,有些企业用低碳项目融资,但半路改道做起房地产开发的生意,这样的事也都在媒体上曝过光。因此,对金融机构本身的信贷监管也很重要,因为低碳的理由往往足够充分,所以就更需要谨防某些不良的信贷行为借题发挥。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