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农村环保除各种示范试点和创建活动有少量投放外,对面上的工作几乎没有资金投入。村级组织对农民的号召力非常有限,很多地方出现农村公共环境无人管、管不了的现象。县乡两级政府部门普遍感到农村环境管理难度很大
“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
村民形象地描绘自己所处的环境。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的垃圾基本上是一种自生自灭或放任自流的状况,生活污水和垃圾随意倾倒、随意排放,对农村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随着农民工外出务工和城镇化加快,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不断提升,在江西大部分县市农村环境问题呈现一种“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的特征,农村垃圾何去何从一直困扰着农民的日常生活。
当地农民都习惯把垃圾倒在房前屋后的空地,日积月累便形成了无数个“垃圾山”,甚至很多垃圾堆放已逐渐侵蚀河道、耕地等等。
处理方式落后
“以前农村基本没什么垃圾,大部分被用作农业基肥。”在江西弋阳县,多位老菜农纷纷表示,前些年垃圾无论数量还是种类较少,农村垃圾是稀缺的农家肥。
过去,由于我国农村垃圾一直呈现数量小、种类少、易分解的特点,采用堆肥、简易填埋或自然腐烂等方式,基本可以维系垃圾总量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
而如今,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民现代生活方式逐渐确立,农村生活垃圾逐步向城镇“看齐”,垃圾数量猛增,而农村又缺乏生活垃圾处理系统,村民随处堆放垃圾,于是“垃圾山”随处可见。
按照一些村里老干部的说法,当前农村都是“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
据了解,建成一个正规的垃圾填埋场需要上千万元的资金,靠村镇几乎是“不可完成”的任务。由于农村垃圾治理长期被视作一项公益性事业,其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及地方财政。在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农村经济普遍困难的现状下,垃圾处理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page]
“由于资金匮乏,乡镇垃圾处理方式都是较为简易填埋,缺乏规范设计及有效的环保措施,许多垃圾填埋场与国家要求的建设标准相去甚远,无害化处理率低。”当地乡镇负责人表示,当前农村盖房装修风潮下,一些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甚至仅仅找一处无人的低洼山沟,将未处理的原始垃圾随意堆放。
显然,当前农村垃圾处理几乎“空白”状况下,垃圾填埋场没有防渗处理措施,就会成为农村环境的潜在污染源,极易引起二次污染。在降雨、地下水渗透等因素作用下,垃圾中的有毒有害物质会渗入土壤,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目前农村垃圾处理主要有卫生填埋、堆肥、焚烧三种技术。”弋阳县新农村建设办公室负责人表示,有机物含量高的垃圾可作高温堆肥,当前农村大部分青壮劳力外出打工,留守农民很少堆肥;焚烧处理方式较好,但投资、运行成本高;卫生填埋尽管不能实现垃圾的资源化和能源化,但成本低、易于操作,对于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较为实际。
面源污染扩大化
不仅如此,当前农村相当大一部分畜禽粪便等各种垃圾都被直接排放到河水中,对水体、土壤、空气等造成了极大的污染。
近几十年来,化肥日渐代替有机肥,不但造成禽畜粪便和人粪尿的严重浪费并污染环境,还形成了化肥与人畜禽粪便双重污染。
“现在农村河道堵塞、水源被污染比较严重。”当地干部表示,近年来一些新的耕作方式也对农业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由于耕作机械和耕作技术不配套,水稻秸秆难以就地还田,农民便将秸秆付之一炬,有的甚至直接将秸秆推到河里,河塘成了“天然垃圾场”。
显然,昔日传统农业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被高投入、高污染所替代,许多能源、肥源变成农村污染源。
目前,江西大部分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基本“空白”。近些年,农村环保除各种示范试点和创建活动有少量投放外,对面上的工作几乎没有资金投入。村级组织对农民的号召力非常有限,很多地方出现农村公共环境无人管、管不了的现象。县乡两级政府部门普遍感到农村环境管理难度很大。
更为尴尬的是,当地新农村建设中,一些农民修建三层楼房时,卫生间使用抽水马桶,粪便没有集中处理设施,大部分都是直接排入水体。
对此,当地乡镇干部表示,农村一些地方改厕,建造化粪池,村民卫生条件改善了,但是农村的河道污染却加重了;有些地方新建乡村公路,路经大河则建桥,遇到小河则筑填,形成一批断头沟半截河,活水变死水,死水变污水。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