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有“规”可循

点击:3496 时间: 来源:南方都市报

  两年间,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及工信部前后发布两个“国家级别”的新能源汽车管理准入规定,严格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准入门槛,将新能源车摆上了重点位置。

上周四,工信部网站正式公布了本月17日已发布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下称管理规则),管理规则共四章19条,定于2009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2007年10月,国家发改委也发布了一个《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该管理规则已于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不过,工信部表示“本规则施行后,与本规则不一致的,以本规则为准。”

客观描述新能源车产业现状

汽车行业分析师贾新光表示,“工信部此次发布的管理规则与去年发改委发布的新能源汽车生产管理规则相比并没有大多的区别,对新能源汽车三个发展阶段的定义仍是一样的,而且对企业和产品准入的条件也基本一致,准入要求还是挺高!”

工信部发布的管理规则不是没有新内容。

管理规则首次对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路径,按照储能装置种类的成熟度而进行了首次“官方”客观和清晰的描述。

管理规则在新能源汽车技术阶段划分表(2010年12月31日前适用)的附件中明确指出,以储能装置种类的区别来看,目前我国混合动力乘用车中只有金属氢化物镍动力蓄电池和铅酸蓄电池驱动的车型处于成熟期,其他的如锂离子动力蓄电池、超级电容器、液压/气压储能装置等动力驱动车型还处于发展期,而锌空气蓄电池驱动车型则还处于发展期。

在纯电动乘用车方面,仅有铅酸蓄电池驱动车型处于成熟期,锂离子动力蓄电池驱动车型处于发展期,其他的都处于起步期。至于其他新能源路径,如燃料电池乘用车/池商用车、氢发动机汽车和二甲醚汽车,则“清一色”还处于起步期。

与2007年11月发改委发布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一样,工信部上周公布的管理规则也是根据新能源汽车整车、系统及关键总成技术成熟程度、国家和行业标准完善程度以及产业化程度的不同,将新能源汽车分为起步期、发展期、成熟期三个技术阶段,而且对处于不同技术阶段的产品采取不同的管理。

根据管理规则,起步期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只能进行小批量生产,且只在批准的区域、范围、期限和条件下进行示范运行,并对全部产品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发展期产品允许进行批量生产,只能在批准的区域、范围、期限和条件下销售、使用,并至少对20%的销售产品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成熟期产品与常规汽车产品的《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管理方式相同,在销售、使用上与常规汽车产品相同。

今年国务院发布的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明确,政府将采取相关政策及措施,到2011年使我国新能源汽车(包括纯电动、充电式混合动力及普通混合动力)形成年产销50万辆,占汽车总产销5%的规模。在此背景下,市场对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尤其是其产业化后真正市场化充满了期待。但事实上,新能源汽车产业总体上停留在研发和示范运行状态的特征,并没有改变的迹象。

国都证券汽车行业分析师徐才华表示,新能源汽车在技术上已经初步成型,但在市场推广上仍有较长的路要走。此项政策不仅对新能源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规范化分类,还对新能源汽车的销售、服务等制定了详细的标准。此项政策实际上是领先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阶段,为新能源汽车进一步市场化提前准备好了政策标准。该政策对市场准入条件也制定了标准,未来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将逐渐成为一个高市场化,低政策化的行业。各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技术资金实际情况,对行业的判断,并参照该政策的相关规定来自行决定是否要进入新能源汽车行业。

国泰君安证券汽车行业分析师张欣分析,随着此次《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出台,对新能源生产企业及市场层面的规范,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新能源汽车成为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市场关注的焦点和热点。

而某主流乘用车厂家高层则表示,“工信部发布管理规则会给新能源汽车产业刮来一阵风,但这个产业的真正产业化,仍还需要一个过程!”该人士表示,管理规则仅是原则上解决了新能源汽车企业和产品的准入问题,而更重要、更复杂的各类新能源车的产品标准、性能标准和测试标准等方面的政策法规,目前很多仍属空白。 [page]

车企竞相打造新能源汽车基地

早在工信部管理规则之前,国内就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运动。

2008年12月初,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宣告成立。该公司由长安汽车集团和重庆市科委下属企业重庆科技风险投资公司联合投资成立,其中长安集团占65%股份,注册资金2900万元。根据规划,该公司为将来长安新能源车的实际使用提供技术支持,并不涉及车型生产和销售等上下游环节。

2008年12月底,北京新能源汽车设计制造产业基地也正式在福田汽车授牌。该基地总投资50亿元,具有年产各类替代能源和新能源客车5000辆、高效节能发动机40万台的生产能力,建成后将是中国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新能源汽车设计制造基地。根据规划,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将拥有三大绿色能源技术清洁能源、替代能源和新能源,应用于福田生产的大中型客车、MPV、中重卡及轻卡等全系列商用车。

而在北京新能源汽车基地授牌后不到10天,上汽集团和旗下上市公司上海汽车(600104)共同投资的上海捷能汽车技术有限公司(下称上海捷能)也正式揭牌运营。上海捷能注册资本高达6亿元人民币,其中上汽出资5.4亿持有90%股份,上海汽车出资0.6亿元持有10%股份。上海捷能将专注于混合动力和电动汽车的动力系统集成和控制集成开发,进行电驱变速箱技术的产品研发,打造自主知识产权的电驱变速箱研发、制造和应用体系。

今年5月初,为加速实现上汽2010年自主品牌混合动力轿车上市和2012年插电式强混轿车、纯电动轿车上市的产业化目标,上汽又召开了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建设的誓师大会。

工信部管理规则的颁布,对这些已抢建新能源汽车基地的企业来说,极为有利。上汽和长安有关人士上周均表示,对新能源汽车厂家和产品的准入门槛“一开始就要高”。

奇瑞汽车副总经理袁涛上周表示,“对于成熟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来说,产品的可靠性和一致性是最重要的,而要保证这点,就必须进行大量的测试,整车厂和零部件都要经过长期的配合和测试。”对工信部管理规则中申请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属于起步期或发展期技术阶段的,需要提交售后服务方面的承诺这一点,他表示非常认可,“因为售后服务方面的承诺,实际上也是一种验证,而且是促使新能源汽车产业成熟的一个重要环节!”

各地政府也成新能源汽车“后援团”

除了新能源汽车的基地运动之外,新能源车的全国示范运行工程,也在更多城市展开。去年底,科技部部长万钢宣布,在经过新能源车小规模示范应用后,科技部联合财政部等相关部门将选择11个大中型城市,连续三年在公交、出租、公务等领域率先推广使用规模达6万辆的新能源车,以拉动新能源车规模产业化的进程。此次全国范围11个城市示范的新能源汽车,牵涉到国内所有新能源汽车研发立项的厂家。

今年以来,各地方政府纷纷表态对新能源汽车产品的扶持或者补贴政策。

在重庆,科技部、重庆市政府和长安汽车集团,总共将投入5000万元资金(包括市政府授予长安的2000万元支持资金),用于补贴混合动力汽车新增的购车成本,并为用户提供10万公里的免费保修。在上海,据来自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的信息,从2010年起到2011年末,将对在上海购买、注册登记和使用节油率15%及以上的新能源汽车用户,政府将给予最高达到车价20%的一次性补贴,并免征本市贷款道路通行费。同时还有望免经牌照拍卖程序直接上牌注册登记,或可获优惠牌照额度。 [page]

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吴德林日前表示,深圳关于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方案和意见将会于近期内出台,力度将会很大。由于比亚迪的电动汽车在国内厂家中有一定领先优势,而深圳又是比亚迪的“主场”,深圳市已经在深圳市政府有关部门,包括科技局、环保局,交通局,以及政府所拥有的车位上建立了20个充电桩,同时在市民中心、深圳市政府总部所在地当中规划一块用地设置充电装置。

而广州市发改委已起草《广州市新能源汽车发展行动方案》并向各界征求意见。根据该方案的初步内容,广州将于2010至2015年期间,对购买符合规定的新能源汽车给予补贴,单辆补贴金额按节能率和减排量具体确定,补助总量预设上限。同时该方案还建议对购买新能源汽车的,将减免有关税费,包括免征城市桥梁车辆通行年票等。

各方观点

经销商

比亚迪广州迪顺店总经理吴毓安

工信部出台的《准入管理规则》,传递一个好的信号,最低门槛是什么?有了准入管理规则,会起到指引和规范的作用。2月份政府提出对混合动力车的补贴,其中纯电动汽车每辆补贴6万元很有利,但同时也希望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基础设施加大支持力度。

广州东风本田兴锐店总经理陈哲

《准入管理规则》,说明国家对新能源的认可程度越来越高,也会影响到消费者的心理。毕竟在国外,买新能源车型一度成为风尚。

上海通用别克安骅总经理李天赏

以上海通用发展的混合动力车型为例,有一定销量,但受困于无法量产,成本高,价格高,消费者也会算经济帐,不会只算环保帐的。

广汽本田鸿粤田店总经理陈南秀

新能源汽车今后是发展趋势,但目前其购买成本高,使用成本也相对较高。粗步估算,一辆车可能要用15年的时间,才会觉得购买成本跟预期节省相持平。所以尽管油价不断上涨,车主也抱怨,但要去买一辆成本高出几万元的车型,心里还是难接受。

消费者

德资企业职员陈先生 [page]

新能源车不便宜,以混合动力车为例,均价要高出5万以上,目前国内的混合动力车型以轻混合为主,节油率约为15%,如果只使用三五年,省下的油费还不及附加的购车成本,太不划算。新能源车在国内毕竟没有量产,价格高,其实是我们消费者在为车企的研发费用买单,维修保养技术跟不跟得上,还打一个问号。

海归李先生

我在日本留学、工作多年。在日本,政府对于使用新能源车的支持力度非常大,减免购置税、补贴很多。国内购新能源车没听说可减免购置税,购车的成本就高了。 朱中齐 雷敏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