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仇和率昆明市级领导班子观摩巡察六甲宝象河、五甲宝象河、小清河等3条紧挨在一起的入滇河道。巡河时,他明确了滇池治理的时间表:到2010年上半年,用两年时间杜绝湖外、河外增量污染问题;到2012年上半年,用两年时间解决湖内、河内存量污染问题,水环境大有好转。也就是说,用4年把滇池污染的根本问题处理好后,将迎接牛栏江外流域引水,增强滇池水动力。
不能有一滴污水进入滇池,不能跑冒滴漏,不能煮夹生饭,更不能翻烧饼
在小清河与五甲宝象河滇池入湖口,昆明浮德水治理公司在做蓝藻治理示范,采用“微纳米气浮”法,用气泡将原水中的蓝藻与污物黏附,并一起带出水面,从而实现水与蓝藻及污物的物理分离。
仇和在现场指出,目前依靠各种科技手段,从水体中提取污染物的方法是有效的,这是一种减法治理。在增量控制的情况下,这些减法治理措施可以发挥效果。
滇池治理按照既定的治理思路在进展,那么,现在进入到一个什么状态?
仇和指出,滇池治理目前正处在“半山坡”,挺一挺,可以登顶,一览众山小;松一松,万丈深渊。他说,入滇河道治理,从2008年7月2日观摩盘龙江治理开始到明年7月2日,两年时间要彻底解决湖外截污问题,杜绝滇池增量污染。所谓杜绝,就是不能有一滴污水进入滇池,不能跑冒滴漏,不能煮夹生饭,更不能翻烧饼。
今年底滇池周边“四退三还一护”要基本到位,今年底滇池周边要新增300多个生态湿地点。到明年7月2日,滇池河道治理正好两年,届时要彻底杜绝滇池的增量污染问题。
从明年下半年起,要实施湖内、河内清淤,水体生物污染提取,减少湖内河内存量污染,到2012年上半年,花两年时间解决存量污染问题。只有增量被杜绝,存量成为一个常数,减法治理措施才能发挥作用。
2012年下半年起,将每年从牛栏江引6.5亿立方水进入滇池流域,增强滇池水动力,把滇池水从“4年一换”变为“2年一换”。太湖水200天一换,巢湖也是200多天一换,相比较而言,滇池换水时间长,污染严重,是三湖中的治理难点。[page]
河道被盖住了,绿地减少了,土地被地砖覆盖了,地下水蒸发不出来了,城市不呼吸了
昨天巡察的三条河,都在官渡区辖区范围内,已经是仇和率队巡察的第27、28、29条河,滇池入滇36条河道的治理正在逐一厘清。
官渡区相关负责人在现场介绍,五甲宝象河、小清河、六甲宝象河三河紧挨,三河平行分布,平均相距为200米,相距最近处只有100米,官渡区湖岸线只占滇池总体的11%,却集结了入滇36条河道中的40%,河道非常密集。其中“三河”周边有10万人口居住,“三河”已失去排灌功能,最窄的河道仅宽2米。
面对河道纵横的片区地图,仇和沉思后说,这片地方非常有特色,正是因为这里集中了滇池40%的河道,所以才冲积形成了滇池的三个半岛,将来这些河道可以在小区里流淌。片区应该很好地进行规划,并通过规委会审定。河道不能覆盖,只能增不能减。我们见过,热天老太婆肩上披一条湿毛巾,打扇子,为什么?道理很简单,空气流动增加湿度。昆明越来越干燥,因为河道被盖住了,绿地减少了,土地被地砖覆盖了,地下水蒸发不出来了,城市不呼吸了,现有的水面因为污染严重而变得浓稠,蒸发量下降。所以昆明要绿化种树,要增加水面。
白天看绿化,晚上看亮化,刮风看净化,下雨看硬化
仇和说,环境决定心境,生态决定状态,昆明一定会成为最宜居的地方,要把昆明建成经得起看,耐得起住的宜居之城,白天看绿化,晚上看亮化,刮风看净化,下雨看硬化,内涵看文化,长远看规划,最终看现代化。
水环境治理,邻滇池7个县区和开发区,要信心、决心、恒心、耐心“四心合一”,河长、督导长、段长、组长“四长合力”,市级、县区级、乡镇、村居委会四级联动,湖外截污、杜绝增量污染源,湖内清淤减少存量污染源,生态湿地治理,外流域引水四措并举。滇池水环境的治理,最后要看两个生物指标,一是滇池土著鱼能否洄游,河长能不能带领市民游泳。[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