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地震过去20多天了,核泄漏的蝴蝶效应仍在振动着翅膀。最早看日本地震视频,和日本歌人(日本人称和歌作者为歌人)鸭长明笔下的一场地震有些相像。鸭长明是日本平安末年的一个歌人,留下一部随笔叫《方丈记》。他在书中写道:“山崩河埋,海水倾斜浸漫陆地。土地裂开水涌不断,岩石碎裂滚入谷间。近海划行的船只,飘摇于波浪之上,行走着的马匹四蹄失去了平衡。都城近郊各处寺院神社的建筑物,保持全貌的没有一处,有的部分崩坏,有的整个倒塌。灰尘升空,如浓烟一般。”
鸭长明记录的是发生在820多年前的元历大地震。他的感叹很有意味:“大地震刚过,人们都述说这世间无常,减去了些许烦恼,但日积月累,一年过后,竟无人言及这些了。”鸭长明说到的“无常”二字,不仅是《方丈记》的主旨,也是日本人看待自然与人生的一种普遍态度。
《方丈记》里有一段话很有代表性:“河水里的水泡,时而消失,时又聚集,但未曾久留,在世间的人和住所亦是如此。”用水泡来喻说人事和住所,曾是很多日本人对生活的一种日常认知。他们一方面承认世事无常,一方面却又渴望在这生灭迅速的无常中寻求新生。正是这种“无常观”养成了日本人独特的美学意识。无常观也让日本人对“物哀”美有天然的崇拜。这里的“物哀”,不只是对自然万物的悲哀或悲伤之情,还有共鸣与感动的意味,悲与美是完全相通的。
虽然日本地震引发的核泄漏危机仍未得到遏制,可很多人还是相信,日本的文化意识有能力帮助他们修补自身的生态良知。如今人类对生态环境,采用的多是一种功利主义态度。即使要保护环境,也是从保护人类自身的角度出发。而日本的传统文化,和中国的传统文化一样,都体现在人对自然和万物的尊重上,其中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把自然生态的平衡作为人类社会的终极价值。像《易》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尚书》说“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皇天无亲,唯德是辅”,《中庸》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强调的都是人与自然万物具有平等的价值。在这种观念中,大自然有独立的价值体系,并非是作为人类征服的对象而存在的。它把自然平衡看作一切价值的基础,时时意识到人类不过是诸多生物的一种。只有实现了人与物的共存而不相害,才是人类生存的一种理想境界。
无论是日本的“无常观”与“物哀”观,还是中国儒家的“天人合一”观、道家的“道法自然”观,都应成为我们反思现代文明的重要思想资源。这些思想中蕴含着一种生态良知,即把征服自然的观念,转变为对自然的顺从与尊重。道理很简单,科技再强大,人也无法离开自然延续自身的存在。人类本身并无法产生任何能量与物质,再高的科技,不过是对自然界能量和物质的转化。要重建生态良知,首先要改变的就是过去以人类为中心的价值认知,而把自然生态看作是世界的中心。这种生态良知,也表现在对积累物质财富的态度上,它强调节制,通过对人类发展和增长的自我限制来保护生态环境。它以保护自然为第一原则,放弃任何不计环境成本的经济方式,从而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共同受益。这种良知表现在日常生活中,讲求的就是简单、节俭与适度消费。
人类能否从日益增多的生态灾难中,孕育出一种有生态良知的文明?我们需要从文化角度,来反思日本核泄漏这种灾难,才可能在民众中形成相应的文化共识。一切保护生态的制度构建都离不开这种文化共识。期望这场日本大地震引发的诸多灾难,能够让更多人的生态良知复苏。
房价调控如何实现“制度破题”?
徐立凡 财经专栏作家
3月29日,北京房价调控目标按期出台。至此,54城市的房价调控目标均已揭晓。北京调控目标是:新建普通住房价格与去年相比稳中有降,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廉租住房应保尽保,公共租赁住房保障能力明显提高。其他城市普遍采取与GDP挂钩的房价调控模式,其中还有只调控增量房房价与存量房房价的差别。
对于房价调控与GDP挂钩,人们关心的是,房价和GDP之间有什么逻辑关系?为什么不与居民支付能力挂钩?在各地GDP规划虽然降速但仍高于居民收入增速的情况下,这种价格调控模式等于设定了涨幅——即使抛开建设成本上涨因素,也意味着6%左右的年涨幅。在普通居民同样处于通胀压力的情况下,虽然6%已远好于房价一日三变的飙升,但仍然有叠加的压力效应。相较而言,“稳中有降”更符合民意预期,当然仍会让人猜想:如果土地价格构成因素不能改进,营销环节的不当寻利漏洞不能补上,那么降幅从哪里省出?完成房价调控目标或许需要事实上的价格管制。而价格管制,显然不是市场正常运转的长久之策。
实际上,上述两种不同模式都既有政策依据,也有现实依据。按照“国八条”要求,各地根据“经济发展目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和居民住房支付能力”确定新建住房价格控制目标。GDP本来就是房价调控目标的重要参考因素。而在多数地方政府严重依赖土地财政的现实环境中,楼市与GDP的相互作用也是客观存在:房地产拉动GDP增长的比重一直就偏高。与GDP挂钩的房价调控目标模式,只是二者关联度的倒装句式表达。北京将土地和资金资源集中于保障房,也是此前楼市调控战略布局的传承。
尽管如此,假如只是将房价调控目标与GDP作简单的线性捆绑,则不仅各地房价调控目标的设定易被解读为房价继续上涨的政策授权,而且会使房价调控背后的宏观调控战略深意浅层化。实际上,“国八条”为房价调控目标设定的三个参照标准蕴藏着复合式的内在逻辑。以北京为例,北京地区“十二五”规划GDP年均增长目标规划为8%,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目标也为8%,而房价“稳中有降”,意味着今后人均可支配收入、GDP和房价的赛跑中,政策希望做到的是人均可支配收入率先撞线。果真如此,被问责式调控限制的房价上涨,对应于居民住房支付能力,将事实上下降。剔除掉未来建房的成本上涨因素和居民的日常消费品通胀因素,至少居民在住房支出上负担不致继续加重。 [page]
这样的战略勾画能否通过房价调控得以实现?关键在于能否实现居民收入增长水平相对于GDP和房价的超越。从这个角度说,既要关注房价调控与GDP挂钩,也要关注房价调控是否能与居民收入水平挂钩。如果GDP增长与居民收入增长落差继续加大,显然房价调控将无益于百姓居住权的合理实现,也无益于楼市的健康发展。因此,完成房价调控目标的唯一途径,是对经济增长和财富分配惯性进行改革。对北京等重点城市而言,这意味着两个方面的战略提速。一方面,是将拥有的智力优势更大范围地转化为产业优势,以此减轻对于土地财政的依赖性,对冲由此造成的财政损失。另一方面,是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减轻包括商品房价格在内的房价调控压力。这实际上是一种倒逼式推进。
从根本上说,价格要么是市场自愿交换的结果,要么是机制缺陷叠加于市场价格之上的结果。对房价直接进行调控本身表明,房价构成因素中非理性因素已经占据过多。这早已是社会共识。要真正挤出非理性,不仅要靠行政的强力手段,还要靠信贷、财税等系列政策的及时跟进。而所有的制度改进和跟进,都应指向同一终极目标:即民富的实现。如此,房价调控才能摆脱浅层式管理的疑惑,实现其应有的战略性的制度破题功能。
淡定背后的文化支撑
张国庆 国际问题专家
淡定现在是一个很时髦的词儿。“浮躁中需要淡定”,不仅是许多投资专家对投资者的忠告,也是很多婚姻问题专家对陷入感情困惑中人的良言。而在国际竞争中,这更是中国与其他国家比拼可持续发展力的关键所在。
说我们正处在一个文化浮躁的阶段,可能有人听着不舒服,但说我们正处于一个不浮躁的时代,似乎就对不起这张嘴了。其实,浮躁也没什么吓人的,一辈子过下来,谁要是没浮躁过,没做过蠢事,那才是真的白过了。但问题是,需要知道,浮躁不能成为人生的主流,或者说是社会的主流。就像资本市场中有些泡沫很正常,泡沫成灾了才是危险的。更重要的是,浮躁的时机也很重要,太晚了显得荒唐,太早了会影响成长。
在反思“地震能否唤醒日本”的问题时,一个美国学生很尖锐地指出,日本人在其伤口愈合、财大气粗后,又犯了骄傲自满的老毛病,全民陷入泡沫经济的狂欢中。而日本年轻人更是逐渐成为被动漫、游戏、娱乐腐蚀的日本“宅”一代。进取心少了,读书少了,之于皮毛的沾沾自喜多了,富二代般的显摆和放纵多了。人们不大愿意沉下心来去学习和思考,而仅仅是追求表面上的东西。
其实美国也有这样的时代。在“南北战争”后,美国人也曾经历过将近40年的文化浮躁,美国也由此患上了“工业文明综合症”,其主要表现为:经济生活的混乱、社会贫困的恶化、阶级对抗的加剧、政治危机的加重。问题的症结在于,资本主义创造了物质与技术的进步,却使社会文化精神的发展相对滞后,由此导致社会的严重失谐。尤其是当重物质轻文化、重实利轻理想的少数人拥有了极大的物质权力后,不但不能致力改善全社会成员的生存发展条件,反而影响了整个社会的秩序化,且其自身又得不到适当的控制,导致社会动荡,冲突迭起,各种社会力量处于失控状态。从而出现了全社会的迷失。
这一切,直到西奥多·罗斯福掌权,以及进步主义运动得势之后,才得以改观。在那之后,富人们开始自觉不自觉地回馈社会,美国文学出现了繁荣景象,美国媒体更是脱颖而出,美国也真正地从大国走向了强国。美国在世界舞台上的淡定表现,也正是从那时开始。没过多久,美国的文化开始风靡全球,美国媒体更是成为了这个世界的巨无霸,英语也成为了最时髦的语言,以至于很多国家出现了英语经济。
相比之下,今天的我们却似乎没有30年乃至40年可以蹉跎了,因为时代的发展实在太快了,不进则退,甚至于走得慢了都会掉队,这也使我们必须警惕文化浮躁所带来的种种问题。我们也没有日本人的本钱。人家已经是富三代了,我们连富一代都算不上。换言之,中国人现在处在最关键的时刻,我们所面临的挑战比我们想象的多,因而这也是最需要学习和思考的时候。
有句话说:人和人的区别,不在于工作的八小时,也不在于睡觉的八小时,而在于这之外的时间。在八小时之外,你做了什么,追求什么,决定这个人的品位和精神高度。推而广之,一个国家也是如此。如果一个发展中国家中的多数人,还沉迷于比吃穿,用大把的时间去抱怨,羡慕钱和权,从心底里轻视知识和思想,那就太奢侈了,也乐观得有些好玩了。
时间的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与谁在一起,这既包括人,也包括事,更包括物。换句话说,如果你经常能够与优秀的人在一起交换能量,他们中的每个人都有40年的历练,10个人的话,就是400年的功力——你的人生功力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增强了。读书其实就是这样一种“交友”方式。
印第安人有一句谚语说,“如果我们走得太快,就要停一停,好让灵魂跟上来,要不灵魂就会被我们给弄丢了!”的确,我们都需要停一停、静一静、想一想,给自己的心一个淡定的机会。 叶匡政[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