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酷夏,空调开始飞转。随着上游能源成本的价值重估、随着环保意识的深入,如何节能的话题再一次摆上桌面。
经济危机阴影下,尽管用电压力得到暂时缓解,但节能作为全球性的话题却依旧显得那么紧迫和必要。
然而,就笔者观察,当前在国内市场上,却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节能空调叫好不叫座,集“节能、省电、舒适”等诸多优势于一身的节能空调,根本不是那些低能效空调的对手。来自权威机构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市场上4、5级低能效空调的市场占比仍高达70%。而在几大巨头的产品比例中,低能效空调的占比则达到了80%。
为什么节能空调在中国市场的发展遭遇瓶颈呢?除了众多消费者反映的产品价格贵(同样规格的空调,节能与非节能产品的价格差高达千元左右),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企业参与和推广的积极性不高。笔者在国美、苏宁等卖场看到,尽管许多品牌的展示样机中都在突出节能空调,不过在导购员的推荐过程中,非节能产品仍然是主流。
一些空调业内人士透露,现阶段迫于企业产品定位的原因,许多节能空调都被企业定为中高端机型。
而这一部分机型是不以规模化销售来获利,而是会设定一个比较高的利润,能卖则卖,卖不动也不足以影响企业在行业中的市场占比。此外,还有一些企业虽然想推广节能产品,不过迫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压力,只能选择继续推动产品售价低、消费群体广的非节能空调。
于是,从整个产业链发展情况来看,处在中游的空调制造商,认为现阶段市场需求的重点仍是非节能空调,因而在每年的产品布局上自然会减少对节能空调的投入力度。如此一来,上游的一些供应商,由于厂家在节能产品的订单量较少,也不愿意将原材料价格降低,从而造成了一个节能空调的发展畸形,原本可以通过企业的规模化推广降低节能产品的生产成本,最终却因为众多企业的不作为,让节能空调变身为高价产品的代名词。
以前企业界总有一个说法,第一个挑头者不是成为先烈,就会成为先驱。现在看来,这种说法要改改了,应该是“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特别是在节能空调的推广普及上,有了国家政策在背后撑腰,企业最理性的做法就是顺势而为,只管向前冲,只要找准市场时机与企业实力,就一定能获得市场那块最大份额的蛋糕,而普及节能意识的美誉又会在无形中给自己实现了二次加分,这样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