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庆节后,株洲“九天国际”物业管理公司对照明系统改头换面——9000多支普通日光灯管全部换为节能灯管。
这次改造由节能公司负责所有灯管的投入、安装和维护,节能公司承诺在亮度提高40%的基础上,节能率不低于50%。九天国际可每年节约用电30万千瓦时左右,在合同期内(6年)可净收益70万元以上。
这一节能减排方式被唤作合同能源管理。
与传统的遏制高耗能产业等行政手段相比,它被视为调动用能单位节能改造积极性的一块“馅饼”。目前,在国家发改委备案的株洲合同能源管理公司已有6家,不断有企业看中这个“香饽饽”。
然而,我市在推进合同能源管理过程中,它也并不是一帆风顺。
全市20多家单位采用这一方式
与“九天国际”有着同样做法的,还有湖南华联瓷业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近日与节能公司签订合约,对工矿照明实施了节能改造。节能服务公司“前期免费为客户提供包括能源审计、项目设计、项目融资等一整套节能服务,然后从客户获得的节能效益中收回投资和取得利润”的方式,从去年4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联合制定《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意见》开始,得到推广。
株洲大街上,其实随处可以见合同能源管理的痕迹——早在2003年10月,株洲市灯饰管理处与深圳德勤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全面启动了株洲市路灯节能改造项目,以零投资模式引进该项目。到今年4月止,共在118条道路安装了150台节能设备,节省电费1117.3万元,减少能耗1241.44万度。
“目前我市不少单位非常欢迎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市两型办节能减排办公室负责人尹文平表示。去年,我市作为实施节能减排全覆盖工程试点城市,在工业企业、公共机构、大型公共建筑等方面全面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据初步统计,全市有20多家企业和单位采用了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实施节能减排。
“不过,家庭、门店等单位并不太适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尹文平表示,由于规模小,节能回收效益的周期太长,对节能服务公司来说不合算。
市场很大,但“不敢放手做”
尽管前景很好,但不少节能服务公司也表露出担忧。
株洲火炬工业炉有限公司作为全国第一批示范节能服务企业,自2008年开始全面推进合同能源管理,今年以来已投资1000多万元,要做的业务很多,但公司负责人鲁总却皱起眉头:“不敢放手做。”
原因不少。“一些企业总认为节约空间不止这点,拼命压价,此外,我们还要花精力维护相关关系——服务的企业如果有个技术工人做手脚,都可以让节能效果发生偏差,从而影响后续结算等工作。”鲁总有些无奈。
湖南宝诚节能技术有限公司的负责人陆哲民同样深有感触,他告诉记者,从事合同能源管理的企业遇到瓶颈的原因一是融资渠道不畅,有项目无资金的现象经常发生;二是因为缺乏权威的第三方审计核算,“节能效果测算哪个说了算?意见不同怎么办?”陆哲民说,有些企业见效后不愿履行义务拒付钱,也挫伤了从事合同能源管理的经营积极性。
“还有一点就是,节能减排在领导干部任期考核目标中排不上位置,政府部门推广起来有惰性,加上受‘传统采购产品拿回扣’的影响,一些企业宁愿买节能产品。”陆哲民透露。
关键是引进“权威的第三方”
“当前迫在眉睫的是从机制方面着手,成立株洲“两型”认证评估中心,全力推进节能减排全覆盖工程。”市两型办节能减排办公室负责人尹文平认为。
节能减排空间有多大?节能效果到底由谁说了算?合同能源管理推进中,节能服务公司之间的恶性竞争如何杜绝?围绕这些问题,尹文平认为,要建立能耗审计评估中心,引进“权威的第三方”——有能耗审计资质的机构。“同时,通过能耗普查,摸清全市所有单位的节能减排的家底。”尹文平认为,“摸清家底”能为“十二五”节能减排指标的落实等提供科学依据。
融资这一块,则是节能服务公司更为期待的,“希望政府部门能出台政策,从节能减排角度给予担保、反担保、融资的支持。”陆哲民等人认为,希望能设立专门的投资公司,尽可能争取民间资金或者相关的金融机构的支持,为节能减排提供资金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