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可再生能源协会孟宪淦:光伏产业鼓励竞争

点击:1278 时间: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先要打开市场,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1世纪》:除了特许权招标的项目之外,3月26日,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推出了“太阳能屋顶计划”,对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项目装机容量大于50千瓦的光伏发电系统,原则上均以20元/瓦的资金补助予以扶持。其后,又开始制定“金太阳”计划。这些补贴计划,与特许权招标的关系是什么?

  孟宪淦:都是国家推动国内光伏市场发展的一种手段。特许权招标偏重的是地面光伏电站,“太阳能屋顶”计划则更多地关注太阳能屋顶建筑。在目前光伏产业发展的综合性政策没有出台之前,我们可以采用“一事一议”的方式,采取各种各样的手段,其目的都是推动光伏市场的发展。

  《21世纪》:从特许权招标项目,到各种财政补贴,再到《新能源发展规划》中光伏产业的发展目标翻番,国家大力发展光伏产业的意图已经非常明显,但是这样的短期内大发展,是否会造成产业的急功近利,消化不良?

  孟宪淦:这些都有可能。在大力发展的推动下,肯定也会有企业放弃对于技术的研发,忙于牺牲质量扩大产能,这些问题应该都会看到。但是现在这些问题还没有暴露出来。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连起步的阶段都没有完成。

  以我的观点,在我们目前的阶段,光伏产业刚刚起步,有政策上的支持肯定是很好的。按照以往风电等领域的惯例,一开始也肯定会出现千军万马一哄而上的情况。但是这都是一个必经的过程,没有这个过程,就不能发现问题,更没法想办法解决问题。

  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再到行业内,现在最主要的问题都是缺乏经验,因此应该先把光伏的市场打开,让行业发展起来,再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以硅材料的技术进步为例,过去我们的硅材料90%以上都是依靠进口。过去国际上最大的几家硅材料制造企业联合起来,不向中国企业转让技术,也不在中国设厂。而随着光伏市场的扩大,国内硅材料技术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很多技术在过去的两三年内都逐步地掌握了。如果没有一定的规模,仅凭一两家企业折腾,怎么能掌握技术,降低成本呢?

  《21世纪》:在这个过程中,有什么办法可以尽量地减小发展中会付出的代价?

  孟宪淦:还是有的,根据以往风电的经验,政府应该加强指导,避免过多的重复,让每一个政策都落到实处。

  比如说,现在主管可再生能源政策的部门就非常之多。除了发改委、能源局之外,财政部、科技部、建设部也在出台相应的扶持、补贴政策。但是由于主管机构不同,很多政策出现了交叉或者不能落实的情况。企业在享受这些政策的时候,门槛也很高。所以关键是政府的引导。

  《21世纪》:在政府的引导方面,有其它领域或者是其它国家的比较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吗?

  孟宪淦:国外企业的成功在于他的市场已经很成熟了,而我们的市场还在起步阶段,所以往往会出现不理智的情况。这都是无法避免的,只有在发展中才能解决的问题。  王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