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新能源轿车拉响泡沫警报

点击:1890 时间:2009年10月21日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报

  9月初,《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在2009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上,首次听到发改委产业协调司陈斌司长提出,新能源汽车热已经出现,这将不利于汽车产业的发展。


  陈斌介绍,当前不少地区和企业纷纷采取动作上马新能源汽车项目,不少企业实际上根本就不具备研发能力,也不掌握核心技术,而是外购关键零部件进行组装生产。一是迎合政策和市场需求,二是借以上汽车项目谋求取得汽车生产资质。这都不符合我们的政策导向,也不利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


  近日,网易汽车评论员倪金节就陈斌司长的观点撰文分析认为,目前的新能源泡沫化趋势已经出现,相关部门必须高度警惕,避免重蹈互联网和房地产泡沫的覆辙。


  “陈司长讲的过热是指一些不太了解电动汽车的企业,一听说新能源是未来方向,马上出来很多企业准备投资电池,也不问投资什么样的电池。他是指这种情况。”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采访分析了陈斌所谓的过热。


  董扬同时强调:“现在研究电动车的主流科研单位和主流企业不存在过热问题,他们正在扎扎实实地做,而且对他们的支持还需要加大,政府要加大支持力度。”


  中国汽车业资深策略专家丁树雄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采访也同样认为,未来发展新能源轿车是大势所趋,还须加大投入支持新能源汽车。


  涉足“新能源”的背后危机


  对于新能源轿车,国内汽车企业纷纷涉足。据记者了解,目前国内至少有30家客车企业已涉足新能源车研发。轿车方面,六大汽车集团以及华晨、江淮、奇瑞、吉利、比亚迪等都有研发新能源车计划,企业数量总计超过40家。然而从目前部分本土公司展示的混合动力车型来看,技术含量低下,节油性与日、美企业相差甚远,部分公司甚至以“伪混合动力”车鱼目混珠。这也是发改委等部门当前十分头疼也相当关注的问题。


  新能源汽车还未真正在中国市场形成“市场”,不少地区就已经按捺不住扩大投资的冲动,大搞新能源汽车,汽车业界掀起一股举国上下“千军万马”上电动车的热潮。在新能源车扶持政策出台后,这种现象日渐升腾,一些毫无混合动力技术基础的企业纷纷拿出一些项目申报,以获取政府的扶持资金。这其实是乘机向中央财政或地方财政伸手捞钱和要项目经费。


  对于正处于“襁褓”期的新能源汽车,目前正是政府与企业的全力配合“哺育”的关键时期,不良的干扰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极为不利。[page]


  投入和产量都与国外有差距


  从目前新能源的汽车发展现状看,国内新能源汽车面对的阻力还不少。首先,从车企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投入来看,国内企业与国外的差距甚远。据对国内17家汽车本土企业的统计,他们对新能源车的投入累计是57.2亿元,相比于跨国公司,中国每家汽车企业在新能源车上的花费显得有些可怜。


  早在2004年以前,通用就已经投入10亿美元研究电动车。记者从通用中国取得的信息是,单单雪佛兰Volt电动车的研发就用了7.5亿美元,约合52.5亿元人民币。此外,2009年至2012年,通用在推进新能源战略以及先进驱动技术研发及商业化方面的投入资金预计为29亿美元,约合203亿元人民币。


  另据计算,目前中国本土汽车企业生产并在运营的新能源车约为3989辆。而丰田普锐斯一款车3年在中国的销售总量已达到3465辆。中国新能源车总体市场规模也还很小。


  对于目前刚刚起步的新能源轿车,从投入和产量看都似乎难以看出“热”的苗头,然而,陈斌的过热之说也是对于汽车产业发展的警示,在当下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初期阶段,认清方向和创新技术是当务之急。


  新能源车能否弯道超车


  在汽车领域,新能源轿车被普遍认为是与国外汽车企业同处一个起跑线上,我国有望通过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实现我国汽车业的“蛙跳”,有机会实现“弯道超车”。在前不久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召开的会议上,董扬对记者表明了对新能源轿车的看法:“新能源轿车我不认为有‘弯道超车’的可能,没有什么捷径,只能是踏踏实实地做。”


  对于刚学会造车、技术研发能力不强、制造品质不稳定的中国车企来说,新能源并不是与国外车企竞技的同一起跑线。对于我国的新能源汽车目前的发展现状,丁树雄也用了形象的比喻。新能源是新的大类的比赛项目,目前还有许多比赛规则在酝酿制定中,但这并不影响运动员在场外的体能训练和竞技提高。比赛前,运动场波澜不惊;开赛后,孰高孰低才能一目了然。


  虽然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存在一定变数,但车企仍对新能源车充满信心。今年年初一汽集团宣布已重新制定新能源战略,到2012年,一个年生产能力为混合动力轿车1.1万辆、混合动力客车1000辆的生产基地将建成,当年计划实现的年产目标是:混合动力客车800辆,混合动力轿车1600辆。


  专业生产新能源轿车的比亚迪汽车总裁王传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自豪地表示:“我们现在其实已经具备了大规模能源储存的技术,比如储存风电、太阳能,将它们转化成可利用的能源,这一技术对中美能源有很大的帮助,未来可以有更广泛的合作空间和合作机会。”[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