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扣主题更要讲实效
今年“无车日”的主题是“健康环保的自行车和步行交通”,意为倡导绿色出行方式,节能减排,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可是当人们到活动现场南京西路(石门二路——华山路)一看,那里根本就没有自行车道可供骑车者骑行,无形中就将活动的主题打了折扣。
而且对于这次活动,有关部门也只是沿袭了上两次实施“城市无车日”活动的做法,封一段“样板路”,让社会车辆绕行就算完事了。殊不知,这样一来势必加剧其他路段的交通拥堵。据悉,活动期间,与南京西路相交的几条马路以及南京西路周边的北京西路、延安中路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交通混乱状况,让驾车一族叫苦不迭,怨声四起,从而削弱了“无车日”的宣传效果。
我以为,搞一项活动一定要紧扣主题讲实效。活动前,要看一看是否已将周边的问题解决好,民生问题是否落实好;活动中,不在于“抢眼”,而要在于给公众带来一种期待和积极的变化。故我建议,若今后再要搞此类活动的话,还是要有点创新,比如可以将活动内容布置到各区县的某些单位、部门,让这些单位、部门的职工在“9.22”这一天或骑自行车或步行上下班。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起到示范作用,而且还因开展活动的点多面广,将极大的提高公众对活动的知晓度和参与度,提高整个活动的宣传效果。当然,有些事情和做法,也不一定非要等到“无车日”那天才来做。譬如,开辟自行车专用道,为骑车者提供便利;像组织“志愿者”队伍一样组织“步行族”等,都是可以在平时实施起来的好办法。况且,这些方法在国外许多地区都有成功的经验,不妨借鉴一下。
周钰栋
管理应鼓励绿色出行
“无车日”虽然每年只有一天,但其理念却应该深深扎根在全年365天之中。推出“无车日”,目的还是减少碳排放,增强大家绿色出行的意识,而不是为了作秀,人为地造成拥堵。因此,有关部门要未雨绸缪,事先做好调研,拿出切实可行的应变措施,将“无车日”拥堵的概率降至最低,真正做到既达到节能减排的宣传效果,又不过多地影响市民和上班族的出行。在此,提出一些建议供参考。
首先,对“无车日”需要管控的路段,要堵疏结合,而不是一概拒绝通行。例如,将车牌单双号通行机制引入“无车日”的道路交通管理,就是一个不错的权宜之计,可以有效地缓解“无车日”某些路段拥堵不堪的现象。
此外,我们知道,拼车出行在新加坡等地司空见惯,从节约能源的角度出发,还是应该在合情合理的范围内鼓励拼车。有关方面不要将此简单地当做一个禁区看待,一禁了之,而是要当做一个课题来深入研究,要有点高度地看问题。从减少碳排放对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上来作点思考,拿出可行性方案,分清正常拼车还是拼黑车的是非界限,让有合理需求的拼车族名正言顺。只有管理更加具有现代意识,更加人性化,才有助于促进民众减排意识的提高。[page]
许华建
加大公共交通投入
倡导“无车日”的本意是要提升公众的“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的意识,让人、车与自然的关系更加和谐。然而,仅仅为了“作秀”、应付场面,而把市中心的一段交通主干道作为“限车道”,就犹如一个原本就不宽敞的瓶颈口,再堵上一团棉球,人为地导致了相邻路段乃至周边、高架道路的拥堵。这种得不偿失、事与愿违的事情不能再做了。
对上海市民而言,出行中要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通常最实际可行的做法莫过于搭乘公交。近年来,政府再三强调要实行“公交优先”的政策,出行乘坐公交车确实比过去方便多了。然而由于社会上新增机动车的速度也很快,许多道路车满为患,影响、降低了公交车运能的发挥。我觉得,我们应该很好地利用“无车日”活动来宣传少开车的好处,来呼吁控制公车出行数量的重要,来提醒有关方面要多支持公交的发展。有关部门也应以科学发展的眼光,切合实际的方法,把节能减排的好事办实、办到位,使民众的“绿色环保”意识不断提高,并成为自觉行动。
陈冬梅
正确理解“无车日”的含义
我认为,“无车日”活动本身是一种教育和倡导活动,并不是“交通管制”,因此,搞什么“机动车限行”或“禁车”等是不妥的。当然,要使“绿色交通”的理念深入人心,光是搞一年一次“无车日”宣传教育活动也是不够的。
其实,在“活动日”里比“平常日”多一点宣传、多一点教育、多一点倡导、多一点提醒,这好比是“纲举目张”的关系。“活动日”应该是提醒倡导以“说”为主,“平常日”应该是落实措施以“做”为主,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比如,市民乘公交车出行,受到路线和时间的限制,自行车是值得提倡的一种出行方式,也是公交车的一种有效补充。我建议有关部门落实措施多设点自行车免费停放处(尤其是交通枢纽站旁和城乡结合部),这样,可以起到一个“桥梁”作用,使公交车与自行车这两种出行方式有效地结合起来。
总之,我们要克服“两个极端”的思维定势,正确理解“活动日”,并正确处理好“活动日”与“平常日”之间的辩证关系。 [page]
夏伯年
多管齐下 低碳出行
过多的车辆行驶在城市的街道上,不仅造成了道路严重堵塞,降低了城市的运行效率,汽车的尾气也增加了城市的污染,同时汽车会消耗大量的能源,不利于节能降耗国策的实施。如何能保证城市居民的出行效率,又有利于更好做到节能减排,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完善城市的公共交通运行系统,包括开辟自行车专用道、公交专用快车道,增加地铁的里程,做好地铁与公交车出行的最佳衔接,同时降低城市的公共交通运行系统的收费。其次,能否规定城市市区主干道在交通繁忙时段内,增设非公共交通机动车拥挤费。在城郊地铁站附近设置大型临时停车库,并且少收费或不收费,方便车主换乘公共交通。其三,尽量减少政府部门、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公用轿车配置,对需要配置的公用轿车采取用车者费用自理,定额补贴的办法,这样能大大减少公车私用的现象。其四,政府部门和新闻媒体应加强建设城市和谐环境宣传力度,鼓励和宣传公民绿色出行,可以在城市一定区域设立免费自行车出借处,方便有需要的市民借用自行车出行。
刘岭梅
多一点自觉行动
现在有机动车的人很多,由此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与环境的“不和谐”。所以,开展“无车日”活动,是提醒我们如何加大推行绿色交通行动。就目前的现状而言,还不能说我们的“无车日”取得了多大的成效。我认为,在节能减排方面,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我一位同事买了一部轿车,但平时是不开的,上下班骑自行车。他说自己家离单位不太远,骑车一是可以锻炼身体,二是节约汽油费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只有到了双休日,他才会开车跑趟大卖场购物,或是同家人外出游玩。
我觉得,这种生活态度很积极,懂得享受生活,又能很自觉地履行公民义务——为减少污染尽一点力。所以,每每遇到“无车日”,我就会想到他。
卢忠雁
办事信息化 出行可控制
为了节能减排,我们除了应采用骑自行车、乘公交车等绿色出行方式外,还要尽量减少出行次数。而办事信息化是减少出行的最有效手段。
我女儿今年大学毕业,入职手续搞得很繁琐,在全市各处穿梭几天,盖了好些圆图章才搞定。其中有些事情其实轻点鼠标即可解决。譬如,要了解入职者所持学历文凭的真伪,可以上教育部的“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在线查询,既方便又防伪。可用人单位却要入职者到某机构去出具一份并不防伪的纸质鉴定证明,花钱花时不说,来回几次奔波也增加了交通压力。
如果各行各业都能做到办事尽量信息化,必将大大减少出行人次,收到缓解交通压力、节能减排的明显效果。[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