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山东枣庄:“一箱油”理念带动城市战略转型

点击:1666 时间:2009年11月3日 来源:中国环境报

  ■编者按


  如何才能既确保水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又保证城市转型期的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稳定?近年来,资源枯竭城市山东省枣庄市以保障淮河流域、南水北调水质安全的大局为重,创造性提出“一箱油”的观点,根据环境容量合理配置环境资源,采取多种措施,为城市发展和产业进步腾出了发展空间。以这一理念为指导,枣庄市综合施策,采取了“防水、治水、用水、保水、管水”的水污染综合治理模式,使区域水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改善。枣庄市的成功探索值得各地学习和借鉴。
  

  睡莲弄清影,碧水绕浮萍。如今,当你沿着山东省枣庄市薛城沙河走上一程,你会发现,居民楼沿河鳞次栉比,清澈平静的水面上托起片片睡莲、浮萍,一片绿意中娇艳欲滴的白莲格外夺目,不时几只白鹭在水面拂过激起层层水晕,调皮的鱼儿更是不时探出水面……


  可当地百姓曾这样描述沙河的过去:“原来这河叫‘薛焦排污沟’,只有3米宽的河道,污水横流,垃圾遍地,寸草不生,一到夏天还洪水泛滥”。


  小沙河由昔日的“排污沟”变身今日的“景观河”,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又一好去处,这主要归功于枣庄市的水污染综合治理。


  近年来,山东省枣庄市以保障淮河流域、南水北调水质安全的大局为重,创造性提出“一箱油”的发展理念,选择了一条壮士断腕、环保优先、用心养水、支撑大局的发展之路,摸索出了一个成效显著的“防水、治水、用水、保水、管水”的水污染综合治理模式。


  今年3月,由环境保护部、监察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等部门的14名人员组成的国家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考核组来到枣庄市,对山东省2008年实施《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06~2010年)》的情况进行考核。


  在考核情况反馈会上,环境保护部有关负责人充分肯定了枣庄市的水污染防治工作,认为枣庄市在创造性提出的“一箱油”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取得了经济和环境双赢的成效,他们的成功探索值得山东省及全国其他地市学习和借鉴。


  “一箱油”理念带动城市战略转型


  如果把发展比作赛车,过去只要跑得快就行,不用问消耗了“几箱油”,不计代价,不计消耗。而现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给“一箱油”,要想跑得好、跑得快,就必须腾出能耗空间和环境容量,上附加值高、规模大、税收贡献大的项目。


  近年来,面临煤炭资源濒临枯竭的现实,枣庄市委、市政府提出实施城市转型的战略,确立了“一箱油”的发展理念。这种理念,在全市上下形成了共识,同时也融入到了环保工作中。


  立足科学发展,枣庄市把有限的环境容量视作“一箱油”,采取强化领导、减少排放、等量置换等措施,尽可能节约这“一箱油”。


  以水污染防治为重点,枣庄市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环保投入由2000年的不足5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24亿元;对小水泥、小火电实施了“全国第一爆”,相继关停污染严重的“土小”企业12家;大力推行节能降耗工作,2008年,120家重点用能企业节能总量达120万吨标准煤,万元GDP能耗下降5%;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


  做到这一步还远远不够。如何用好有限的“一箱油”,上马能耗低、污染少、经济社会效益高的好项目、大项目,努力促进环境与经济的高度融合,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发展,才是最终目标。 [page]


  按照“一箱油”的发展理念,枣庄市严把环评审批关口,严格执行环境保护部关于审批“四不准”、“十不批”原则,结合全市水环境保护的实际情况,对新上项目实行“四个坚决不批”(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环境法律法规的项目坚决不批;对“两高一资”的项目坚决不批;对南水北调沿线5公里范围内、饮用水水源地等环境敏感地区产生重大不利影响的项目坚决不批;对完不成总量减排,没有容量指标的坚决不批),严格限制新上水泥、焦炭、造纸等污染严重的项目,从源头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2008年,全市共否决重污染项目4个,提出更换厂址项目12个。


  在“一箱油”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枣庄市水污染防治工作由工业点源治理阶段跨入全流域综合治理阶段,水污染防治取得明显成效。在环境保护部公布的2008年度国家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实施情况考核结果中,枣庄市代表山东省接受国家考核,以91.5分的成绩再次获得第一名,实现了省政府确定的奋斗目标。


  五措并举保水质


  以“一箱油”发展理念为指导,枣庄市综合施策,采取了“防水、治水、用水、保水、管水”的水污染综合治理模式,取得显著成效。
 

  ——“防”即严防死守控污染。在严把环评审批关口的同时,枣庄市居安思危,把环境应急纳入全市应急预防体系,制定了《饮用水水源地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置预案》,建立了多部门联合应急处置机制,成立了环境应急队伍,配备了应急监测、应急反应设备,并对全市50多家化工、造纸等危险化学品企业和重点废水排放单位提出了应急处置要求,做到防患未然。市大型高科技煤化工企业——兖矿国泰化工有限公司利用厂区附近的废弃河道建设了一座容积达两万立方米的环境应急处置池,为预防水环境污染事故构筑起一道坚固防线。


  ——“治”即狠抓治理不放松。“壮士断腕”是枣庄市进行环境治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真实写照。近年来,利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多管齐下,结束了枣庄市30余年麦草造纸历史。同时,分批关闭了瓜干酒精生产线,彻底消除了酒糟废水污染。为完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枣庄市累计投入资金8亿元,建成投运9座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到33万吨。目前,全市所有区(市)至少建成一座污水处理厂,每个污水处理厂都配备了完善的污水管网、除磷脱氮工艺、中水回用网络、污泥处置设施、自动在线监控系统,并制定了企业化运行制度。


  ——“用”即中水回用节约资源。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枣庄市在污染治理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利用流域内季节性河道和闲置洼地,建设中水截、蓄、导、用设施,合理规划中水回用工程,在全市企业推行“无一次性用水车间”,引导企业加大中水回用力度。2008年,全市中水回用量达到10285万立方米,约占新鲜用水量的10%。


  为进一步净化水质,枣庄市还实施了中水截蓄导用工程。据悉,在去冬今春的农业抗旱中,截蓄导用工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解决了近20万亩农田灌溉问题。


  ——“保”即保护生态促和谐。枣庄市通过建设人工湿地净化工程,实施退渔还水、退房还岸、退耕还湿工程,充分发挥环境自净能力,初步形成了“治理一个流域、培育一个湿地、造就一个生态地域”的新格局。


  ——“管”即环境监管贯始终。根据省环保厅“四个办法”要求,枣庄市不断提升科学监测手段,完善执法监察装备,配备高素质执法人员,举全市之力,建立健全环境监控体系。2008年,枣庄市投入1亿元安装了113台(套)水质自动监控设施、52个监控视频,建设了11座水质自动监测站,对全市所有重点废水企业排污口、污水处理厂进出口、7条主要河流跨境断面(包括区、市之间河流断面)实现了实时在线监控。


  如今,枣庄市区域水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改善,7条河流水环境步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据统计,2008年以来,全市7条主要河流污染物浓度与2007年同期相比又有大幅下降,两条河流COD改善幅度在50%以上,3条河流氨氮改善幅度在50%以上,台儿庄运河、薛城大沙河两条河流的最好水质达到地表水Ⅱ类水标准。     见习记者 董若义 通讯员 冯广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