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哥本哈根最后的博弈 看会议前的大国立场

点击:1645 时间:2009年11月5日 来源:

  “我还清晰记得2007年12月在巴厘岛形成了‘巴厘岛路线图’之后,我们就开始准备在今年12月份全球要达成一个‘后《京都议定书》’的协议。”气候变化组织中国区总裁吴昌华10月31日在第一财经环境峰会上说,“2008年大家都忙着谈判,感觉时间依然充足。”


  但现在看来可能不像当初想象的那样。


  距离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还不到五星期的时间,气候变化的“威胁者”和气候变化“怀疑者”之间的“争吵”已经白热化,各国在这场与地球索取与被索取的“战斗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尽管哥本哈根会议的前景仍不够明朗,但可以肯定的是,未来国际气候协议将不是只有减排目标的单一的国际协议,最有可能是一个包含减缓、适应、资金、技术、市场以及可持续发展政策等诸多要素综合的一揽子协议。


  中美两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温室气体排放国。中美两国立场和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今年哥本哈根会议的进展。中美无疑是本次会议中的两大主角。


  与此同时,各国都在为自身的发展打着各自的“算盘”。


  吴昌华最近频繁奔波于世界各国,参加各种气候会议,因此对各国立场有了初步了解。以下是她的分析。


  哥本哈根一台戏


  很多人问我对哥本哈根会议有什么看法,我还是坚持谨慎乐观的态度。为什么?打一个比方,这就像是围绕着全球气候变化在上演一台戏。哥本哈根就是一个舞台。它拥有台前、台后很多故事。


  台前,是一个悲观现实的地方。这里上演的是各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因此说它悲观。现实,指的是大部分国家已经充分认识到哥本哈根不是一个终点,在某种程度上,它象征着一个起点。五个星期后,不可能像原来在2007年12月巴厘岛所设想的那样,各国签署一个全面的框架。现在各种客观指标表明不可能,但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希望。同时,也没有一个人敢说哥本哈根峰会是失败的。


  欧盟处在被人看作是摇摆的过程中。《京都议定书》时它是领导者,在哥本哈根中它也想继续成为领导者,但这一切似乎都不太容易


  在过去近两年的谈判中,国际社会还是在全球气候变化一些具体的问题中达成了协议。


  其实,气候变化谈来谈去就是两个原因,一是能源生产的消耗,第二就是砍伐森林。单就毁林问题争议而言,相信在哥本哈根会议上会达成一定的协议。


  哥本哈根需要解决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需要各国首脑、政策决策者们制定出严格的时间表。


  而哥本哈根的“台后”,应该说是比较乐观的。单从气候组织来看,大家没有太多争议。大家意识到全球经济必须经过一场深刻的变革,这个变革很大程度上就是发展低碳。


  其实,企业界领导、CEO从本身企业发展层面看,都非常关注碳排放、能效问题。从全球资本流动来讲,虽然爆发了金融危机,但仍然可以发现还有大量资金是围绕新能源流动的。金融界、投资界都已经发现并意识到气候问题的严重性,并认定了低碳发展方向。
 

  此外,公众的意识也越来越高。


  这台戏“难演”有两方面原因。第一,大家都觉得这台戏有主角和次角之分,主角就是G20国家。非洲国家应该属于配角,主角就是要帮它们的忙,这是一种主流化思考。


  第二,大家都要当主角,也就是说非洲也认为自己应该是主角。非洲国家认为自己受害最深,最欠发达的经济发展以及各国来此建高污染的工厂,这时候应该是世界补偿他们的时候。

[page]
  我现在不去关心“争角”的问题,因为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目前,国际上的大部分声音觉得主角之争就是中美。其实不然,奥巴马上台之后,中美两国之间就气候变化问题频繁互访、交流,取得了很大成就。这对外界来讲,是很棘手的问题,也引起了很多国家心理上的不平衡。


  欧盟:想继续成为领导者 


  从历史上看,欧盟和美国走得很近。但欧盟现在发现美国突然和中国走得近了,将其“抛诸脑后”,也很不平衡。


  我个人判断,欧盟处在被人看作是摇摆的过程中。《京都议定书》时它是领导者,在哥本哈根中它也想继续成为领导者,但是现在有美国,这一切似乎都不太容易。


  不久前,我在斯德哥尔摩见到了欧盟主席,我也问了他几句。他说很多事情不能公开说,但他说可以保证,欧盟是坚决坚持《京都议定书》和原来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当然,我也不知道他这些话是不是从一个政客的角度出发的,但至少我与很多欧盟成员国的人谈话时都感觉到,欧盟主席这些话还有一定的真实性。欧盟并没有真正想离开《京都议定书》的进程。


  “巴厘岛路线图”


  不可放弃


  在上台演这场戏的时候,非常关键的一点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彼此不信任。


  哥本哈根谈判无外乎“巴厘岛路线图”中谈到的几个问题。尽管我在国际场合一提“巴厘岛路线图”就有人试图打断我,但大家既然坐在一起谈问题就表明有基础。如果把本来的基础放在一边另做协商是没有依据的,所以,“巴厘岛路线图”是不可以放弃的。


  如果绕开“巴厘岛路线图”,则出现几个问题。第一个是关于承诺的问题,发达国家到底承诺什么?能不能承诺?其实这些问题主要是对美国而言。还有一个问题,是关于资助的问题。


  另外还有一个不是特别突出的问题,就是关于技术转让。大家可能认为技术转让不应该是哥本哈根谈判的障碍。技术转让不是单纯给一个技术,即使是完美的技术,从发达国家拿到发展中国家,也要经过更多研发投入和调整。它不是简单的知识产权问题。


  中国肯定要去谈判,要力争发展中国家发展的空间,同时也要给自己一定的压力,要走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的道路。中国的立法政策在纷纷出台,但是否完全到位?未必,很多事情都在路上。在这个过程中,国内也面临各种障碍,包括投融资方面的瓶颈、消费者的行为等。


  其实,发达国家对中国的要求是自相矛盾的。第一,国际上让中国承诺一定要减碳排放,就中国目前的发展看局限性很大,但还是坚持做了;第二,经济萧条,国际社会又叫中国消费。中国已经在提前消费了。


  美国人不能光看自己的利益,要考虑一下其他人的利益。      纪虹宇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