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周生贤:建设生态文明 统筹能源环境与发展

点击:1312 时间:2009年11月12日 来源:中国环境报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09年年会11日在北京开幕。李克强副总理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对于我们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指导意义。大会以“能源、环境与发展”为主题,紧紧围绕中国当前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必须把握的关键问题,深入展开探讨,非常必要和及时。


  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在大会上指出,从某种意义来讲,发展就是燃烧,烧掉的是资源,产生的是GDP,留下的是污染。传统的发展模式,消耗的资源多,产生的污染大,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十分尖锐。科学发展就是消耗的资源越少越好,产生的污染越小越好,最好是“零排放”,前者是“资源节约”,后者是“环境友好”,总括起来就是又好又快发展。按照这个观点去理解,传统的“粗放式燃烧”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的繁荣是表面的、虚弱的、不可持续的,是推迟执行的灾难;“科学的燃烧”应该是理性的、公平的、持久的,是节约燃烧、清洁燃烧、安全燃烧。


  能源、环境与发展互相制约、相互作用,影响着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的结果。能源与环境的利用方式,决定了发展的质量、效益和成果;而发展方式的不同,也决定了能源与环境的利用效率及其对社会建设与发展的支撑能力。长期以来沿袭的粗放经济发展方式,使我们在对能源进行开发利用、创造出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空气污染、生态破坏、气候变化等一系列严重环境问题,人与自然的矛盾激化,直接威胁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环境问题很大程度上是能源问题,而能源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实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必须科学审视和反思过去对能源与环境的认识及利用方式与强度;而要从根本上打破经济发展中的能源环境瓶颈制约,则必须转变发展方式。


  我国能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尤为特殊,异常复杂,解决起来比许多国家要艰难得多,付出的努力要艰辛得多。从能源结构看,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难以改变;从发展阶段看,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能源资源消耗将在未来一段时期继续保持不可避免的增长态势。从产业结构看,我国工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导,决定了现阶段经济社会活动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资源。从技术水平看,环保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有利于能源高效、清洁利用的技术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机制尚未形成。从国际分工看,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大量产品的出口,加剧了我国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page]


  党的十七大报告将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作为我们前进中面临的首要困难和问题,正是基于对能源、环境与发展关系的深刻认识和全面反思。严峻的现实要求对我们传统工业文明进行反思、扬弃、跨越和创新,催生新的文明形态,推进新的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应运而生,成为有效破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问题的时代抉择。


  生态文明在价值观念上,强调给自然环境以平等态度和人文关怀,要求人类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利用、保护和发展自然,给自然以人文关怀。生态文化、生态意识应当成为大众文化意识,生态道德成为社会公德并具有广泛影响力。在实践途径上,体现为自觉自律的生产生活方式,追求经济与生态系统之间的良性互动,坚持经济运行生态化,改变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生产方式,以生态技术为基础实现社会物质生产的良性循环,使绿色产业和环境友好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泉。倡导和践行绿色消费,选择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环境的生活方式。在社会关系上,生态文明推动社会走向和谐。将生态化渗入到社会管理中,追求代际、群体之间的环境公平与正义,深化公众环境参与,推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实现和谐。


  生态文明贵在创新,重在建设,成在持久。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规划,常抓不懈,从生态文明建设最迫切最需要的方面、环节和任务着手,切实解决最突出的问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收到良好成效。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明日的文明,始于今日的奉献。”生态文明的美好未来,需要付出不懈努力。我们将认真吸收和采纳国合会中外专家的建言,抓住当前机遇,锐意开拓进取,沿着生态文明的指向,积极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让我们以包容开放的胸怀坦诚相待,与国际社会携手前行,共同应对,为人类更加美好的明天做出更大贡献。[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