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前主席亚瑟·伯恩斯曾慨叹:“我期待有一天,统计学家在估算财富时,能把环境耗损加进去,我们将会发现,GDP的数字一直在骗人。”
是的,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正悄然恶化,未来的资源正被加速“贴现”……无论是企业公民抑或社会公民,都责无旁贷。
履行社会责任的方式有多种,作为一家崇尚责任立业的国有商业银行——交通银行[8.87 0.57%](601328.SH,下称“交行”)则用推进绿色信贷工程的方式充分发挥信贷资源的配置功能,构筑信贷支持环保的长效机制,履行着企业社会责任。
交行副行长钱文挥近日在接受CBN采访时表示,企业社会责任实际上与企业形象、企业品牌密切相关,某种程度上而言,责任也是竞争力,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得好,就能进一步提升品牌价值,还能为股东带来更大价值。企业的社会责任、商业诉求包括员工价值都是相互促进、协同提高的,而非对立关系。短期利益上可能会有冲突,但若把眼光放长远,相互之间的重合点和结合处就很明显。
顺理成章地,交行的股东利益、员工利益和社会责任在“绿色信贷”上面找到了最大的交集。
绿色信贷全流程
“绿色信贷”在银行业并不新鲜,近年来,很多银行在信贷实务中也会考虑环保节能问题,但缺乏具体标准判断的基础,这使得“绿色信贷”在真正实施的时候,实际效果和期望目标大相径庭。
随着环境资源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制约日益突出,作为承担信贷资源配置功能的商业银行,其履行社会责任的层级必须有所提高。在此情况下,“绿色信贷”的有效实施也就成了银行业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
早在2007年下半年,交行就开始全面探讨如何有效地把信贷业务与节能环保有机结合,以便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2008年3月,交行正式启动 “绿色信贷工程”,确定了绿色信贷的具体标准,将“绿色信贷”政策融入授信准入、客户选择投向管理、授信评审、授后管理等各个关节,树立“绿色信贷”在信贷工作领域的核心地位。
对“绿色信贷”的实施来说,由于银企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如何获得全面准确的信息是推行绿色信贷的相对难点。
目前,交行主要通过以下渠道获取信息:一是政府机构尤其环评部门的公开信息资料,公共渠道获得的对违反环保规定企业的处罚,包括政府公布的对小钢铁、小煤窑等限制类产品的能耗标准。二是贷款项目必须出具企业环评报告,涵盖大气、副产品、废渣等项目的评估结果,这是确定企业环评等级的重要标志。此外,交行还会主动收集一些行业标准和行业平均水平,并进行研究分析,看企业的项目能耗和排放水平在行业处于何等地位。
钱文挥告诉CBN,综合各类环保信息,交行把所有授信客户和项目按三大类、七小类进行划分,并实施全口径统一环保分类标识管理,不分客户的行业、所有制、规模、新老及叙做的业务品种,凡有授信额度的客户都要进行分类,实行全口径统一分类管理,包括问题类客户、零售信贷小企业客户。与先对新增客户实施环保标识管理,后逐步推进的实施方案相比,交行“绿色信贷”工程覆盖面更广。[page]
钱文挥继续介绍说,根据国家相关监管机构要求和环保部门相关环境评估指标等,交行把客户和项目按红色、黄色、绿色三类进行分类标识管理。绿色为环保达标企业,细分为环保优秀、良好、合格、无碍四小类。黄色为环保警示企业,以企业排放达标情况、人民银行企业征信系统环保记录等环保敏感信息为触发条件,细分为环保关注和环保警示两个小类,交行将支持此类企业的节能环保改造,对一定期限内环保仍然不能达标的企业实施减退。红色为环保风险企业,无论企业经营状况如何,只要在环保方面不合格,交行将实施坚决的减退和禁入。
为了构筑信贷支持环保的长效机制,交行对信贷系统、流程、评估制度和手册进行了全面升级。据了解,授信企业环保情况及环保标识被全面融入授信贷前、贷中、贷后全流程。升级后的信贷信息管理系统不仅能记录每个企业和项目的分类情况、分类动态数据和分类标准,而且还增加了缺失环保信息的客户流程控制,未通过环保标识和分类的信贷项目将无法完成贷款全流程。
钱文挥举了个例子,某市一个重要化工项目向交行申请一笔数目不小的贷款,项目母公司是中国化工五百强之一,也是当地龙头企业之一,企业资质不错。但交行发现项目里有一项产品属于总行140类限制类、可能危害环境的产品,同时其下游产品也属于受国家政策限制类的产品。经过反复论证并向企业说明情况,交行最终没有参与这个项目的融资。
“从长远看,一旦环保标准更严格、国家限制措施力度更大,该项目的产品就可能会被限制销售,对企业经济效益和银行都会产生负面影响。”钱文挥说。
值得一提的是,交行的“绿色信贷工程”不仅实施于新进客户和项目的审批,还适用于存量贷款的贷后管理。
钱文挥告诉CBN:“信贷是长期积淀的过程,每年新增贷款20%~30%,银行贷款比重较大的是存量贷款,而存量贷款中的一些客户并未达到现有环保节能标准、或者从长远看存在环保问题。”
鉴于此,交行引入了贷后管理,既对新进客户提高环保标准,也对存量贷款,尤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重点关注企业,加强授信客户环保情况跟踪监测力度。即在授信后定期、不定期监控时,要即时更新分类标识,做好动态维护工作。贷后监控时,重点反映环保标识为红色、黄色客户近期环保情况,对那些列入红色标识客户,实行名单制监控,限额管理,对不符合要求的企业则进行减退、加固或提升环保标准,并对加大环保投入和技术更新的企业给予有力的支持。
为了更好地将“绿色信贷”落到实处,交行还进行了相应的制度设计和保障,以充分调动信贷负责人员和普通员工对绿色信贷工程的积极性,如通过宣传教育把绿色信贷环保节能植入信贷文化,每年对高级信贷管理人员进行的年度问责考核,绿色信贷是重要考核标准之一,由总行对省直分行绿色信贷工程的建设进展及质量进行通报,对因贷前调查失实、审查审批失察等造成向环保违法客户及项目提供授信的人员,根据有关规定从严处理。此外,各单位的信贷管理综合评价考核中,绿色信贷也是重要的评价内容。
经济效益和社会责任的和谐交融
通过一年多的前台把关、中台管理、贷后减退加固,交行在绿色信贷工程上取得了较好成效。
截至2009年9月末,交行已完成“绿色信贷”环保标识分类的授信余额达总余额的99.9%,已分类授信户数达授信总户数的99.8%。在已分类的授信总余额中,绿色类占99%以上。目前节能环保类贷款不良率则远远低于全行水平,上半年全行不良贷款率约1.5%,而节能环保类行业的不良贷款率仅为0.28%。下一步交行还将对绿色信贷分类标准进一步细化,进行不断完善。[page]
此外,结合环保信息和标识分类,交行对不符合环保政策的存量客户进行批量减退。至2009年9月末,在以“环保”为主要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共减退高风险客户1534户、贷款181.1亿元。同时,2009年1~9月份全行支持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和项目、节能减排技术创新改造等客户458户,贷款余额增加154.7亿元。
钱文挥说:“作用是逐步显现的,随着‘绿色信贷’工程的推进,交行逐渐在提高银行信贷结构、提高资产质量和履行社会责任中尝到了甜头。从资产质量上看,绿色环保类信贷不良率远低于全行平均水平,资产质量高也就意味着信贷成本低,经济效益自然也提高了。”
“绿色信贷”在信贷结构调整中所起的作用也是逐渐显现的。通过“绿色信贷”的实施,信贷资源的配置更为合理,可以引导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与生态环境建设可持续健康发展。比如,交行参与融资的上海青草沙水源地原水工程项目,是非常大的环保项目,上海市分行主动筹集资金,给予上海青草沙投资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授信7亿元。该项目建成后,可大大加强上海市抗水污染能力。同时,该工程也是2010年世博会供水的重要保障,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未来上海1000多万人口的饮水水质问题。该项目被21世纪亚洲金融[2.83 2.54%]年会“绿色金融论坛”评为“2008年中国十佳绿色信贷项目”之一。
类似的“绿色信贷”不仅使交行在履行社会责任、提高品牌形象上受益,项目本身产生的还本付息经济效益也让交行获益匪浅,由此建立的长期稳定银企合作关系,也会使得信贷结构更好地调整。
钱文挥告诉CBN,未来交行在继续支持制造业提升技术水平的同时,也将按照国家宏观调控要求,结合各地经济发展特点,更多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服务业不仅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也是能耗结构调整的需要,包括金融、商业等在内的服务业能耗要远低于工业,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则每单位GDP的能耗和排放水平就可以降低,本质上也是绿色信贷的一部分。
对于高耗能行业,交行将继续予以严格控制,坚决不进入电力、钢铁、有色金属行业中的高耗能企业,对那些列入国家产业政策限制和淘汰类的项目,耗能污染问题突出且整改不力的授信客户,停止授信或限制授信。同时,支持目前能耗较高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以及那些有利于提高节能环保、限制排放的新技术。对于制造业中技术含量高、能耗水平低的企业,交行会认真加以培育和扶持。
此外,交行还会将绿色信贷更加深入地植入交行的企业文化,从自身做起注意节省能源和降低消耗,培养从业人员支持环保的自觉行为。
采访过程中,钱文挥始终向CBN记者强调,责任立业一直是交行的核心价值观。从2004年完成财务重组、2005年上市至今,交行的业务发展速度、经营效益、资产质量都有很大提高。但是,在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交行人一直在思考:如何使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如何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如何为包括国家在内的股东创造更大价值?
“行胜于言”,作为思考者和社会责任履行者的交行,选择了“绿色信贷”作为支点,用自己手中的金融杠杆,在控制好银行信贷风险和确保收益的同时,有效地撬动了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同时也用独特的方式诠释着一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的信念和使命。[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