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

点击:2686 时间:2009年11月17日 来源:中国环境报

  在刚刚结束的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09年年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强调,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这一重要论述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进一步明确了环境保护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为环境保护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重大和系统的国家战略,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和各个领域,而环境保护以其基础保障和优化调控等重要作用,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宏大战略中不可替代的主阵地。建设生态文明,需要系统的政策设计、制度安排和深入实践,这一系列措施和手段,都必须以保护环境作为前提,统筹考虑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因此,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措施。


  将环境保护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是生态文明理念思想内涵和根本目的的内在要求


  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确定的一项战略决策。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新形态,其基本内涵就是尊重和保护环境。生态文明以建立与环境相协调、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主要内容,引导经济社会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任务,就是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促进实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这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宗旨和最终目标,也与环保工作追求的目标高度融合。生态文明建设的宗旨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谋福祉。而保护环境正是为了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安全,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在出发点和落脚点上具有高度的同一性。


  生态文明是一种建构中的新的文明形态,核心是更加重视环境保护、更加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其理论体系的建立,内在地将环境保护作为基础、关键和重要保障。而环境保护是中国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强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推动社会文明进步。这就决定了环境保护必然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


  将环境保护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是我国发展的阶段性要求和现实国情的必然选择.


  建设生态文明,源于对工业文明的科学扬弃。传统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改造自然为主要特征,其日益凸显的弊端,促使人类对自身与自然关系进行深刻反思,积极探寻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对传统工业文明的修正和超越。


  我国工业化的任务尚未完成,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几十年发展的过程中集中出现。而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在一定时期内仍将存在并且有所加剧,环境压力继续加大,保护环境已成为影响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左右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问题。可以说,环境保护工作的历史进程,将直接决定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进程。


  因此,环境保护取得的任何进展任何突破和成效,都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贡献。环境是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的基础支撑,没有了良好的生态环境,生产就失去了基本要素,生活就失去了根本保障,经济增长取得的成果,将被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损失消耗殆尽,更遑论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建设生态文明,首先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就是环境问题;首先要加强的基础性工作,就是环境保护工作。

[page]
  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离不开世界发展的大背景,不能脱离国际经济发展的大趋势。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稀缺性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环境保护已成为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可以预见,谁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品设计、技术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会在新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将环境保护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有利于促进我国发展方式的转变,有利于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为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将环境保护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进一步打开了环境保护工作的视野,提升了环境保护工作精神境界


  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组成部分,是中央决策、国家意愿和民族大计。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经济增长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严峻现实而提出的,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与时俱进的使命意识、创新精神和探索勇气,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环保工作规律的认识,为主动有效地解决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人与自然的突出矛盾指明了方向,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目标指向和根本保证。


  要充分认识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政治意义及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基础性、引领性作用。环保工作事关环境质量改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基础的牢固和进程的快慢。只有坚定不移地将环境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保障,落实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真正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祉。


  要充分发挥环境保护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坚持将环境保护作为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有力手段。充分发挥环境保护参与综合决策、优化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断加大环境执法力度,通过强化环境监管遏制高耗能、重污染行业无序发展和盲目扩张,将环境容量作为区域布局的重要依据,将环境管理作为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将环境标准作为市场准入的重要条件,将环境成本作为价格形成机制的重要因素,推动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要充分利用环境保护的影响和带动作用,推动形成建设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氛围。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包括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更涵盖了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和精神境界的升华。要通过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使人们正确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有利于保护环境的生活与消费方式。树立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刚健有为,科学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创造财富。


  生态文明贵在创新。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没有先例可循,需要我们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在制度层面,要加强生态文明法制建设,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在经济层面,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在文化层面,要注重生态道德教育,树立生态文化意识,推动形成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


  生态文明重在建设。要进一步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大力推进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确保完成“十一五”主要污染物减排约束性指标。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的体制机制,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现代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并具体落实到单位、家庭和个人。


  生态文明成在持久。要持续不断地加强环境保护。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将环境保护作为考核地方政府政绩的重要依据并落到实处;坚持以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能力作为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坚持推行战略环评和规划环评,从源头和全过程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校正发展方向、规范执政行为,使发展的成果经得起人民的评判和历史的检验。


  环境保护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环保系统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进一步牢固树立主阵地意识,承担起历史重任,立足主干线、主战场、大舞台,在推进环保历史性转变进程中有更大作为,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