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市场需求和从一线延伸到二三线地区已是不争的事实。而在整车企业不畏惧风险、不断膨胀做大欲望的推动下,市场形成了从去年鼎盛到今年大幅下降的切换。
电动车产业连续10年的高速发展,终于在全球经济大萧条而导致消费不振的09年嘎然而止。根据全国各地部分电动车品牌调查的数据初步统计,今年前八个月,整个国内电动车销售与去年相比下降了约30%。
今年后四个月市场是否会出现奇迹?从大部分企业和各地经销商的信息来看,尽管每个8、9月份是一年中销售最旺的季节,但市场丝毫没有显示出行情火爆的迹象:多数经销商库存消化缓慢,不敢轻易地从企业大量进货。即使进货,数量与去年同期相比明显减少。商家不断采取降价促销手段,也无法刺激销量的提升,反而使得商家的销量利润空间一再压缩。由此可以预计,今年将成为自电动自行车产业发展以来,首次出现销量负增长的一年,而且跌幅不小。
今年市场不景气实际上是有预兆的。由于受全球经济形势的恶化的影响,今年上半年无论是电动车配件还是整车企业都放慢了生产的节奏。一些上规模的整车(包括电动摩托车)制造企业,不同程度地采取了保守的策略,在幅减少非生产性开支,产品库存的数量控制在最低的限度。仅有部分上规模整车制造企业采取了比较激进的措施,加大市场行销投入来获取比去年更大的市场份额。由于经销商的订货减少或销量没有达到预期,使得整车制造企业不得不放缓了生产进度或减少了流水线开工的时间;有电动摩托车制造晴雨表之称的台州塑件企业,在今年上半年几乎都减少了产量,一些企业不得不改变以往压库存以备纷至沓来的订单的做法,而采取按订单量来投产的谨慎策略……从这些市场的表象中,能否反映出今年市场的走向?是什么因素制约市场销售的增长?这一系列问题引起行业内人士高度的关注。
市场需求饱和从一线城市延伸到二三线地区已是不争的事实。而在整车企业不畏惧风险、不断膨胀做大欲望的推动下,市场形成了从去年鼎盛到今年大幅下降的切换。
去年,我国电动车产量到了2188万辆,达到了电动车产业发展以来的顶峰。实际上,整车制造商的市场期望供值过高,加上盲目乐观的心态、规模经营的模式的推动下,在受利益诱惑刹不住车的预期销售影响下,遏制了本来可以连续增长的趋势,而将诸多不利因素的积聚并引起质的变化,为2009年的滞销埋下了伏笔。
经过多年的市场运作,电动自行车产业链逐渐形成了环环相扣、前后链紧密的关系,使得一批大规模的整车制造企业在行业里独领风骚。企业规模做大是靠经营的魄力与胆量。这些企业无惧整个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仍然会一往无前地向前冲。这种胆量和勇气并不需要企业自身实力的支撑,而是依靠零部件企业的资助。因为,每一家扩张规模的整车企业都是零部件企业的资助。因为,每一家扩张规模的整车企业都在零部件企业追逐的对象。零部件企业对规模扩张的企业顶礼膜拜,目的很清楚,形成配套关系。抓住零部件企业的心态,整车企业就有做大的冲动。而整车企业与经销商之间的关系,原来是整车企业受经销商的支配,但如今整车企业利用运作市场的高度技巧,在充足的资金和产品价格优势的支持下,占据了支配的地位。由此使整车企业掌控着市场的话语权,并不断释放扩张市场的强烈欲望。
行业准入门槛低,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的技术优势,产品同质化严重,企业依赖性过强等问题,让零部件企业也患上了与整车企业一样的市场扩张的“狂症”。这种“狂症”不会因市场萧条而收敛。因为零部件企业被整车企业所“绑架”。
整车企业扩张过程中给予种种诱人的保证,遭遇致富心态强烈的经销商时,两者之间实施的计划变得一拍即合。在无需任何资金、技术和准入壁垒的诱使下,整车企业建立销售网络经过经销商的开拓变得十分的快速与顺畅。由此可见,电动自行车从一级城市的饱和迅速延伸到二三级市场,时间大大地提速是不存在任何的悬念与障碍。截至到去年年底,我国电动自行车的拥有量已经到达了将近1亿辆的规模,也就是说,每13个人中就拥有一辆。
[page]
如此高的社会拥有量,无论整车企业在去年什么样的销售激励措施,在市场不景气的大环境作用下,只能让2009年来兑现。
经济萧条下消费者收入骤降,而电动自行车产业所处的尴尬处境和自身的属性,在政府重视汽车和摩托车消费的夹击下,加上企业之间过度竞争,最终导致市场的“竭泽而渔”。
进入2009年,我国经济形势十分的严峻。依靠三架马车之一驱动GDU增长的出口经济,遭遇国外市场订单急剧萎缩的困境,使得大量潜在使用电动自行车的中低收入消费人群面临着生存的压力。内需市场由于受出口企业开工不足或关门的牵连而不振,我国CPI和PPI指数连续半年在负增长的状态也在人们的预料之中。受惠于中央政府4万亿为拉动经济的投资,国有资本密集的不需要大量人力资源的大型和特大型制造企业或多或少地享受到政策的光顾,而民营资本介入的解决大量劳动力的中低端制造企业,却嗷嗷待哺,成为全球经济萧条的重灾区。这些企业的关门无疑将潜在的消费群体远离而去。
大量推动就业岗位的劳动者回到了不太需要电动自行车的农村,对外来预期的不明朗和赚钱的不易,使得这批本来就可能成为电动自行车消费者的人群大大减少。电动自行车尽管具有代步或谋生的功能,但在实力很强的国有资本背景或政府支持的汽车和摩托车产业的凌厉攻势下,变得羸弱。政府给予汽车、摩托车的刺激消费政策,无疑将本来是电动自行车的消费人群给吸引而走。
而电动车企业之间过度的价格战竞争,犹如竭泽而渔,一方面企业的市场版图迅速的扩大,另一方面商家的市场销量却不断降低,价格战在快速扩张市场的同时也透支了未来的预期。无疑,价格战成为了企业和商家皆输的自杀战。
国家标准的“只见楼梯响,不见人下来”,无疑是对产业现状的缄默,从而使整个产业走到今天颇为尴尬的境地:享受不到政策的庇护,游离政策重视之外,导致了竞争没有严格的游戏规则。打乱牌、打不规则牌取胜的经营思路,使得这个产业有走进胡同之虞。
国家标准在整个行业发展到如此大的规模之时还不见踪影,让人感到匪夷所思。而在没有国家标准的情况下,企业通过对产品不断创新,使产品的性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此诠释并制定了市场自由竞争的游戏规则。这个游戏规则因自由而变成没有规则,逐渐形成了行业发展的绊脚石。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因游戏规则自由而使企业之间的竞争变得朴素迷离,变得更加惨烈。因行业游离于政策重视之外,而形成没有约束的过度竞争,一定程度上将企业推进了胡同。
我国许多地区的电动自行车销售因没有国家标准的对照,对这个产品进入市场给予了不同的待遇:从开始起,有的支持、有的反对、有的无所适从而放任、有的处于不表态而实质从严处置,到现在,随着这个产业规模发展影响到各地政府的态度发生了相对一致性的变化:不希望这个产业的产品数量累积到妨碍汽车的上路安全行驶,因为汽车是当地政府的支柱产业,又是有钱有事业人的使用工具,借助于没有国家标准的理由,部分地区的有关部门采取了封杀措施。电动自行车产品存在的性能差、速度过快时会引发失控、驾驶者交通意识淡薄所造成的诸多事故……这一切成为了舆论指责的焦点。出现这样的结果,固然有在没有国家标准的严格规定下,企业与经销商不顾原则一味满足消费者要求的原因,更有这个产品不成熟的一面。
2009年,一些原来采取禁止电动车(包括电动自行车)上路的城市并没有解禁,而一些没有对电动自行车上路采取明确态度的城市,相关部门的态度趋于明朗:总体偏紧,抑制加严厉。而对电动摩托车,许多城市从模糊变得清晰,普遍表示不受欢迎或者拒绝。由于部分企业采取“消费者需要,企业就满足”的经营指导思想,推出的产品一定程度上与当地相关部门意愿相悖而不时遭到封杀。这也是部分地区电动车市场不景气,影响销量下降的因素。[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