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车企加速布局新能源 发展新能源汽车还需攻克两大难题

点击:693 时间:2013年8月9日 来源:OFweek节能网

日前,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会议要求的一项内容是,推动节能环保和再生产品消费。政府公务用车、公交车要率先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同步完善配套设施。近期,借着政府吹响公务车率先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的号角,车企纷纷加速布局新能源板块,争取在下一轮竞争中求得先机。

从2009年初,政府开始实施“十城千辆”计划以来,多个政府部门相继发布了诸多针对新能源汽车的政策;前不久又正式发布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国家将新能源汽车发展摆在了重要的战略地位。但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仍然不尽人意,目前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全国最新推广量不足10万辆,远低于“2012年占到汽车市场份额10%”的目标。即便按照全国推广量目前达到10万辆的乐观估计,新能源汽车的运营规模也仅仅占到汽车市场规模的0.042%。

新能源车政策向好发展大幅提速

2013年已过半,经济下滑风险仍然很大。作为兼具节能环保和拉动经济增长强的主导行业,新能源汽车一直被视为未来驱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之一。

许多城市公交车已经使用了新能源汽车,此次国务院要求将政府公务用车拉进来,明显是要起一个示范作用,同时,也表明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重视和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意义。

而今2013版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引发各界猜想,据此前媒体的报道,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和国家发改委四部委已经达成共识:中国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计划再延长三年,并将扩大试点城市范围。业内普遍认为,2013版节能和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最大变动是将不再按技术路线来划分,而是根据节油率划分为16个档次,补贴下限为3000元。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的新能源车发展大幅提速。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日前发布的信息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增速较快。其中,生产新能源汽车5885辆,比上年同期增长56.3%;销售新能源汽车5889辆,同比增长42.7%。

在上半年生产的新能源汽车中,纯电动汽车5111辆,插电式混合动力774辆;销售的新能源汽车中,纯电动汽车5114辆,插电式混合动力775辆。另外,上半年我国还生产普通混合动力汽车9388辆,销售10048辆,同比分别增长1.6倍和1.7倍;生产天然气汽车43898辆,销售43562辆,同比分别增长1.1倍和1倍。

众车企加速布局新能源

据此前消息人士透露,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工程支持了25家汽车制造企业,这25家企业中,从事“插电式乘用车项目”研究的公司有比亚迪、一汽集团、奇瑞汽车、长城汽车和上汽集团;从事“纯电动乘用车项目”的公司包括江淮汽车、东风汽车、北京汽车、吉利汽车和长安汽车。

闻风而动的除了国内新能源版块的股价外,还有一系列的外资高档汽车品牌:包括奥迪、宝马、奔驰在内的三大德系高档车在随后的三周内,都先后发表了自己关于“新能源汽车”布局的声音。而来自企业高级管理人士的评论则是:如果电动车的关键只是电池,那以前卖电摩托的应该最擅长搞电动车了,新能源汽车的重点还是‘车’,大型汽车集团并不缺乏技术,我们更关心市场到底有没有需求。

业内人士认为,这些企业或成为我国新能源汽车研发和产业化进程中的先锋。在此前提下,各大厂商纷纷加码对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的投入,科技研发、设备升级、试行推广等诸多政策相继推出。

近期,众多车企布局新能源版块动作频频。上周,奔驰与中国自主车企比亚迪合资的电动车品牌---腾势完成了经销商布局,签约清一色的资深奔驰汽车经销商集团,集中布局深圳、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

在一周前,一汽-大众总经理张丕杰对媒体表示:“一汽与奥迪已经在插电式混合动力电动车项目上达成共识,目前正在做产品导入的前期市场调研。”并强调,目前“这件事已经在深入执行的阶段。”

日前,宝马集团宣布,将在今年的德国法兰克福车展上向公众展示其i3电动车,这款车同时也将实现纽约、伦敦、北京三地“连线”,在美洲、欧洲和亚洲同时举行发布仪式。

在不久前第16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上,北汽集团展出了绅宝纯电动车、“E系列”增程式电动车及北汽福田欧曼天然气车头等新能源产品,受到市场关注。

不过,也有业界人士认为,随着政府部门、汽车厂商的共同努力,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将会逐渐褪去炒作的光环,进入理性发展轨道。

日系车企携手共进

那么究竟是什么令得高档车品牌加速了全球的新能源布局?

上周,包括丰田、本田、日产、三菱在内的四家日本汽车巨头发布联合公告,称四家企业已就共同推进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及纯电动车事宜达成协议,四家车企将与日本政府一起,在日本国内共同构建充电装置及其他配套装置。

根据协议,四家日系车企将在大型购物中心、建材超市、餐馆及高速公路服务区、公路休息站等司机可能长时间停留的地方建立8000座普通充电器,同时在电动车可能短时间停留的高速公路停车区、便利店、加油站等设置4000座快速充电器。

从单纯的车型开发到着手推动整条产业链的行进,日系车企向自己擅长的、有可能改变未业全球汽车竞争格局的新能源技术领域又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大型汽车集团不缺技术”

日系大型汽车集团的联合行动与中国政府的经济改革纲要似乎解释了德系三大高档车品牌加速新能源汽车推进的“原动力”。

宝马集团董事长雷瑟夫表示,“宝马i品牌在今年推向市场之后,该品牌的首款车型i3将于明年正式进入中国销售。”而奥迪品牌最近也表示,将与一汽进行插电式混合动力的联合开发,奥迪汽车董事会主席施泰德表示,“在与一汽合作项目框架内,奥迪将把插电式混合动力技术引入中国”。

近年来,随着国际能源和环境危机日益加重,全球范围内正掀起了一股研发新能源汽车热潮。在中国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大部分国内外车企都公布了各自在华的新能源汽车计划。针对国内自主品牌近年号称的“新能源弯道超越”而言,大众系一位高级管理人士表示,“大型汽车集团并不缺乏技术”,“我们更在意将产品从实验室真正导向市场的时机。”

新能源汽车还需攻克两大难题

然而,国内新能源汽车在现阶段存在诸多问题,制约着产业发展。要想取得发展,必须实现两大突破。

一是打破地方割据。目前在发展新能源汽车中,地方割据严重。

例如,北京最新出台的《北京市私人购买纯电动车小客车管理办法(试行)》中,对申请纯电动小客车指标的适用人群条件限定了“名下没有本市登记的小客车”的条件,并提及“申请电动小客车的消费者将不准参与汽油小客车摇号”等内容,被业内认为是对新能源车发展的限制,而不是推广。此外,各地方城市对当地企业保护倾向浓重,各地制定的政策都不利外地车企进入。

此外,在政策执行力度上,各地差别较大。目前,除深圳等个别城市初具规模之外,全国新能源汽车几乎处于起步阶段。而且,由于新能源汽车起点较高,目前国内各车企制造的电动车性能差距较大,导致了“有需求的城市车企跟不上,有实力的车企进不去”,这也制约了新能源汽车的大范围推行。

从汽车产业来看,全新的新能源汽车领域将成为中国汽车工业赶超发达国家的一个难得契机。从这个角度讲,应该更全面、更长远、更具高度地考虑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需要全行业乃至全国从上至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面对新能源汽车发展,而不是各搞各的,只有突破狭隘的地方保护。实现“全国一盘棋”,才可大有可为。

二是不能一味依赖政府补贴,必须甩掉“政策拐杖”,走市场化发展之路。

中国现在示范的新能源汽车只符合政策要求而不符合市场需求,只能依赖补贴来发展。待到产业能甩掉“政策拐杖”时,才是市场大门打开的时候。

众所周知,当前中国新能源汽车是在政府财政补贴的支撑下实现示范运营的,真正的销售并没有实现。究其原因,技术复杂导致成本高企是制约用户购买的重要因素,另外,新能源车的可靠性和耐久性不足也是阻碍这些车辆销售乏力的关键因素。

要从根本上改变目前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尴尬局面,务必甩掉“政策拐杖”,事实证明,一味依赖政府补贴并不能解决问题。上海、深圳、长春、杭州、合肥这五个享有新能源汽车补贴的城市,实施近两年收效甚微。由于混合动力的节油率和纯电动的百公里电耗数据常常出现制造商与用户的两个版本,购买成本的高企由政府补贴,而能耗费则由用户自负,故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商业化受到制约。

即便如此,作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方向不会改变,进程不会停顿,政策也不会出现大的波动。因此,现在摆在业界面前的问题是如何市场化发展,并逐渐摆脱政府资助的拐杖,现阶段也只能依靠企业自身在研发上努力来实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