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美国不敢承担减排责任 为京都议定书找东方借口

点击:2566 时间:2009年11月30日 来源:凤凰网

  凤凰卫视11月27日《时事开讲》以下为文字实录:


  王若麟:各位好,欢迎收看《时事开讲》,我是王若麟。在全球进入工业化这100年来,地球的气温升高了0.74摄氏度。大家可能想偌大一个地球升温0.74摄氏度好像无所谓,我当初就是这么想的,但是我再给大家一个数字。如果地球升高1摄氏度,澳大利亚大堡礁的珊瑚将会全部死亡。如果升高2摄氏度,格林兰岛的冰盖会全部融化,海平面会上升7米,很多国家和城市就会面临着消失。可以说地球正在发烧,不过12月初,一次给地球降温的大会诊将会在哥本哈根举行,毫无疑问在影响人类共同命运的道路上,哥本哈根将是非常重要的一站。相关话题,我们请李炜先生来点评分析。李先生,我们今天将会从一个历史的脉络来梳理这个问题。擒贼先擒王,我们先说说罪魁祸首温室效应,从过去很多国家都采用了哪些手段来控制气候的变化呢?


  美国过去不敢承担减排责任


  李炜:其实温室效应,过去人们没有注意到,大家觉得我烟筒冒烟,大家以为这烟就飘到外太空就走了,汽车冒尾气也是好像跟地球没关系,就会走了。可是大家忽略了一个问题,二氧化碳排放出去以后,它被大气层罩住是散发不走的,它就不能离开地球,就等于是排放的二氧化碳越来越多。大家知道,二氧化碳多不是说我们家里生炉子多起来的,是工业化以后。大家知道工业化200多年了,这200多年人类不断的在生产工业化产品,就消耗大量的热能,热能产生的二氧化碳就堆积成很厚的棉被子把地球给盖住了。


  盖住了以后,先是科学家发现这些问题,发现南极的冰山在融化,北极的冰山也在融化。大家开始意识到,就开始呼吁。终于在1997年,这个好记,就是香港回归日,回归的那一年,国际达成一个协议,这个协议是很著名的叫“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什么意思呢?就是人类终于明白了,我们工业的二氧化碳的热量排放,就是废气排放不能无止境的去排放,要限制。当时就有50多个国家签订了这个协议。


  当时应该首先是进行了200多年工业化生产的这些国家带头,你们要限制你们的排放量。定个什么标准呢?咱们定个标准,就是说以1990年全球工业国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为基数,在这个基数上到2010年,就是到明年,要降低5.2%这么一个数字。降低5.2%,有50多个国家签约,中国也是签约国,中国是很大方的就签了,但是中国哪有那个能力啊,我们正在发展。别忘了,“京都议定书”是只对发达工业国有限制,而且是强制性的限制。每个国家分配的减排不一样,但是平均是5.2%。发展中的国家,像中国、印度这些国家没限制,同时“京都议定书”里还有一个要求,就是希望这些发达的工业国要帮助发展中国家解决减排问题。因为它们一些高耗能的工业都是维持生活的,你要让它拆了这个工厂建新工厂,或者把灰尘减少的话,要有技术,要有资金。发达的工业国应该帮助这些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在内,要给技术和资金,没问题,发达国家都承诺了。


  但是这种国际公约有个很讨厌的一条,各国要拿回去叫它们国会审批,国会批准了,缔约国才能够执行它的责任。各国都说没问题,拿回去,欧洲、日本,因为这是在日本京都开的嘛,所以日本人是带头执行,日本在减排方面走在全世界最前头了,它是最前头的国家。德国做的也不错,但是当年签约的一个最大的国家,排放量最大的国家美国,拿回去以后本来也准备干,当时小布什当总统,他想不对啊,我一弄减排的话,第一国家要拿出钱来投资,它当时钱都拿去打仗去了,又是阿富汗,又是伊拉克,一年四、五千亿美金,它哪有钱做这个。第二,减排意味着有些工厂要关门,高耗能的工厂要关门,那就面临着失业,我怎么解决失业问题呢?可是我也不能这么说,那就太自私了。它想了个办法,它说现在印度和中国这些国家的排放量也很大,都快赶上我们美国啦,它们也得减,凭什么它们不减,我减。于是就产生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减排问题上的冲突。但是这并不是“京都议定书”本来的意思,这是小布什,美国不执行“京都议定书”,使得“京都议定书”很多的承诺到今天都没有兑现,这个议定书到明年2010年到期作废。


  王若麟:好的,谢谢李炜先生。至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分歧到底在哪里,为什么美国不想加入“京都议定书”的具体细节在什么地方呢?我们下节会为你详细评述,我们稍后休息一下,广告之后会继续为您开讲。


  李炜:中美就人均减排标准存在分歧


  王若麟:好,欢迎回到《时事开讲》。虽然“京都议定书”到现在为止得到了全世界170多个国家的支持和肯定,但是这个议定书自诞生以来就是营养不良。而这种“先天缺陷”就是由于美国的不理不睬,这个可以说是全世界碳排放量最大的发达国家,为什么对这个有益于全人类的国际公约采取这种不好意思、回避的态度呢?我们马上会为你揭开其中的玄机。李老师,在解决全球气候暖化问题上也可以分为两大阵营,是发展中国家阵营和发达国家阵营。本来可以说是造福全人类的事情,为什么在对抗气候变化的问题上,还出现这么大的分歧,就像美国不想加入“京都议定书”?


  各国分歧的焦点
 

  李炜:小布什说,好,我虽然是排放量最多,但是它不说它本来的原因,怕失业,怕拆工厂,怕投资。它是说像中国、印度排放量也很大,像中国当时都快赶上我了,它也要减,凭什么它不减,我减。好,这就产生了现在有两种观点,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提出这么个观点,说大气层盖了这么多的被子,就是二氧化碳产生了温室效应,我们可以假设它盖了10床被子,其中有8床被子都是发达工业国盖上的,因为它是累积的,这是200年来累积的,你盖了8床被子。中国、印度和巴西这些发展中国家,我是后面加了两床被子,就是80%的温室效应造成的原因是发达国家造成的。可发达国家的理由是,我不说历史,我说今天,我说2009年,咱们说今年的排放量,你排放的跟我差不多,它这么说。因为中国和美国,一个是发展中国家最大的排放量是中国,一个是发达国家的最大的排放量是美国,这两个国家加起来,占到全球当年排放量的40%。


  王若麟:接近一半的。


  李炜:接近一半,所以中国和美国,第一,中国根据“京都议定书”是作为发展中国家没有义务来强制性减排,但尽管这样,中国在第十一个五年计划,也就是明年就到期了,第十一个五年计划,自己制订了一个就是单位GDP能耗要降低20%。算下来5年计划,每年减一点、每年减一点,现在到今年为止,因为今年是我们五年计划的倒数一年,明年就结束了,我们现在减排了多少呢?13%。


  所以中国现在去参加丹麦国际峰会的时候,昨天公开宣布,我们以2005年为基数,到2020年,我们单位GDP的能耗减低,我们说是45%。我当时看了这个数字吓一跳,别忘了,减低45%,我们是到明年结束的时候,我们可能已经减低了20%,也就是说2010年到2020年这10年内,2个五年计划,我们再减另外一个20%到25%,完全是有可能的。当然这里面有两个重要的支持,一个是资金的支持,一个是技术的支持。如果中国没有国际上的技术支持的话,这个目标实现还是很难的,但是资金支持,如果中国经济维持现在这个状态发展,资金还是有出路的。这就是说这个分歧,中国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被子。 [page]


  被子还有一个问题,我们不仅是看当年的,我们刚才说是看历史的,还要看什么呢?还要看人均的,什么叫人均的呢?我们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的人均能耗是很低的,是低到什么程度呢?我们大约是发达国家的1/4到1/5。我们就以美国为例,尽管美国和中国的数字稍微有点差别,但大体上是比较相近的,就是总排放量。我们可以举这么个例子,假如冬天很冷,我们北方人要烤炉子,这么一个炉子也就是直径50厘米这么大,过去有,我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烤炉子,大家喜欢围在一块又聊天又烤。那么在美国,三个人烤一个炉子,旁边还能放个小凳子,放个啤酒什么,还能聊天。中国是多少人烤呢?同样大的炉子,同样的能量热量,中国是13个人在烤,这很简单的比喻,为什么是13个人呢?中国是13亿人口,美国是3亿人口,大家的能耗都差不多。13个人围一个炉子,你会出现一个什么局面呢?


  前面可能有3个人,4个人坐个凳子在跟前烤,后面挤的、站的还得伸出手来烤,就造成了不公平。中国就提出来了,我们要求享受跟发达国家一样的人均能耗。当然不是这个原话,相当于说,我们不能降低我们能耗的人均水平来达到你这个排放,我有13亿人,我13亿人每人咳嗽一声,那就是个地震,这不一样嘛。所以我们中国就说,我们不能降低我的标准来达到你这个标准。怎么办呢?美国说不行。我们当然不是说美国人不行,美国人说你们不能再增加炉子了,你增加炉子,你虽然也成了三个人了,到时候总排放量大了。中国说不行,我们因为经济发展了,肯定生活水平要提高,提高了以后,人均的排放量就多了,最简单的一个例子,汽车也是排放。我们就说美国有多少汽车,美国汽车的保有量。什么叫保有量?新车、旧车,当年买的,原来买的,二手的、三手车在那,整个在路上跑的,车库里的停的。美国一共有2.3亿万辆新车、旧车。它才3亿人口,几乎就是一个人。


  王若麟:就是一人一台车了。


  李炜:就是100个人有78台车,我们中国是什么状态呢?我们中国保有量大约是6000万辆,其中有1000万辆是农用车,不是真正的交通工具。好了,那就等于有5000万辆保有车,这是什么概念呢?就是每100个人大约只有一辆汽车,美国是每100个人有78个车。中国人说我们生活水平提高了,能不能大家多买点,美国说不行,你的排放量又多了。这就是不公平,所以中国说要在公平的原则上解决减排问题。


  王若麟:好的,谢谢李先生。稍候我们会继续为你去开讲,为你去展望一下,未来人类将如何是好,我们一会儿见。


  王若麟:好的,欢迎回到《时事开讲》。最近刚刚看了一部灾难大片,就是电影《2012》,讲的是地心急速升温,大陆板块发生了位移,然后海平面上升,最后面临一个毁灭的危机。我觉得电影的名字非常有意思,2012年,好像正好是“京都议定书”要到期的年份,可能就是一种巧合,但是这部影片确实给我们敲响了一个警钟。让我们好好的反省一下,我们作为地球人,面临着地球的持续发烧,到底该怎么办?李先生,现在哥本哈根已经进入了10天倒计时的阶段。您认为这次的哥本哈根的会议会形成一个新的气候协议,还是让我们陷入了另一轮无限的等待?


  本届峰会的展望


  李炜:这一轮有一个非常好的开头,开头就是美国终于表态了,美国现在是奥巴马上来,他很认真的对待这件事,他已经公开表示说美国定一个标准,什么标准呢?在2005年的排放基础上,美国到2020年,按2005年的基础来减多少呢?减排17%。听着很好,而且这个议案已经在众议院通过了。奥巴马带的是众议院通过的一个法律,半通过的一个方案到丹麦去说。中国说的是单位GDP,就是单位国民生产总值,能耗从以2005年为基础,到2020年减40%到45%。这两个标准可是不一样的,这是两个不同的数字。尽管不一样,中国就很有代表性的一个发展中国家的态度,美国是很有代表性的一个发达国家的态度。


  但要注意这两个是占全球40%的总排放量,它两个带了头,又有不同性质国家的特点,给全球的国家做了一个榜样。但是要注意美国还留了一手,美国留了一手什么呢?美国法律不仅是要众议院通过,而且还要参议院通过,现在参议院没有去表决。为什么没有表决呢?我个人认为,美国把这个方案拿到丹麦的时候,看看各国的态度如何,如果大家真的响应,很认真的对待,大家拿出一个一揽子的方案,而且每个国家都有具体的减排数字化的目标,而且对发达国家有法律约束性减排的要求的话。美国可能12月已经排期,议会开会要排期的,排期还要排议题,这个就可以早排,可以晚排,有可能过了圣诞节或者明年才过。如果能挤出时间来就今年过,所以美国人做的很有意思的。你看到这里面,最后美国是什么态度,不是奥巴马在那儿的讲话。


  所以有些美国的绿色和平组织,对奥巴马到丹麦开完会,又跑到别的地方去拿诺贝尔和平奖有意见。说你踏踏实实在哥本哈根,就在丹麦首都把这个事定下来,拿出一个有效的实质性数据的东西来,咱们再走。因为这个数据,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由于不一样,这两天发展中国家就跑到北京来统一协调意见来了。因为中国表态了,巴西也表态了,巴西的态度也是数字化的,它也是以2005年为基数,到2020年减20%,它跟美国的数据有点像。但是你别忘了美国这个数据实际上是往后退了,你看着它是17%。如果按照当时“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平均数,美国怎么也在5.2%以上,而把这个数字倒靠到1990年的基数上来减排的话,它现在等于是减了4%,它扣了1.2%,但是能不能执行,这还要取决于众议院。


  发展中国家我们在北京统一意见,巴西没问题,中国没问题,都有了数字。现在最麻烦的是印度,印度的技术难度可能比中国还要大,而且印度和法国负责环境的部长都前一段公开的批评美国,就是“京都议定书”执行的不好,现在排放的问题主要是因为美国。因为全世界人均排放量最大的就是美国,而且你是一个发达的工业国,你不带头,拖了这么长时间。证明奥巴马总统现在做了一件叫发展中国家也认可的一件事情,大家觉得你总算像个带头人的样子,不像原来躲躲闪闪的,但是还是有分歧。这个分歧能不能在丹麦达成一个法律行的文件。 [page]


  王若麟:您觉得?


  李炜:我觉得还达不成,因为现在数字没出来,你开会就剩几天了,你必须每个国家要拿出自己的数字来。你看今天就出问题了,现在澳大利亚政府拿出来减排的数字,因为西方国家制度是这样,我去参加一个国际的协商会议,我要达成一个国际的法律性文件,首先政府要拿出一个提案,我这个政府的提案要放到国会里去审批,今天澳大利亚的国会就拒绝了澳大利亚政府提出的减排方案。


  王若麟:拒绝了。


  李炜:拒绝了,澳大利亚总理去哥本哈根,他都没法说。


  王若麟:没底气了。


  李炜:它的制度就是这样子,等于是发达国家已经出现问题了,这是我们看得见的。发展中国家别的国家能不能拿出类似的数据来?或者是不统一的数据行不行?这都是未知数。所以中国政府前一段就提出,希望这次会议拿出一个具体的可执行、可操作的方案来,不要再去搞一堆政治表态。中国为什么说这个话呢?它有自己的底气。


  当然,刚才讲了,很多人都认为你中国减排的目标受不受国际法律的约束?我们还要继承“京都议定书”的精神,就是说对发展中国家,你盖了8床被子,我这两床被子承担多大责任。除了这个以外,现在的替代能源很多,比方风力发电,如果风大,螺旋桨就不能转的太快,风小,它又不能不转,这里面就有一个核心技术是变速箱的问题。像这一类的核心技术在替代能源中,60%以上的全是掌握在美国、西欧和日本这些高度发达的国家中,东欧都没有。如果中国、印度或者巴西这些发展中国家,它去实现减排的话,它要这些技术,有可能这些国家正好抓着这个卖高价,就又做不成了。因为发展中国家首先要在发展的基础上来解决这个问题,你放弃发展,连买这个的钱和安装设备的钱都没有。所以这里面就涉及到资金的问题要不要支持,技术的问题要不要支持,这些问题要一揽子在这么几天的会议里解决,我认为万万是不可能的。


  王若麟:好的,谢谢李炜先生。其实根据研究,温室气体的排放有1/3是跟我们日常生活有密切相关的,这部分的温室气体主要是来自像汽车尾气的排放,像我们家庭使用的电脑、电视、冰箱的排放,所以每个公民可以从日常生活做起,从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为全世界,为全球气候的暖化控制做出自己的绵薄贡献。感谢您收看今天的节目,祝您有一个愉快的周末,我们下周再会。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