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欧钢联“战书”预示贸易壁垒 中国钢企减排外压骤升

点击:1130 时间:2009年12月8日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这封邮件博弈的成分很多。欧钢联是在为欧盟造势,争取在哥本哈根会议上的谈判砝码。看来,中国政府公布的减排计划(在2020年前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让欧盟有些不安。”


  在看到本报记者转发的、来自欧洲钢铁联盟的一封“挑战”邮件后,一家中国大型国有钢企的高层作出上述反应。


  11月26日,在上述邮件中,欧钢联称,希望即将参与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的决策者们,能确保发达国家及新兴市场国家,在全球减排协议问题上采取一致标准,一视同仁。并称,如果碳排放量大的行业,包括中国钢铁工业,不受二氧化碳减排协议的制约,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将很难实现。


  但中国钢铁行业,对此显然有着完全不同认识。


  “气候变化对策,既是科学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排放了几百年,而我们才排放了几十年。钢铁工业更是如此,他们人均累计钢铁消耗量远远超过我们,只谈当前责任,显然是误导。如果这样的话,那我们就不要发展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华菱钢铁(000932,股吧)总经理曹慧泉说,“而且,现在是全球化的经济体系,我们的排放量,也与国际分工关系密切。”


  在曹慧泉看来,“我们坚持发展中国家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肯定是一个合理的对策。”


  不过,“减排”对中国钢铁业“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已是业界共识。“我相信,政府将出台更多减排的配套措施。”钢铁业专家、原首钢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戴国庆说。


  一封来自欧钢联的“战书”


  “无中国钢铁业的努力,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将继续上升。”11月26日,在表达对哥本哈根会议的期待时,欧钢联矛头直指中国钢铁业。


  欧钢联称:在全球范围内,中国、印度和巴西等新兴经济体,未来数十年的钢铁产量增长预期最高。


  12月1日,该机构再度发话称,即使中国实现“在2020年前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这仍将导致,至2020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将增加75%-90%,即55亿吨-68亿吨二氧化碳,比欧盟目前的排放总量还要高。”


  具体到中国钢铁业,欧钢联称,中国钢铁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全球钢铁行业总排放量的50%,而欧盟27个成员国仅占比8%。


  在欧钢联看来,现行的减排政策对欧盟钢企“不够公平”。一方面,它们要遵守全球最严格的气候变化政策,另一方面,他们又面临来自国际市场特别是中国钢企的激烈竞争。


  欧盟称:“与1990年相比,到2020年,欧盟钢企将至少减少20%的碳排放量。现在,钢铁生产在技术上已经接近极限,但我们仍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并在突破性技术的研究上追加投入。”


  而欧钢联的最终目标是,“签署公平性协议,必须在每吨产品的碳排放量上,为所有钢厂创造公平竞争的机会。”[page]


  “公平”背后的“不公平”


  欧钢联的表态“咄咄逼人”,未来的“碳排放”贸易壁垒几乎可以预见,中国钢铁业减排的外部压力骤升。


  对于欧钢联提出的“同一标准公平竞争”,戴国庆表示:“这是一个表面上公平,实质上不公平的要求。因为中国和欧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不同,历史基础不同。”


  在他看来,大气变化首先是由历史上的二氧化碳累计排放量造成的结果,对此,发达国家要承担主要责任,不能因此而限制发展中国家钢铁需求的增长。“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过程基本早已完成,国内钢铁需求稳定甚至下降,而中国工业化才刚进入中后期,而城市化则方兴未艾。”


  在戴国庆看来,首先是生产工艺的差异,决定了中国和欧美钢铁业碳排放强度的不同。“由于发达国家废钢历史蓄积量较大,废钢使用比重和电炉短流程炼钢,在欧美要比发展中国家大得多。并且,发达国家,核电这一'零碳电能’,占电力供应的比重较大。这都决定了,以吨钢计算二氧化碳排放量,欧美比中国有利。”


  戴国庆还指出,中国钢铁业事实上也在满足欧美的钢铁需求。“近年来,欧美发达国家在钢铁贸易中一直处于净进口状态,而且数量相当大(2007年,欧盟钢材净进口750万吨,美国1790万吨)。享受了'不排放二氧化碳却使用钢材’的好处,却又要求出口国与其同等履行减排责任,这也是不公平。”


  “因此,不论从需求看,还是从供给看,我国钢铁业和发达国家都没有处在相同的起跑线上。”戴国庆表示,“在很多方面,欧美发达国家已抢占和稳居了有利态势,在此情况下,要求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同他们'同一规则公平竞争’,显然是不合理要求。”[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