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垃圾焚烧发电5年投260亿 相关企业换挡提速

点击:9965 时间:2014年7月29日 来源:中国证券网

编者按:在“垃圾围城”、低碳减排压力等现实背景下,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技术进入国家重点推广的低碳技术名单。

发改委:垃圾焚烧发电5年投260亿 概念股投资价值解析

近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国家重点推广的低碳技术目录》

(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 《目录》),一共列出34项低碳技术,预计未来5年,总投入将达到3516.85亿元。其中,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技术入选《目录》,预计未来5年将投入260亿元。

对此,发改委能源中心研究员姜克隽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称,从未来的垃圾处理看,焚烧发电肯定是最佳选择,我国以后要普遍推广垃圾焚烧发电技术,国家除了从低碳应用角度要给予优惠政策外,还要用垃圾收费来加以解决。

目前已有垃圾焚烧发电厂100多座

随着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城市生活垃圾收运量每年以近10%的速度增长,我国年产生活垃圾已近3亿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已经让一些城市 “疲惫不堪”。

我国生活垃圾的主要处理方式有填埋、焚烧和堆肥,但是,综合考量土地资源、减量化、可能源化利用等因素,垃圾焚烧处理方式备受推崇。

值得注意的是,在入选 《目录》的34项低碳技术中,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技术被列入 “燃料及原材料替代类技术”。

据了解,该技术通过焚烧对生活垃圾进行减量化和稳定化处理,将垃圾的内能转化为高品质的热能用于发电。与传统的卫生填埋垃圾处理方式相比,生活垃圾焚烧处理方式不仅减少了垃圾填埋缓慢降解过程中甲烷和二氧化碳的排放,而且在焚烧处理过程中通过能源化利用,起到替代化石燃料的作用,进一步提高碳减排效果。

发改委介绍,预计未来5年,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技术在市政生活垃圾处理领域的推广比例可达30%,日处理垃圾量可达10万吨以上,可形成年碳减排能力765万吨二氧化碳。

从投资规模来看,预计未来5年,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技术总投入将达到260亿元,在34项技术中,仅次于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技术、低风速风力发电技术,位列第三。

目前,全国已建成各类垃圾焚烧发电厂100多座,处理规模已超过垃圾收运总量的20%。近年来,我国通过引进创新和自主研发,成功实现了垃圾焚烧技术国产化,并在我国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推广应用,有效促进了生活垃圾的能源化利用。

姜克隽建议,应把垃圾处理费加大,比如按照垃圾的产出量来收费,或像日本那样必须购买垃圾袋等,加大这种管理,让公众减少垃圾产出;从低碳方面来说,国家应该对它进行技术免税,包括减征增值税、进行上网电价补贴等。

34项技术将享受财政、税收等优惠

发改委称,为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的有关要求,加快低碳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2020年我国控制温室气体行动目标的实现,组织编制了《国家重点推广的低碳技术目录》,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此次公开征求意见时间为2014年7月28日至8月1日。

选入《目录》中的34项低碳技术,包括非化石能源类技术12项,燃料及原材料替代类技术11项,工艺过程等非二氧化碳减排类技术6项,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类技术2项,碳汇类技术3项。

发改委预计,未来5年,34项技术总投入将达到3516.85亿元,可形成的年碳减排能力将超过1.4亿吨二氧化碳。

实际上,2009年11月2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此后,关于碳减排的政策在快速推进,尤其是进入“十二五”时期,碳减排工作的落实要求更加具体、详细。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推广低碳技术”、“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应用”。国务院印发的《“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中明确提出“推广一批具有良好减排效果的低碳技术和产品”、“编制低碳技术推广目录”。

发改委介绍,为在工业、建筑、交通、农业等各行业加快建立以低碳为特征的产业体系,需要对各行业实现低碳发展的技术路径加以引导,鼓励推广减排潜力大、先进适用、成熟可靠,同时经济、环境和社会综合效益良好的低碳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

发改委强调,《目录》将为有关企业和机构开展低碳技术推广和产业化、发展低碳产业确立方向和坐标,并为下一步制定财政、税收等优惠政策提供依据。

姜克隽认为,列入《目录》的技术中,关于气候变化方面,以后是国家重点推广的,将会有政策支持,对此进行倾斜和加大,比如免税等,这种支持应该是全方位的。

垃圾焚烧发电行业进入换挡提速期

环保部与国家质检总局近日共同发布的《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规定,自今年7月1日起,新建生活垃圾焚烧炉需执行新标准的污染物浓度限值,自2016年起,现有生活垃圾焚烧炉也需执行新标准限值。

新标准进一步提高了污染控制要求,其中,公众最关注的二噁英类控制限值与欧盟标准一致,比现行标准收严了10倍;新标准的重金属等其他限值大多比现行标准严了30%。业内分析指出,环保门槛的提升可能会引发垃圾发电行业整合洗牌,一些中小企业会加速退出市场,拥有资金和技术优势的大公司有望在"大浪淘沙"中做大做强。

门槛提升促行业洗牌

过去几年,垃圾发电成为成长最迅速的环保细分板块之一。统计显示,仅2012年全国各地新上马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数量超过37个,总处理能力达37350吨/日,总投资164.4亿元,吸引了国有、民营、外资各路资本。

在A股市场,据Wind数据统计,有18家公司涉及垃圾发电概念。截至2013年底,垃圾发电行业板块总营收规模突破600亿元,净利润近60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76.2%,远高于环保其他细分领域。

但行业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带来尾气排放污染大气环境的问题。中国环保产业协会一位专家介绍,旧的垃圾焚烧排放标准发布于2001年,其中关于尾气中二噁英等污染物排放标准明显偏低,因此带来不可避免的污染问题。在他看来,对垃圾焚烧发电行业来说,污染物排放新标准出台将力促行业规范发展。[page]

目前新建和既有垃圾发电厂的规模各占一半,技术路线分为传统炉排炉和水泥窑协同一体化,这两年新建厂更多采用燃烧效率更加充分的水泥窑协同技术。"标准的大幅趋严对于企业直接影响在于增加建设运营成本。"广证恒生证券分析师姚玮表示,新标准的发布实施,将促进新建垃圾焚烧电厂后端烟气处理系统的完善和稳定运行,同时倒逼既有发电厂前端燃烧系统的提标改造,以及后端烟气处理系统的加装更新,这都会增加不少成本。"仅加装尾气处理系统初始投资,就将增加大概20%的成本,后期尾气处理系统的稳定运行还有附加滚动成本。"

两百亿市场"蛋糕"待切

除促进行业整合外,新排放标准的实施还将使行业产业链得以延伸扩容,其中最先崛起的将是尾气处理系统市场,以及烟气在线监测设备市场。

据姚玮介绍,垃圾发电尾气处理系统领域过去一直为外商所垄断。近年来,国内部分公司通过自主研发掌握了烟气净化与灰渣处理核心技术,逐步实现了对进口设备的替代。但由于排放标准相对滞后,这一市场空间未充分释放。"十二五"期间垃圾焚烧发电厂烟气净化系统市场空间可达130亿元以上。除新建项目加装市场已启动外,既有项目的升级改造市场更为广阔。

事实上,不少上市公司已瞄准这一市场蓝海。工业除尘龙头之一菲达环保高管此前曾据记者表示,垃圾发电及其尾气综合处理是一个系统工程,订单单体规模往往可达亿元以上。经测算,该类工程毛利率水平远高于目前的电厂粉尘处理设备市场,公司未来最大新增亮点就定位于这一细分市场。去年9月,公司连续中标位于合肥和北京的两个合同金额达1.95亿元的垃圾焚烧电厂烟气处理系统大单。

姚玮指出,除菲达环保外,盛运股份、杭锅股份、泰达环保等专业公司也将首先受益后续市场规模的释放。

另外,随着新标准实施带动环保监管逐步到位,未来垃圾发电厂尾气排放的数据将被要求实时公布,这将带动垃圾发电厂烟气在线监测市场需求空间。根据市场测算,到2015年,垃圾发电烟气在线监测设备及系统维护市场空间可达100亿元左右。

环保监测设备龙头之一的聚光科技相关人士据记者指出,聚光科技在垃圾发电在线监测设备业务上有着丰厚的技术储备,尽管目前垃圾焚烧烟气监测产品收入占公司总收入的比重较低,但随着排放标准提升,其市场潜力被公司长期看好。

桑德环境--固废龙头,"固废处置、再生资源加新型环卫"三位一体

公司成立于1993年,长期致力于废物资源化和环境资源化可持续发展,所覆盖领域包括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工业及危险废弃物处理、市政水处理、餐厨垃圾处理、污泥处理等领域,为全国最全面、最专业的环境服务商之一。近几年,在整个环保大行业蒸蒸日上的背景下,公司营业收入快速增长,2013年营业收入达到26.84亿元,年复合增速40.7%,综合毛利率达到35.2%。

公司从2009年开始涉足垃圾发电领域,成绩突出,截止到2013年8月份,公司垃圾发电项目数量达到15个,总处理规模10,900吨/日,其中2012年后所获新项目规模达到8800吨/日,为全行业第五,公司发展速度非常迅猛。同时,公司凭借平台优势,开始布局海外市场,这一点也要领先于全行业。公司目前正在布局环卫领域,打造垃圾清运、焚烧一体化,并拥有湖南静脉产业园、河北保定、河北魏县等多个产业园,打造固废领域最大平台。

14年高增长可期。今年,公司一次性为控股子公司提供14.6亿的授信担保,主要为焚烧BOT项目,可支撑22.5亿项目建设,加上传统EPC(7-10亿)和水务运营项目的(3-5亿)贡献,另外外延式扩张开始贡献,几项叠加,14年的增长超40%是大概率事件。目前公司正处于从环保工程商、单个项目模式拓展模式向产业园模式拓展。从长远看,公司将拥有多个投资规模20-30亿元产业园,包含到新型环卫、焚烧、餐厨、危废及再生资源等众项目。从该维度看,我们认为公司进入新一轮的快速成长期。

我们认为,公司目前是环保企业里为数不多的具备全产业链竞争能力的企业,未来十年有望保持持续的30%以上的增长。同时,公司为固废领域最佳整合平台,有望依靠收购实现跨越式发展。

瀚蓝环境:运营实力过硬,南海模式有望异地复制

公司立足南海,放眼全国。业务领域涵盖自来水供应、污水处理、固废处理、燃气供应,为典型的环境服务产品平台。在固废领域,公司拥有全国领先的南海固废处理环保产业园,总投资超过20亿元,产业园包括了固体废弃物全产业链处理系统,包括前端的垃圾集中压缩转运系统(4000吨/日)、中端的生活垃圾焚烧处理系统(3000吨/日)、污泥干化焚烧处理系统(450吨/日)、以及末端的渗滤液处理系统(1000吨/日)、飞灰处理系统(100吨/日),形成了由源头到终端完整的固体废物处理产业链,同时还有餐厨垃圾300吨/日,污泥干化450吨/日。公司2013年该固废产业共实现营业收入3.03亿元,实现毛利1.16亿元,而焚烧一厂、餐厨垃圾、污泥设施仍未投入使用,因此我们认为公司南海固废产业园未来收入规模有望达5亿元,实现2亿元毛利,为目前运营效率最高、最完善的环保产业园。

近期,公司通过收购创冠环保,实现走出南海。收购后公司垃圾焚烧处理规模将达14350吨/日,成为全国第六大的垃圾焚烧发电企业。公司为产业园模式领先者,运营实力已得到验证,南海模式若能被复制,公司将成为行业中最大的固废龙头企业之一。

根据公司目前的项目规模测算,我们预计到2016年,若所有垃圾发电项目能够正常运行,公司固废处理业务收入贡献将达13亿元,公司总收入41亿元,实现利润收益6.4亿元,公司合理市值规模在100亿元。而若南海模式得以推广,则公司固废项目规模将是现有项目的2倍,成长空间巨大。

中科健:被天楹环保借壳,有望向平台型公司发展

天盈环保借壳中科健,成功登陆A股。公司成立于2006年12月,由海安县赛特环境、境外自然人刘军共同出资创立而成。现公司董事长严圣军先生分别于2010年12月以及2011年3月,通过两次股权收购的方式,获得公司实际控制权。

公司专业从事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业务,并发展迅速,目前共拥有8个垃圾发电项目,总处理能力8,300吨/日,已运营项目规模达到2,750吨/日。201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3亿元,同比增长71.3%;实现净利润8165.5万元,同比增长77.8%。

公司运营能力突出:2013年垃圾处理量达到126.8万吨,负荷率达到126%;发电总量2.2亿千瓦时,平均入炉垃圾吨上网电量达到250千瓦时(入炉垃圾量为入场量的70%);项目毛利率保持在60-70%。三项指标均远优于行业平均水平,运营水平和成本控制水平突出。我们预计,到2016年公司现有项目将全部投入运营,预计利润规模为2.5亿元。

同时,公司背靠集团节能环保平台,以及在当地的影响力,我们认为公司向固废平台型公司发展会是大概率事件。[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