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美国称对碳排放绝不内疚自责 专家批其没道德

点击:1478 时间:2009年12月12日 来源:新华网

      《新闻1+1》2009年12月11日完成台本


      ——碳排放之叹


      主持人(董倩):晚上好,欢迎您收看今天的《新闻1+1》。


      气候在变暖,改变地球命运的会议在召开,与会国的代表们在会议上争吵。这次联合国气候大会的最终协议所联系的不仅是各国未来的排放权,更关注到各个发展中国家未来将如何发展,可以这样说,我们的未来和现在的这种据理力争的争执有密切相关的关系。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在会场上我们是什么样的立场,在会场外我们又应当如何推动,先来关注一下这些天在哥本哈根会议上传来的引发的争论。

(播放短片)


      解说:大会开始第一天我不高兴,第二天是很不高兴,今天是非常不高兴。这是中国气候变化首席谈判专家苏伟在9号的哥本哈根全体会议上,对于当天中国代表团团长谢振华进入中心会场被拒绝时的表态。


      连续几天来,中国代表团在哥本哈根所经历的境遇,夹杂在各方争论声背后的中国角色引人关注。


      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会议,被议论最多的会议,改变地球命运的会议。12月7日,顶着各种大帽子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哥本哈根的贝拉中心拉开帷幕,来自192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出席峰会,第一天火药味就直接烧至各方的底线,中国坚持基本谈判原则的态度则十分鲜明,中国政府代表团首席谈判专家、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谢振华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发达国家应率先大幅减排,在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支持上不能再开空头支票。他同时表示,中国作为重要的发展中国家,也是减排大国,中国坚持发展权的底线,不会进一步减排。


      会议第二天,欧盟再次向中国施压,欧盟要求中国进一步减排,以此来推动另一排放大国美国减排的承诺,对此,中国代表团团长谢振华发出了这样的声音。


      谢振华(中国政府代表团首席谈判专家、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在国际上没有一个国家、一个国家集团能够在他们的这个阶段减排这么多,所以如果对中国提更多的要求,我看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切实的,也是不科学的。


      解说:中国代表团团长谢振华对媒体表示,发达国家现在的人均GDP是4万多美元,已经完成了工业化,而且他们在完成工业化以后,温室气体还在增加,现在要求中国在工业化的过程中,人均GDP只有3000多美元的时候,承担更多的减排义务显然是不合理的。中国根据自己的国情尽了最大努力,在过去发展过程中,中国减排了15亿多吨的二氧化碳。


      而在当天下午欧盟谈判代表在发布会上表示,中国不久前提出的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目标是内部目标,欧盟的减排目标也是内部目标,既然来到哥本哈根,应把各自的目标放到谈判桌上来比较。对此,中国代表团副团长苏伟在媒体见面会上指出,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要求是不同的,欧盟代表的总体说法有点不厚道。一时间,“不厚道”这一中国坊间语言成为媒体关注报道的话题。


      这一天,来自美国的态度让与会各国都感到震惊。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参加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的美国代表9日发表声明,言词尖锐的表示,“我认为不会有美国的公共资金流向中国,我们要把公共资金引向其他最需要的国家,中国有足够的钱来支持自己的行动”。


      同天的发布会上,美国代表还称,美国不认为自己需要为几百年的碳排放做出补偿。


      托德•斯特恩(美国气候变化特使):在碳排放过程中的历史角色,但我们绝不会内疚、自责,或者进行赔偿。


      于庆泰(中国气候变化谈判代表):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它不是一种慈善事业,是因为它(发达国家)作为问题的制造者,理所当然应该承担的义务,而且是一种法律上的义务。


      主持人:好,今天我们的嘉宾是长期关注碳排放问题的能源专家韩晓平。韩先生,刚才我们在短片里面看到美国气候变化的特使托德•斯特恩说了这么一句话,我们当然承认我们在历史,在碳排放过程中的历史角色,但是我们绝不会内疚、自责,或者进行赔偿,您怎么解读他的这个表态?


      韩晓平(能源专家):这让我们非常吃惊,因为奥巴马一直想夺回道德的制高点,这样美国如此没有道德来讲这句话。[page]


      主持人:为什么说没有道德?


      韩晓平:因为我们知道全球很多科学家分析研究说,如果全地球上一立方米的空气中,如果二氧化碳的含量超过450PPM的时候,就是百万分之四百五十的时候,地球的气候将不可能逆转,很可能发生像《后天》电影里这种景色。到今天为止,整个地球上已经达到375,甚至可能更多,全世界希望这个指标不要突破400,如果突破400,未来可能整个气候会发生很多不确定性,会发生很多变化,如果不突破400的时候,对我们来说是最安全的一条底线,但是到现在只有25个PPM,但是在此之前,主要是美国这些国家排放的,过去200年不要说,到今天为止,美国人均的排放量至少是我们一个人的4倍,是印度的10倍。


      主持人:他这句话我们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对历史上我犯的错误,我承认错误,但是我不愿意今天负这个责任?


      韩晓平:对,他就是这样,他认为这是我的能耐,我有本事,我排放了,怎么着吧,今天你们看看,你们要尽更多的义务来减排,因为这个环境我已经排放成这样了。

主持人:前一段时间有一个比方,说这好像是富人的一场宴会,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进入了这样一个宴会的会场,到最后可能只喝了一杯咖啡,但要求AA制付所有的钱。


      韩晓平:正是这样,我们也在讲,一顿浩餐他们吃完了,可能所有最贵的东西他们都吃完了,甚至还打了包回去,最后留下两个窝头,中国人吃完以后说我们一人一半来付这个钱,所以完全是没有道理的。


      主持人:刚才我们还说《金融时报》援引了一个同样是美国的态度,他说我认为不会有美国的公共资金流向美国,我们要把公共资金,指美国的公共资金,引向其他最需要的国家。首先您给我们解释一下什么叫公共资金。


      韩晓平:公共资金指的税收。之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一直在谈,你要我的发展中国家进行自愿减排,我们一没有技术,二没有资金,我们怎么去做,他们说我们也没有,因为技术是掌握在那些公司人手里的。


      主持人:他这个话说的也对。


      韩晓平:但是整个的义务是整个国家,因为这些公司也向你交了税了,所以国家来说应该承担总体的义务,所以我们提出来,我们和印度、巴西、南非提出来,让你们支付1500亿,只相当于2007年整个发达国家GDP的千分之五。


      主持人:为什么发展中国家在减排,尤其是二氧化碳减排的时候需要来自发达国家的技术和资金支持?


      韩晓平:因为很多核心的技术我们都没有,比如说一些风力发电、太阳能这些尖端的技术,包括智能电网,包括我们讲使用天然气的页岩气的开采技术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


      主持人: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


      韩晓平:如果没有,我们向他们公司买就会非常非常贵,这么贵的东西我们买来不可能使用的,如果我们不能使用,我们也不能够普及,我们也不可能实现减排的目标。


      主持人:是否这样认为,在市场经济的环境里,任何技术都应当购买?


      韩晓平:这是没有错的,都应该购买,但是谁来购买,因为由你们这些政府,因为你们是问题的制造者,你们应该来购买这些技术,来给这些发展中国家使用。


      主持人:另外韩先生,刚才我们在说这句话,美国不认为他们的公共资金应该流向中国,而是流向其他最需要的国家,他们认为的其他最需要的国家是什么?


      韩晓平:实际上对于所有的国家,只是你要转让这个技术,所有的国家都可以使用这个技术,你不让中国来使用这些技术,他可能指的那些岛国,那些岛国可能要被淹没了,可能更加危机,但是实际上如果中国不减排,印度也不减排的话,这个问题也是解决不了的,所以大家都要减排,但是责任是不一样的,美国是有义务来减排,中国和印度是一个自愿减排,所以我们是共同但有区别的来承担这个历史的责任。[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