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CECS)发布第2509号公告,正式批准《建筑排水用改性丙烯酸共聚聚氯乙烯(AGR+)管道工程技术规程》(标准编号:T/CECS 1954-2025),该标准由湖北大洋塑胶有限公司作为主编单位牵头制定完成。此项国家级工程技术规范的出台,标志着我国AGR+管道在建筑排水领域的应用首次拥有了统一、权威的系统规范,填补了长期以来的技术标准空白,为行业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和升级迭代奠定了坚实基础,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义。
AGR+管以其出色的高强度、卓越的耐腐蚀性、极低的水流阻力、长久的使用寿命(设计寿命可达50年以上)及优异的环保特性,日益成为建筑给水排水系统升级换代的重要选择。然而,此前针对AGR排水管的设计、选材、施工及验收环节尚无统一、专门的行业标准可依循,导致市场应用存在产品质量参差、工程设计保守、施工工艺不统一、验收尺度模糊等诸多问题,制约了AGR+管道技术优势的充分发挥与市场的健康扩容。T/CECS 1954-2025标准的出台,正是精准回应了上述痛点,同时呼应了国家推动基础设施安全升级与绿色发展的战略目标。
技术亮点:全链条规范赋能高性能应用
该标准系统覆盖AGR+管道的材料性能、设计选型、施工工艺及验收全流程,核心创新点包括:
材料性能严控 明确AGR+排水管材与管件的物理力学指标(如耐压等级、抗冲击韧性)、化学稳定性及长期使用可靠性要求,确保其在高温、腐蚀性排水环境中的稳定性。
特殊场景适配性 针对高层建筑虹吸雨水系统等复杂场景,规范了管道耐负压性能与高刚性设计标准,解决传统PVC管易变形、渗漏的隐患。
施工工艺标准化 首次详细规定AGR+管道系统的连接技术(如胶熔工艺)、预埋件安装规范(强调与普通PVC预埋件不兼容),并制定压力测试与冲洗消毒等验收流程。
此外,标准突出绿色低碳导向,要求材料符合无重金属添加、可回收等环保特性,与“双碳”目标及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衔接。
实施意义:重塑行业生态链
设计端:为建筑设计院提供权威依据,推动高性能管材普及应用。
工程端:规范施工方作业流程,明确监理验收标尺,降低工程质量风险。
市场端:提高行业准入门槛,淘汰落后产能,引导产业向高质量转型。
该标准技术指标严于现行国标与行标。根据《标准化法》,当企业主导标准高于国标/行标时可优先执行,而T/CECS 1954-2025的技术先进性将推动其成为行业公认的标杆。
大洋公司:技术引领与标准担当
作为主编单位,湖北大洋塑胶有限公司依托30年管道研发经验(始创于1993年),整合60名技术团队与10万吨年产能的产业基础,主导了标准的核心技术验证。其AGR+排水管产品已成功应用于全国多个高层建筑、医院、学校排水系统、大型场馆、工业厂房虹吸雨水系统等项目,并通过“湖北精品”认证。此次标准发布是大洋公司从产品创新者迈向规则制定者的关键一步,彰显其在新型管道材料领域的领导力。
展望:标准驱动绿色建筑未来
T/CECS 1954-2025不仅填补了AGR+管道技术标准的空白,更以全生命周期管理思维推动建筑排水系统的高质量发展。随着2025年11月标准正式施行,大洋公司将持续优化产品性能,加强产业链协作,助力我国城乡建设向安全、低碳、可持续方向迈进。正如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所强调:“标准是产业升级的引擎”,此规范的落地将为建筑领域输送更可靠的“绿色血脉”。
原文转自:大洋公司官网 https://www.hbdysj.com/news_d_agrpipestandar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