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东莞东江水务公司与清华大学签约,合作研究季节性饮用水污染处理技术。苏仕日摄
前天上午,东莞市有关单位和清华大学签约,正式参与国家水专项课题研究。供水部门表示,如果项目成功并得以转化应用、市民有望用上更清澈、口感更好,优质安全的自来水。
突发水污染事件可提前预警
昨天签约的项目是季节性污染原水预处理和常规处理工艺强化技术集成与示范。供水部门表示,东莞对这一项目有着现实的需求。“北方枯水季原水污染影响较明显,东莞汛期由于泄洪排涝存在原水污染风险。”此项研究,将为东莞后备水源联合调度工程研究提供水质保障和预警技术保障。
东莞超过90%的水源来自东江,后备水源缺乏。正在开展的东江与水库联调工程,就是试图将9个主要水库列入后备水源。但有部分水库不能达到饮用水功能标准。此外,东江流域综合调水力度不断加大,上游来水也将直接影响东江东莞段水质。此次课题研究成功后,将能有效监测原水水质变化。
据了解,目前除了规定的检测监测外,很多水厂对于水质主要采取生物监测等方式,观察取水口附近生物活动变化,辅助判断水质好坏。“未来我们可能在上游采取更多观测检测技术,在水到达东莞前就能知道质量好坏,突发水污染事件提前预警能有效提高应对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关专家说。
水厂工艺将改善
据了解,东莞目前有上百家自来水厂,大都沿用传统的生产工艺,包括混合、反应、沉淀、过滤、消毒等流程。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一些水厂取水的原水水质发生了变化,因此需要开发更新的技术,改善水厂生产工艺,强化质量安全保障。 [page]
此次的科研课题的一个重要应用就是为水厂工艺升级提供技术依据。
有关专家解释说,原水水质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在原水进入自来水生产前进行一些处理,能改善原水水质。“传统工艺属于常规处理,预处理相当于在常规处理前增加一个环节,在常规处理后还可以进行深处理。经过这一系列措施,能为市民提供更多优质水。”有关专家表示,如果项目成功并转化为生产工艺,市民至少在三个方面能感觉到变化。“首先是有效减少异味,其次是浊度降低,自来水更清澈透明,最后口感也会有变化。”
据了解,按照课题要求,此项研究应于2009年完成实验室研究,2011年完成中试工程和示范工程要求。
资料
水专项全称“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与“探月工程”、“大飞机”等并列为国家十六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一,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投资最大的水污染治理科技项目,总概算300多亿元。项目涉及湖泊、河流、城市水环境、饮用水、流域监控和战略与政策六大主题。饮用水主题包括7个科研项目。东莞除牵头开展“季节性污染原水预处理和常规处理工艺强化技术集成与示范”课题外,还将承担“珠江下游地区水源调控及水质保障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研究。加上广州、深圳承担的另外两个课题,共同组成饮用水主题中“珠江下游地区因用水安全保障技术集成与综合示范”项目。[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