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南京市在建筑节能工作上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成效显著,超额完成了“十一五”期间制定的各项节能减排目标,并在墙材革新、既有建筑改造、新能源利用、新农村试点等方面探索出一条特色道路。
推行4年,建筑节能“由点到面”
1991年,南京市就对建筑节能工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金墙花苑等多项工程分别成为建筑节能工作的“试验田”,均达到了50%的节能效果。2001年,南京正式开始执行建筑节能50%的标准。
2007年,南京市出台了《南京市建筑节能与墙体材料革新管理办法》等相关配套文件,促进墙革节能工作的顺利实施。“十一五”期间,南京市已形成了与地区气候条件相适应的节能建筑体系,所有新建建筑全面达到节能50%的设计标准。
试点30项,城区10%新建建筑节能65%
2008年,南京和常州、徐州一起被列入了江苏省建筑节能65%的改造试点城市。
南京市充分发挥科技示范效应,先后组织了西堤国际等30余项建筑节能示范工程,这些建筑采用了结构自保温、混凝土顶棚辐射制冷制热技术等高科技节能技术,具有很好的隔热保温效果。
推广20项墙材品种,让建筑“绿”起来
不久前,河西银城西堤国际小区一幢3层商业用房的新墙材试点取得了成功,该工程外墙采用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砌块及相配套的专用砂浆自保温体系,基本解决了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砌块外墙容易出现墙面空鼓、开裂等质量通病问题。
2000年,南京市被列入全国160个率先限时禁止使用黏土实心砖的城市之一。“逐步淘汰、禁用黏土砖,就必须推广使用新型墙体材料”成为南京市墙革节能工作的重点。南京市通过建立科研、技改项目,逐年加大对新墙材的投入,大力发展和推广应用新型墙体材料。
目前,南京市新型墙体材料的产量实现了每年不低于10%的速度增长,形成了砖、块、板三大类20余个品种,较好地满足了建筑市场的需求。[page]
投入2000万元,给老建筑“穿绿衣戴新帽”
2006年,南京市下发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试点工作意见的通知》,虎踞路金墙大厦等10个公共建筑率先进入了首批节能改造试点目录,并对市规划局大楼等项目开展了节能改造示范。同时,南京市加强了对 “平改坡”屋面节能改造工作以及旧钢窗改造工作的研究,在有效改善老旧小区居民生活居住条件的同时,还集中解决了屋顶保温、隔热、抗渗等居民反映较突出的问题,社会反响良好。目前,南京市已完成20%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通过平改坡项目完成节能建筑达面积125.57万平方米。
2007年,南京市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启动旧钢窗改造,三年累计改造门窗12.6万平方米,惠及1.78万户家庭。年日照2200小时,为建筑节能“进补”
早在2005年,南京市就在全国率先建立了自己的太阳能发电站。2008年制定了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的配套政策,强制要求在新建12层以下住宅和公共建筑中推广太阳能热水系统,并做到统一设计和统一安装。紧接着,该市要求新建经适房全面执行“四节一环保”标准,并统一安装太阳能。在《南京市可再生能源利用规划》中,将自保温高强度加气混凝土砌块等科研、技改项目列入目标任务,推动了可再生能源在城市建设中的规模化应用。
2011年,南京南站将建成全球最大的建筑一体化太阳能发电系统,届时铺在站房屋顶上的是一块块接受太阳能辐射的金属小格子,接受太阳辐射面积将达10.7万平方米。据悉,这套系统使用寿命25年,可发电2.28亿度,相当于节约8.5万余吨标准煤,这将是南京乃至全省新能源开发利用的“标杆”工程。
改造一批扶持一批,建筑节能也下乡
近年来,我国村镇住宅能源消耗将不断攀升,建筑节能下乡工作势在必行。
南京市积极研究和探索农村建筑节能问题,并付诸实施。2007年以来,该市分别在六合、高淳等区县,结合新农村集中居住区改造工程,推进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工作。目前,高淳的武家嘴小区等数十家农民居住区实现同城同质同节能的目标。
锁定36项公建,建筑能耗一览无余
目前,南京市已完成260多家机关办公建筑、近220幢大型公共建筑、5700多幢建筑基本信息和1500多幢的民用建筑能耗统计;率先在江苏省完成了市政府、市委和市政协办公厅等13栋市级机关办公建筑和南京新百、市城建展览馆等10幢大型公共建筑能效审计;通过GIS信息系统和实地调查相结合开展了 13个街道的能耗统计工作。
2010年,南京市已经在医院、宾馆饭店、商场、机关办公大楼、体育场馆等36个公建项目中推广和安装能耗分项计量监测系统,在此基础上建立市级建筑能耗分项计量监测系统平台,实现与江苏省省级平台的联网传输。投资1.9亿元,重点打造可再生能源示范城市
2009年,南京市制订了《关于推进河西新城南部地区生态城区建设的意见》。
为落实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工作,南京市充分利用中央财政补贴和地方配套资金,计划投资1.9亿元在河西新城等5个地区分别建设面积不低于20万平方米的生态建筑区域(社区)或低能耗建筑示范区域(社区),力争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完成太阳能光热利用、浅层地能等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不低于500 万平方米的任务,实现2011年可再生能源应用在建筑节能中的贡献率达到10%的目标。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