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魏加宁:中国能源战略转换是刺激经济的灵魂

点击:1770 时间:2009年9月22日 来源:金融界

  由《数字商业时代》杂志主办的凯迪拉克“辉煌60年——科技智造中国”中外科技百强高峰论坛暨杰出贡献奖颁奖典礼今日在北京举行。会议通过聚焦中国科技100强、世界科技100强企业,回顾影响中国的科技大事件,旨在发现建国60年经济发展的科技动力,从而展望未来中国科技企业的腾飞蓝图。本次会议金融界网站全程直播。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魏加宁在会上表示:如何看待08年下半年以来刺激经济的政策和经济走势,在宏观调控措施上,我列举很多,从去年下半年,尤其是11月份以后我们出台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措施,为了是保增长,控内需,我重点强调两件事情。一个是去年11月5号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的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增长的10大措施,部署一个2年4万亿的投资计划,并且宣布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是比较大的突出的事情。再有一件事情我们在45天内出台10大产业振兴计划,包括钢铁、汽车、纺织、装备制造、船舶、电子信息、有色金属等等这样一些措施出台。这里介绍一点背景,大产业振兴的背景是什么?最初是我们中心的一个副主任,他和吴敬联先生他们提出来有发展潜力的产业通过采取一些政策放宽市场准入的政策发展有潜力的产业,这个事情国务院领导接受以后发改委落实的时候公开了。搞一个面面都到的10大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到全部的80%,这是一个背景。 


  简单讲08年以来的刺激政策有一个简单的评估,有几点关注。一个是政策出台密集,超短期现象严重。压制市场的调节机制的作用发挥,政策过于密集以后影响到人们的销售预期和投资预期,投资者、企业家和居民推迟自己的投资和销售决策,为了等更优惠的政策,这样影响和耽误了企业决策,使观望性加重。第三个问题是出台的政策虽然比较多,但是过于分散,给人一种缺乏灵魂,缺乏方向的感觉,是这么一个情况。作为学者,从负面方面我们分析的话可以注意这些方面。 


  我们拿国外的刺激政策加以比较的时候,我们会注意到这一轮,美国和各国刺激计划最大的特色是绿色新政,可以说是这轮刺激政策的灵魂的东西。比如联合国08年10月启动全球绿色新政,绿色经济计划,美国的奥巴马拔款677亿美元发展清洁交通等。最近美国众议院通过美国清洁能源和安全法案,这是一个美国具体的实施步骤。欧盟我们注意到今年3月宣布在2013年前投资支持发展绿色经济,日本在2005年把绿色经济规模扩大到1万亿日元,韩国未来4年在绿色经济投资50万亿韩元。中国是最早提出来节能减排的,这次没有放在核心位置和首要位置上,这是比较遗憾的。
 

  中国应该有一个战略重点,能源战略转换是刺激经济的灵魂。这方面比如能源需求方面,我们应该重点的解决交通问题,我们大力发展三个东西,一个是轨道交通,再一个是发展电动汽车,还有一个是看着不大影响很大的电动自行车,国家做出一些有关规定,把标准统一化,规范它的发展的话,电动自行车应该很有发展潜力的。如果三个东西发展起来的话,我们能源的消费就可以便利化,能源的供给可以多样化,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都可以用起来,清洁能源可以很快发展。下面我们要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是加油站,可能给多是充电站,像停车场,小区里是充电站,这样的话便利可以发展起来。 


  关于当前经济形势,我不细谈具体数字。我谈一个事情,今年上半年新增贷款的情况比较引人注目,一个是速度快,新增7.37万亿,很多人认为是过渡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是第一个特点。第二个特点结构不合理,根据我们调研过程中了解到,有的地方有的银行反应他们地区或者银行,信贷资金新增的有20%流向股市和房地产,30%流向票据市场,还有40%流向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这种情况下中小企业融资仍然是非常困难。最近发改委副主任也在大连会议上谈到这个问题,谈到票据空转的问题,谈到部分资金流向股市的问题。  [page]


  另外是贷款集中度的上升,银行前10名的客户贷款集中度上升。5、6月份提出这个问题以后,我们注意到有关部门采取一些措施,比如银监会采取一些风险提示,强化监管的措施。我们注意到在之后7月份新增贷款不到3600亿,增速放缓,8月份高点,比上半年速度有所收敛。 


  总的来看现在的经济形势企稳向好的主要原因,不是外需也不是内需导致的,主要是政府投入力度加大导致的,我们的形势是否能持续,不是看政府的投入力度,更重要看民间投资是否能够拉动起来。 


  关于未来的经济走势和政策取向,一个关于短期的经济走势,一般真正经济学家不搞这个预测,一个是有政府的介入,经济政策和走势存在互动关系。还有一个当前国内外形势存在不确定性,有信心之间存在矛盾,很多经济学家不愿意搞预测。德国的柏林研究所不搞经济增长速度的预测。现在需要的是对以下3个问题判断,一个是国际金融危机何时见底,世界经济衰退是否见底,中国经济下行是否见底。国际金融危机形势这块,现在的看法里,现在乐观的情绪最近在上升,乐观形势上升,但是也有少数专家认为金融危机可能存在第二波的风险,有两种依据,一种是美国先是金融危机影响到实体经济,实体经济会不会导致金融危机第二波。再一个因素是专家看欧洲情况,欧洲的房地产泡沫更严重,主要是东欧的情况严峻,有专家担心引爆第二轮金融危机。这种观点依然存在。 


  在这种情况下面,现在多数人乐观情绪是上升的。关于国内的形势存在四种观点,一个是短期来看,有人担心通货紧缩,有人担心二次探底。还有一种观点担心通货膨胀,认为过多的信贷投放带动物价上涨,有人认为往往是12个到18个月,这个问题是有很多专家认为是早晚的事情,通货膨胀是早晚的事情。是不是可承受。这是第二种担心。 


  第三种担心,生产没上,物价先上。第四种担心担心一般商品价格没上来,资产价格先上来,就是担心资产价格泡沫。这种观点应该说年终以来这种观点越来越多,很多专家指出上半年这种倾向比较严重。这是四种担心。 


  关于政策取向,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是两难境地,一方面如果继续实行过渡宽松货币政策有可能助长泡沫,大家看到了。另外一方面,担心如果过早的收紧货币政策担心二次探底,出现W型的走势,中国现在需要新思路,宏观经济政策需要新思路。根据国外的经验来看,长期实行凯恩斯刺激经济的政策,结果是要么滞胀,典型案例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10年滞胀当时非常痛苦。货币政策松也不是,紧也不是。要么是泡沫经济,20世纪80年代日本当时是一个什么情况?日元升值以后日本政府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搞两个投资计划,货币政策实行超宽松的政策,结果把利率调的很低,当时一般商品价格很低,所以利率也调的很低,到2.5%,结果大量过剩资金流向股市和房地产,资产价格炒的价格很高。等到1989年一般商品价格上来以后,日本政府中央银行不得不采取紧缩政策,连续5次提高利率以后,资产价格泡沫破裂,导致日本十几年的经济不好。日本的教训值得我们注意。 

  我们认为,当前中国的经济政策应该用供给学派的政策替代凯恩斯主义政策,替代刺激需求的政策。就是说与其刺激需求,不如改善供给,这是一个层面。刺激需求有可能刺激不好的话资产价格泡沫上涨,最后有可能像美国滞胀。改善供给像美国走出滞胀的时候,里根总统时期使用的,采取一系列政策去改善供给,所以美国最后走出滞胀。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