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国集团领导人7月8日在意大利中部城市拉奎拉举行会晤。他们在会后发表的一份声明中说,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需要全球性努力,八国集团成员愿意同所有国家一道,到2050年使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至少减少50%。但声明没有指出应以哪一年的水平作为基准。很显然,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全球“绿色政治”的博弈,而西方大国已经抢占先机,现在摆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众多发展中国家面前的急切问题是:如何去应对这场博弈——既要承担保护地球环境的责任,也不能以自身经济发展停滞为代价给西方国家“埋单”。
科学研究证明,自1850年有了对地球表面温度的仪器记录以来,近10年属于最暖的年份。在20世纪,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0.6摄氏度。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报告预测,到21世纪末,全球气温将继续上升1.1至6.4摄氏度,全球海平面平均上升0.18至0.59米,一些低地国家和地区可能遭遇“灭顶”之灾。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近年来,世界各地人们的一个共同感觉是:温度升高了,热浪、洪水、干旱等极端自然灾害增多了。看看近来中国天气状况便知,今年相比以前,极端天气过于频繁,如同烤炉一般热、洪水围城等字眼频频出现在民众的视野中。
气候专家指出,目前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浓度约为百万分之390,如想把全球气温升幅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浓度不能超过百万分之450。要实现这一目标,到205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须比1990年减少50%,工业国需要减排80%。目前,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比1990年高15%,而且还在增加,估计到2015年会达到排放高峰,此后才会逐渐回落。
有了专家的意见,各国自然不敢怠慢,在去年日本洞爷湖八国集团峰会上,八国集团领导人已同意到2050年使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半,但在基准年份上有分歧。欧盟主张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50%,但美国和日本希望以排放量更高的2005年为基准。8日发表的声明意味着在基准年份上的分歧目前依然没有解决。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是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最具权威性、普遍性、全面性的国际框架,公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是开展国际合作的基础。
据统计,目前75%的温室气体排放来自发达国家,在人均累积排放量方面,发展中国家只有发达国家的24%。在过去20多年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均累积排放量差别,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在加大。理所当然,这些发达国家在保护气候、节能减排方面应该担起更重要的责任。特别是美国,其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全球排放量的25%以上,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国家。实际上,美国却不这么认为,他们不想因为减排而影响自己的工业生产,故而在节能减排方面拒绝承担足够的责任。其他发达国家的思想与美国如出一辙,但是,保护气候、节能减排还是要进行的,自然而然便把矛头指向了发展中国家。[page]
自工业革命以来,发达国家毫无节制地排放了几百年,如今,工业国家的人均排放仍是发展中国家的几倍到几十倍。欧盟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一年就超过40亿吨。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同样义务显然有失公平。而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节能减排能影响经济的发展。在这种前提下,发展中国家还需要发展,需要大力发展经济,向发达国家“靠拢”,自然不能因为节能减排而牺牲经济的发展。
一方面,发达国家期望自己节能减排义务有所减少,同时也希望发展中国家替他门“背黑锅”,承担节能减排的任务;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虽然也在节能减排,但不想成为义务,而且也不能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气候是需要保护的,节能减排也是要做的,其背后的公开博弈已经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
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也日渐临近,此次八国峰会的气候议题就显得更加重要了。世界各国必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集中讨论和平衡处理减缓、适应、技术和资金问题,并确保发展中国家的充分参与,切实保障发展中国家的权益。而发展中国家则必须团结一致,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提出相应方案,参与这场“绿色政治”博弈。惟有如此,全球减排谈判才能取得实质进展,气候保护才能达到实效。[page]